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一、中華文明突出包容性的哲學基礎:一元和合與和而不同的智慧
中國的哲學邏輯以一元和合為基礎,強調“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傳統(tǒng)理念中有陰陽對立,但更強調陰陽平衡,陰陽轉化,陰陽和合而統(tǒng)一成太極。有了陰陽的轉化,也就有了周而復始。所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講的是“生生”,強調辯證思維,認為死亡、滅亡、消亡并不是結束,而是下一個開始,因此眼光就不會僅局限在當下,不會局限在我的人生、我的文化、我的民族、我的國家,還會放眼過去、未來,胸懷你方、他方,最后“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古人考慮事情,多想的是“千秋萬世”“家國天下”,千秋萬世是時間上的整體性,家國天下是空間上的整體性。這就是一元和合的思維和“生生”的理念奠定的中國古人整體性的時空觀。一體觀和整體性思維使中華大地各處得以“不同”而“和”,也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并能夠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歷久彌新。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并立,國家紛爭。面對各國的差異,營造和諧相處的關系是重要的外交問題之一。正如孟子所說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昂投煌本褪且姓J彼此差異、不求完全一致。晏子打比喻說:“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并得出結論:“同之不可也如是?!薄昂汀迸c“同”,看起來很相似,實際上大不相同。
《左傳》記載:齊景公打獵回來,晏子在旁陪侍。這時梁丘據(jù)騎馬趕到,齊景公感嘆:“只有梁丘據(jù)與我相和?。 笨申套訁s說:“梁丘據(jù)是跟您相同,怎么是和呢?”齊景公就問:“和與同有什么區(qū)別?”晏子就用烹飪羹湯作比喻,“和”就像用水火來烹煮食物,廚師要用各種材料調和,補充不足的方面,減少過量的方面,使營養(yǎng)相補、味道協(xié)調,吃了這樣的食物,可以平和身心。接著,晏子引申君臣之間關系也是如此,國君認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方面,臣下應該指出來,才能彌補不足;國君認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也應該指出來,才能維持平衡。這樣政令才能通暢,不會違背情理,百姓就容易接受。但是梁丘據(jù)恰恰相反,總是附會齊景公,景公同意的他就同意,不同意的他也不同意,就像用清水去調和清水,琴瑟只彈奏同樣的音符,沒有任何幫助。通過晏子的比喻很容易理解,真正的“和”正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發(fā)揮所有不同因素的特長優(yōu)勢,形成相互支撐、相互彌補的局面,既促成更廣大的共同體,又讓每個因素都實現(xiàn)價值、得到成長,才是“和”的效果。
晏子的故事中,正體現(xiàn)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國人自古就主張“和而不同”,《論語》中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昂透?,在于合異。”其中所說的“合異”就是指異中求同、求同存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xiàn)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中華文化既尊敬和欣賞文化間的差異性,也尋求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共同性,以達到共存共榮。正是傳統(tǒng)文化中共同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道德觀念,能夠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多次提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倡導“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要求“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fā)展的成果”。
二、二元對立的哲學與“文明的沖突”
西方的哲學邏輯以二元對立為基礎,由此催生了“文明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認為,沖突是普遍的。全世界的人在更大程度上根據(jù)文化界線來區(qū)分自己,意味著文化集團之間的沖突越來越重要,文明是最廣泛的文化實體,因此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沖突就成為全球政治的中心。沖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文明國家或集團對人民、領土、財富、資源和相對權力的控制,也就是將自己的價值、文化和體制強加于另一個集團的能力。然而,這些所謂的“沖突”,無非是西方對立的思維模式所導致的各種現(xiàn)實沖突,以及將西方內部沖突(例如兩次世界大戰(zhàn))外溢,使之表現(xiàn)為貌似具有普遍性的沖突。真正的文明不會沖突,起沖突的非是文明。既文且明,乃合于道,內則和合一體,外則文明融合?!拔拿鳑_突論”實則是在西方話語邏輯的掩蓋下為維護西方中心主義而將非文明之間的沖突裝入“文明沖突”這一籮筐而形成的偽命題。
事實上,各個國家、民族、地區(qū)的文化背景、歷史條件、地理環(huán)境、人口狀況各不相同,因此實現(xiàn)民主、自由的方式必然有其國家、民族的特色。然而西方國家對此熟視無睹,不僅認為只有自己所宣揚的民主、自由等是普世的,還堅持認為實現(xiàn)民主自由的道路只有西方道路這一條。例如,美西方國家以多黨制、三權分立、一人一票作為民主的標配,并以此作為普世價值來抨擊他們認為不“民主”的國家,如中國等。這是把不具備普遍性的特殊性、具體性的路徑當作“普世性”的價值來追求。這是美國力圖把其作為僅有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實行民主的形式強加于中國這樣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且具有長期統(tǒng)一歷史經(jīng)驗的文明大國,其做法就如同將“小攤販”式的治理方式取代“超級市場”的治理方式一樣幼稚可笑,其根源在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文化霸權主義及其導致的傲慢與無知。這就是把達到民主的具體方式和途徑混同為“民主”本身。
正如“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一樣,實現(xiàn)民主的目的也可以有不同的道路、途徑和方法,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但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卻沒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和而不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智慧,因而把目的和達到目的的途徑、方式混為一談。
針對“文明沖突論”,費孝通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他認為,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前,世界上各個群體大多是自給自足,自我發(fā)展,是“各美其美”的經(jīng)濟和社會基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封閉的群體被打破。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全世界各個地方的人群越來越成為了休戚相關的整體,就必須從“各美其美”上升到“美人之美”,擺脫本位中心主義,容忍不同的價值觀,求同存異、相互理解、日趨靠攏。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加強群體之間的接觸、交流和融合,在實踐中篩選出一系列能為各群體自愿接受的共同價值標準,實現(xiàn)“美美與共”。這樣的社會也就是中國古人遺留下來的理想社會,即所謂“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三、發(fā)揮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盡管各個國家都不盡相同,也會存在分歧矛盾,但是應當認識到世界正是因為不同才會如此豐富多彩,認識到各自的不同,做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才能和合共生、和諧相處。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钡睦砟?,強調“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指出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應當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耙獦淞⑵降?、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薄皥猿置廊酥?、美美與共……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p>
在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浪潮引起的各種問題全球化的關鍵歷史節(jié)點,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可以為應對并化解危機、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世界呈現(xiàn)多元文化的格局,只有從多元走向一體,也就是走上“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道路。
這就要求每個國家從自身做起,堅持以和為貴,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旗幟,秉承平等協(xié)商、開放創(chuàng)新、同舟共濟、堅守正義的大局觀,開創(chuàng)共贏共享、發(fā)展繁榮、健康安全、互尊互鑒的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唯有如此,才能建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地球花園。在這個和諧家園中,人與人、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之間能夠放寬心胸,彼此包容,求同存異,榮辱與共,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努力,實現(xiàn)“天下一家親”的理想,讓世界文明的大花園因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而美不勝收!
總之,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經(jīng)濟上通商往來、文化上交流互鑒等,都是在國家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中華文化極大的包容性源自于“和而不同”的理念及其背后“生生”的追求,支撐“和而不同”理念的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華傳統(tǒng)文化自古以來就提倡“和而不同”的治理境界。在文明交流互鑒、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將其它文化中合于“道”的部分吸納融合,有悖于“道”的部分則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逐漸淘汰。外來文化在此過程中完成了本土化,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的。外來文化本土化,就是要對外來文化去粗取精,將其融入到“志于道”的中華文化之中?!爸居诘馈薄昂嫌诘馈钡奶攸c不僅使中華民族在文明互鑒、文化交融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自信,也避免中華文明被其他文明反噬——即使在國家形態(tài)遭受局部入侵乃至發(fā)生朝代更迭時,文明也并未中斷。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首席專家、核心成員〕
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大意:天地和順則萬物生長發(fā)育,君臣和洽則國家太平無事。
解讀:歷代政治家、思想家都十分強調“和”對于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重要作用。南宋著名理學家劉清之一生致力于教育,在朱熹的倡導下,他搜集西周至宋代有關家庭訓誡的言論、詩文、專著,編纂了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集錄式家訓總集——《戒子通錄》。其中提到了和諧可以使萬物繁育、天下太平的道理。
崇尚和諧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和為貴”思想的論述和闡發(fā)不勝枚舉。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是對中華民族“和為貴”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這句話常用來強調和諧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