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路:
在一個秋日的午后,幼兒在戶外的草地上玩耍,媛媛指著一棵樹說:“老師,上面有好多果子呀,這個果子可以吃嗎?”“老師,地上的果子是從這棵樹上掉下來的嗎?”“老師,它是不是桂圓呀,它和桂圓長得好像。”一顆顆小小的果子引發(fā)了幼兒熱烈的討論。大班幼兒雖然對植物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一些植物比較稀缺并具有一定的時令性,往往容易激起幼兒的探究興趣。通過查詢資料、討論等方式,幼兒對這種叫作“無患子”的果子逐漸有了新的認識。一次,幼兒在撿完無患子后,發(fā)現手上有點黏糊糊的,洗手的時候還出現了白色的泡泡,他們對此表示疑惑,于是我抓住契機,設計了本次活動,與幼兒一起探索無患子的秘密。
整個活動先以“撿無患子”的視頻導入,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從而引出活動主題,然后通過大膽猜測無患子的神奇作用,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望,最后通過實驗操作、分享、驗證等方式,逐步引導幼兒探究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目標:
1.感受無患子的黏性,初步了解無患子遇水起泡的特性。
2.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索讓無患子產生泡泡的各種方法,并嘗試制作無患子洗手液。
3.激發(fā)幼兒探索無患子奧秘的興趣,體驗自制洗手液的樂趣。
準備:
1.物質準備:活動用課件,用無患子制作洗手液的視頻,每組一份實驗操作材料,包括水、剪刀、臉盆、濕毛巾、搟面杖、搗碎器、積木塊、起泡網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無患子有一定的認識,知道無患子的基本特征及生長環(huán)境。
過程:
一、以視頻導入,喚起幼兒對無患子的已有認知經驗,引出活動主題
師:前幾天,我們在戶外散步的時候遇見了一位新朋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位新朋友是誰。
師:是的,它就是無患子。其實,無患子還有一個神奇的作用,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師:你是怎么知道無患子是可以用來制作洗手液的呢?
師: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想法嗎?你們聽過無患子可以用來制作洗手液的事嗎?
師:你們知道是怎么制作的嗎?
幼:我和媽媽在公園里撿了一些無患子,然后媽媽用水把它們煮一煮,就可以制作成洗手液了。
師:原來無患子可以用來制作洗手液,你們想不想嘗試自己制作一瓶無患子洗手液呢?
(析:該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幼兒了解無患子能夠用來制作洗手液這個神奇的用途。由于無患子是近期正在開展的主題活動,幼兒對無患子已有一定的認知經驗,個別幼兒對無患子可以用來制作洗手液這個作用已經有所了解。在活動過程中,當幼兒說出“無患子可以用來制作洗手液”時,教師可以直接引出下一個問題;當幼兒未說出時,教師可以稍作停留,給予幼兒大膽猜測的時間,也可以通過追問“為什么無患子拿在手里會感覺黏糊糊的呢?”或用手勢動作來幫助幼兒回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促進幼兒敢說、會說,并通過提問,激發(fā)幼兒嘗試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興趣。)
二、通過實驗操作,引導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探究如何使無患子產生泡泡,激發(fā)探究興趣
1.認識實驗材料,并大膽猜測實驗結果。
師: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實驗材料,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些什么。(教師介紹實驗材料,并請幼兒猜一猜,哪種材料最適合用來讓無患子產生泡泡。)
師: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材料讓無患子產生泡泡,為什么?
幼:我覺得用水可以讓無患子產生泡泡。
師:為什么呢?
幼:因為制作洗手液需要水。
幼:我覺得應該是起泡網。因為我看過把肥皂放在起泡網里面,搓一搓就會有泡泡。
師:看來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到底用哪些材料能讓無患子產生泡泡呢?我們一起去試一試。
(析: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師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想用哪些材料能夠讓無患子產生泡泡,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在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測說一說時,教師可以用追問的方式,如“你為什么選它呢?”“你覺得為什么用它可以讓無患子產生泡泡呢?”幫助幼兒深入思考自己的猜測是否合理。)
2.介紹操作要求,幼兒自主操作驗證,教師巡回觀察并指導。
師:現在請你們去試一試,看看用這些材料是否能夠讓無患子產生泡泡,操作之前請你們聽清要求:仔細觀察無患子是如何產生泡泡的,大膽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析:在操作前,教師講清楚實驗要求,有利于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以觀察和引導為主,重點觀察幼兒是如何讓無患子產生泡泡的。在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操作,并進行對比。教師可以用“你是怎么讓無患子產生這么多泡泡的?”“你是怎么操作的?為什么無患子沒有產生泡泡?”“除了這些材料,你覺得還有什么材料可以用來讓無患子產生泡泡呢?”等問題,助推幼兒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嘗試。)
3.交流分享實驗過程,了解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基本步驟。
師:你是怎么操作的?最后成功了嗎?(教師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話分享自己的實驗過程。)
幼:我是用搗碎器讓無患子產生很多泡泡的。
師:你是怎么操作的?
幼:我先把無患子放在搗碎器里,然后用搟面杖一直敲,把它敲碎,最后加一點水就有泡泡了。
師:原來用搗碎器把無患子搗碎后再加點水就可以變成洗手液了。你們還有其他方法嗎?
幼:我是先把無患子放在起泡網里,然后把起泡網放在水里,搓啊搓,就會有很多泡泡。
師:原來起泡網也可以用來幫助制作無患子洗手液。
幼:我也成功了,我是先把無患子放在水里,然后用手搓一搓它,就出現了很多泡泡。
師:原來把無患子放在水里搓一搓也可以讓無患子產生很多泡泡。
幼:我也是把無患子放在水里的,可是沒有出現泡泡??!
師: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一個出現了泡泡一個沒有出現泡泡呢?
幼:我的一開始也沒有出現泡泡,后面多搓搓就有了。
師:你搓的時候發(fā)現無患子有什么變化嗎?
幼:它變軟了,然后裂開了。
師:是因為你的無患子變軟了、裂開了,所以才會有很多泡泡嗎?為什么有些小朋友的沒有出現泡泡呢?你是怎么操作的呢?
幼:我的無患子很硬,搓的時候也沒有裂開。
師:是不是真的和無患子有沒有裂開有關系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為了驗證兩者之間的關系,教師分別將一顆裂開的無患子和一顆沒有裂開的無患子放入兩盆水中,然后用手搓一搓,結果發(fā)現,裂開的無患子一下子就產生了很多泡泡,而未裂開的無患子產生泡泡的速度很慢,并且泡泡很少。同時,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梳理,讓幼兒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和掌握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方法。)
師:原來,制作無患子洗手液首先必須要有水,最重要的是要讓無患子裂開來?,F在,我們通過實驗操作,已經初步體驗了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方法,但是真正的洗手液需要有更多的泡泡,請你們再去試一試,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讓無患子產生更多的泡泡。操作前請先聽清要求:小組合作,四人一組,每組選一個小朋友把你們小組使用的方法用思維導圖記錄下來;實驗結束后,請用干毛巾把手擦干凈;當音樂停止時,請快速回到座位上。
(析: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幼兒分享操作經驗,并以追問的方式,如“你是怎么操作的?為什么會這樣?”等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思考,同時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正確的操作步驟。之后,基于幼兒的實驗過程,教師再進行進一步的經驗梳理,從而幫助幼兒了解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關鍵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當幼兒有爭議時,教師采用了現場驗證的方式,讓幼兒能夠更直觀地看到實驗結果,從而幫助幼兒掌握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正確方法。)
三、基于第一次實驗,引導幼兒再次探索如何讓無患子產生更多泡泡
1.幼兒操作并記錄探究結果,教師巡回觀察并指導。
師:你們組的無患子產生了好多泡泡,你們是怎么做的呀?
幼:我們是把很多無患子放在水里,一直搓,就搓出了很多泡泡。
師:那你們有沒有辦法讓這一盆水里的泡泡變得更多呢?請你們再去試一試。
師:你們的泡泡比第一次多了很多,是怎么做到的呀?
幼:我們第一次只用了一兩顆無患子,這一次,我們在起泡網里放了七八顆無患子,泡泡就變得比第一次多了。
師:看來你們已經成功了。
(析: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師重點觀察幼兒的小組合作能力及協(xié)商能力,在觀察幼兒操作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探究怎樣才能讓泡泡變得更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問幼兒“你們成功了嗎?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把泡泡變得這么多的?”“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無患子產生更多的泡泡呢?”“為什么你們組的泡泡會這么少呢?可以再想想辦法讓它產生更多的泡泡嗎?”以此引發(fā)幼兒進行深入思考,并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幼兒記錄實驗過程,從而引導幼兒了解讓無患子產生更多泡泡的方法。)
2.小組分享經驗,教師用思維導圖幫助梳理并總結。
師:這一次你們成功了嗎?是用什么方法讓泡泡變得更多的?
幼:我們成功了。我們組先是用剪刀把無患子剪開來,然后再把無患子放在水盆里用力搓一搓,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點點泡泡,后來我們又剪了幾顆無患子放進水盆,又用力一起搓,泡泡就變得越來越多了。(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幼兒梳理。)
師:原來,一把剪刀,一盆水,再用力搓一搓無患子,就可以讓無患子產生更多的泡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組的實驗結果,他們真的成功了嗎?(教師出示該小組的實驗結果照片,讓幼兒能更直觀地看到實驗結果,體驗成功的樂趣。)
師:接下來,哪一組再來分享一下呢?
幼:我們也成功了。
師:你們是怎么操作的呢?
幼:我們是把好多顆無患子放在搗碎器里,然后用積木用力地敲打,再把水倒入搗碎器中,搗碎器里就有了很多泡泡。
師:他們組使用的方法和第一組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讓無患子產生了很多泡泡。(教師出示該小組的實驗結果照片)你們覺得他們成功了嗎?
師:接下來,我們請最后一組來分享。你們成功了嗎?你們使用的方法和他們的一樣嗎?
幼:我們使用的方法和他們的不一樣,但是我們也成功了。我們先是把無患子用剪刀剪開來,然后把無患子裝進起泡網中,再用手搓一搓,這樣泡泡馬上就會變得很多。媛媛是把起泡網放在水中搓的,我們發(fā)現水盆里全都是泡泡,比拿在手里搓出的泡泡還要多。
師: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教師出示該小組的實驗結果照片)這個泡泡也太多了吧,你們都成功制作出了無患子洗手液,真棒!
師:原來,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方法有這么多種,可以搓、可以敲、可以泡,而且我們還發(fā)現了無患子越多,泡泡就越多,搓的時間越長,泡泡也會變得越多。無患子又叫肥皂果,它的果肉中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浸泡或者搓揉便會產生大量的泡沫,是純天然的肥皂呢。
(析:教師在巡回觀察和指導的過程中,以照片的形式呈現幼兒的實驗結果,目的是讓幼兒更直觀地觀察到實驗結果。在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分享經驗后,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觀看實驗結果照片,體驗成功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樂趣。最后,教師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梳理小結,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方法。)
3.觀看無患子洗手液制作視頻,了解不同的制作方法。
師:剛剛我們嘗試了用這么多方法來制作無患子洗手液,其實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也可以用來制作無患子洗手液。你們看,老師這里也有一瓶無患子洗手液,想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教師播放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視頻,讓幼兒了解通過蒸煮無患子也是可以制作出無患子洗手液的,這也是一種簡便、快速的方法。)
師:原來,只要泡一泡、煮一煮無患子,也能做出一瓶無患子洗手液。上次我們撿了這么多無患子,你還想怎么做呢?
幼:我們可以把無患子制作成洗手液放在活動室,作為我們班級獨一無二的洗手液。
幼:我們可以把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方法告訴其他班的小朋友,讓他們也去制作無患子洗手液。
師:你們的想法都很不錯,今天小朋友們通過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了很多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方法,真的非常棒!其實,我們生活中還存在著很多神奇的植物,只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一定還會有更多有趣的植物小秘密在等著我們呢!
(析:在該環(huán)節(jié),教師以觀看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視頻收尾,有利于幼兒更直觀地了解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另一種簡便方法,激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當教師拋出“你還想怎么做”的問題時,幼兒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梢姡變簩χ谱鳠o患子洗手液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且成就感滿滿,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帶領幼兒繼續(xù)開展更深入的探究。)
延伸活動:
1.在班級科學區(qū)投放各類實驗材料和記錄表,供幼兒繼續(xù)操作,探索更多制作無患子洗手液的方法。
2.基于“神奇的肥皂果”活動背景,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有關無患子的秘密,如無患子的營養(yǎng)價值,無患子的果核可以做什么,開展親子活動“尋找身邊的無患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