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可能都用過或者正在用貼紙、積分等方式獎勵幼兒,因為大家覺得使用這樣的方法效果很好??墒?,多數教師或許并未深入思考過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在這個話題中,幼兒利用積分幣換取友誼,拿積分幣作為分享的籌碼,這些做法令教師開始反思自己的積分換獎勵活動。但實際上,教師使用積分幣來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做法本身就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幼兒年齡尚小,缺乏基本的貨幣以及商品交易的常識,積分幣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概念,但行為習慣卻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這兩者之間其實是沒有什么必然聯系的。幼兒之所以努力想得到更多積分幣,并不是因為他們明白獲得的積分幣多代表自己的行為習慣好,只是因為他們知道積分幣可以幫助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
當幼兒漸漸熟悉了積分幣的作用,認識到了積分幣的力量時,他們便開始“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積分幣來換取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友誼。這時,教師才發(fā)現有些不對勁了。其實,幼兒的邏輯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這種積分獎勵制度本身,是這種積分獎勵制度引導幼兒形成了錯誤的邏輯,即只要集滿10個積分幣(無論積分幣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得到的)就能獲得獎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會給我們的生活和成長帶來很多的益處,比如,不挑食可以讓我們身體健康,認真洗手能幫助我們預防疾病……這些才是正確的邏輯。我想,教師最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這些真正的邏輯播種在幼兒的心田里。
我認為,只有讓幼兒感受到良好的行為習慣本身帶來的益處,才能激發(fā)幼兒內在的動力,使之獲得真正的自主和自由。現在,我們都強調要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性,但情況往往不盡如人意,大概也是因為我們常常為了追求所謂的“立竿見影”而給予了孩子過多的外在刺激吧。
話題中提到的圍繞積分幣出現的問題,也是我們成人社會中存在功利傾向的一個縮影。誠然,幼兒生活在社會中,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現象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這讓教師們感到迷茫,不知道該怎樣應對幼兒出現的這些在價值觀方面有偏差的行為。我想,教師如果想把積分獎勵制度用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就需要認真思考幼兒獲取積分的方式,以及幼兒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謹記,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重在教師的言傳身教,并且身教勝于言傳;我們更需要意識到幼兒發(fā)展的延續(xù)性、整體性,不可顧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