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在普通話中,有一種語音現(xiàn)象,叫“兒化”。
乙:這我知道!比如,鳥兒、球兒、刺兒……就都是“兒化”。
甲:那你知道“兒化”有什么作用嗎?
乙:兒化,就是讓詞語的發(fā)音有變化唄!除此之外,它還有什么作用?
甲:當然有了!
乙:那你快給我們說說。
甲:歸納起來,“兒化”的作用一般分四類。
乙:哪四類呀?
甲:第一類表示喜愛、親切的感情色彩。
乙:你舉幾個例子。
甲:比方說:小孩兒、臉蛋兒、小花兒、腳丫兒……讀起來是不是覺得很可愛、很親切呀?
乙:那倒是!如果不加“兒”呢?
甲:那就是小孩、臉蛋、小花、腳丫……
乙:確實變得生硬了。
甲:第二類表示少、小、輕等狀態(tài)和性質。
乙:你再舉個例子。
甲:比方說:小刀兒、紙條兒、羽毛兒……
乙:對對!還有湯圓兒、木片兒、糖塊兒……
甲:你挺聰明呀!
乙:那是!
甲:第三類,“兒化”具有區(qū)別詞義的作用。
乙:“兒化”還有這樣的作用?
甲:是呀!比方說:眼和眼兒、口和口兒,詞義就不一樣。
乙:有什么不一樣呢?
甲:“眼”是指眼睛。
乙:對!
甲:“眼兒”是指小洞、窟窿。
乙:我明白了!“墻上有個眼兒”就不能說成“墻上有個眼”。
甲:那是!“我有兩只眼”也不能說成“我有兩只眼兒”。
乙:有點兒意思!
甲:“口”是指嘴。
乙:那“口兒”呢?
甲:“口兒”是指口子,比方說:衣服撕了一個口兒……
乙:我想起來了!“頭”和“頭兒”、“鼻”和“鼻兒”,詞義也不一樣。
甲:對!頭,是指腦袋。
乙:頭兒,是指頭領、為首的人。
甲:鼻,是指鼻子。
乙:鼻兒,是指器物上面能夠穿上其他東西的小孔。
甲:對!針鼻兒、門鼻兒……就是這個意思。
乙:“兒化”的第四類作用是什么呢?
甲:第四類,“兒化”具有區(qū)分詞性的作用。
乙:詞性還會發(fā)生變化?
甲:是呀!比方說:“一點”指時間,是名詞。“一點兒”就是“少量、少許”的意思,是數(shù)量詞。
乙:我知道了!“尖”是形容詞,“尖兒”就變成名詞了。
甲:對!還有很多動詞“兒化”以后,詞性也發(fā)生了變化。
乙:你舉個例子。
甲:比方說:“圈”是動詞,“圈兒”既是名詞,又是量詞。
乙:對對!“捆”是動詞,“捆兒”既是名詞,又是量詞。
甲:類似的詞語還有很多,比方說:包、卷、團都是動詞,“兒化”以后,包兒、卷兒、團兒,既是名詞,又是量詞。
乙:太有趣了!紙包兒、紙卷兒、紙團兒,在這里,它們就是名詞。
甲:一包兒、一卷兒、一團兒,在這里它們就是量詞。
乙:我們的漢語真是太博大精深了。
甲: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乙:沒錯!
甲:動詞“兒化”以后變成名詞的詞語還有很多呢!
乙:這樣的詞語,我也知道不少。
甲:那咱們比一比,看誰知道得多。
乙:好呀!
甲:我圈個圈兒。
乙:我點個點兒。
甲:我彎個彎兒。
乙:我卷個卷兒。
甲:我箍個箍兒。
乙:我墊個墊兒。
甲:我包個包兒。
乙:我捻個捻兒。
甲:行呀,你!
乙:那是!
甲:我罩網罩兒。
乙:我片肉片兒。
甲:我扣衣扣兒。
乙:我辮發(fā)辮兒。
甲: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