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引導者,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立足不同環(huán)節(jié),如提出問題與猜想環(huán)節(jié)、動手操作與記錄環(huán)節(jié)、表達與交流環(huán)節(jié),應用適宜的方法,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促使幼兒在建構科學認知的同時,發(fā)展多樣能力,提高發(fā)展水平。文章從科學探究活動的三大環(huán)節(jié)入手,詳細介紹了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指導;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4-0091-03
在幼兒教育改革深入發(fā)展之際,幼兒教育方式逐漸發(fā)生轉變,與此同時,教師角色也發(fā)生相應轉變。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幼兒教師的角色進行了闡述,要求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助力幼兒體驗多樣活動。具體地,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支持、引導幼兒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建構自主認知。在幼兒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依據(jù)具體情況,及時且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指導,借此使幼兒探有所得,如實現(xiàn)有意義建構,發(fā)展多樣能力等。提出問題與猜想、動手操作與記錄、表達與交流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要立足這三大環(huán)節(jié),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
一、提出問題與猜想環(huán)節(jié)的指導方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
發(fā)現(xiàn)問題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幼兒進行猜想、提出問題的基礎[1]。情境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提供恰當?shù)那榫?,引發(fā)學習者的認知沖突,能促使學習者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由此可見,情境是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的依托。所以,在提出問題與猜想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依據(jù)科學探究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
在“傳聲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可采用實物展示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在兩個一次性紙杯底部鉆孔,并穿上一根線,創(chuàng)造出“電話”。在活動之初,教師隨機挑選兩名幼兒,讓其中一名幼兒站在教室外,另外一名幼兒站在教室內,關上教室門。站在教室內的幼兒將“電話”聽筒放在嘴邊,輕聲復述教師說的話。而站在教室外的幼兒將“電話”聽筒放在耳邊認真傾聽。隨后,教師打開教室門,鼓勵教室外的幼兒復述自己聽到的內容。該幼兒準確無誤地進行了復述。此時,所有幼兒產生了興趣,同時開動腦筋,發(fā)現(xiàn)問題,踴躍提問,如“為什么他在教室外會聽到說的話呢?”“是不是聲音順著這根線傳到了他的耳朵里?”等。幼兒的積極提問將活動氛圍推向了高潮,同時他們也因此增強了探究欲望。于是,教師把握時機,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
實踐表明,創(chuàng)設情境為幼兒提供了發(fā)現(xiàn)問題的機會。尤其,在發(fā)現(xiàn)問題之際,幼兒會主動提出問題,提高科學探究興趣。
(二)提供線索,指導幼兒進行猜想
猜想是科學探究的實踐表現(xiàn)[2]。大部分幼兒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會天馬行空,提出各種“胡思亂想”,脫離科學探究本意,致使科學探究活動無以為繼。對此,教師要立足具體情況,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線索,指導其進行猜想。
在“玩沙”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將一個裝有沙子的紙箱放在幼兒面前。接著,教師鼓勵幼兒輪流將手伸進箱子中摸一摸,建立直觀感受。與此同時,教師向幼兒提出問題:“大家覺得什么東西摸起來是這樣的?”在觸覺感知的作用下,大部分幼兒進行猜想,如“我覺得沙子是這樣的,細細的,滑滑的”“我覺得是黃土,軟軟的,放到手里會滑下去”。面對不同的猜想,幼兒產生了強烈的探究興趣,迫切地想知道箱子里到底是什么。于是,教師打開紙箱揭示謎底。
如此做法不但使幼兒在與實物互動的過程中獲得了線索,還使幼兒因此進行猜想,學會有依據(jù)地猜測,積累科學探究經(jīng)驗。
(三)搭建支架,引導幼兒進行探究
教師提問是指導幼兒進行探究的最直接、最簡便的方式。在幼兒提出猜想后,教師可依據(jù)其猜想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其進行深入探究。
在“讓蘿卜浮起來”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面對“將蘿卜放到水中,會怎樣”的問題,紛紛提出猜想,如“會沉到水底”。教師對此進行肯定,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蘿卜會沉到水底?”“有沒有什么辦法讓蘿卜浮在水面上?”如此問題引發(fā)了幼兒的認知沖突。在認知沖突的作用下,幼兒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想要一探究竟。
如此搭建支架不僅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究欲望,還使幼兒進行深入探究,有利于增強科學探究效果。
二、動手操作與記錄環(huán)節(jié)的指導方法
(一)給予操作機會,滿足探究需求
大部分幼兒有極強的動手操作欲望,同時,其動手操作能力較強。尤其在經(jīng)歷提出問題與猜想環(huán)節(jié)后,幼兒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教師要依據(jù)具體情況,給予幼兒操作機會,滿足其探究需求,推動科學探究活動順利開展。
在“瓶中取物”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思考問題:如何拿出細口瓶中的泡沫塊?并就此提出不同猜想,如“將瓶子倒過來,倒出泡沫塊”“向細口瓶中倒水,讓泡沫塊漂浮起來”等。在幼兒提出種種猜想后,教師為他們提供各種物品,如細口瓶、泡沫塊、清水、夾子等。面對這些物品,幼兒紛紛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
由此可見,教師為幼兒提供各類物品,可以使幼兒獲得操作機會。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幼兒積極探究,增強了科學探究活動效果。
(二)“傳授”探究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探究方法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有力支撐[3]。在缺乏探究方法的情況下,幼兒的科學探究將無以為繼。
《指南》中介紹了幾種常見的科學探究方法,如觀察比較、實驗驗證、調查測量等,為教師提供了指導幼兒的具體方法。對此,在動手操作與記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動手操作情況,并以此為切入點,及時介入,傳授幼兒探究方法,促使幼兒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增強動手操作能力。
在“玩沙”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為辨別干沙和濕沙進行動手操作。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教師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一名幼兒一直盯著沙子看。于是,教師走到這名幼兒身邊,詢問:“你看到的干沙和濕沙有什么不同呢?”幼兒結合觀察情況,認真描述:“干沙顏色淺,濕沙顏色深?!苯處煂Υ诉M行贊賞,并追問:“還有哪些不同呢?”幼兒開動腦筋進行猜想:“我覺得,干沙很容易從篩子上掉下去,濕沙不容易?!苯處熉牶?,問道:“真的會這樣嗎?”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幼兒拿出小篩子,先后將干沙和濕沙放到上面,觀察它們的掉落情況。面對直觀現(xiàn)象,教師和幼兒臉上同時露出微笑。同時,教師向幼兒追問:“還有哪些不同呢?”
幼兒遷移已有認知,提出不同猜想,自覺驗證。如此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不僅可以使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獲取多樣的科學探究方法,還可以使幼兒靈活應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輕松地建構科學認知。與此同時,幼兒也會因此積累科學探究經(jīng)驗,提高科學探究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三)提供豐富材料,支持深入探究
材料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工具”。與材料互動的過程正是幼兒進行深入探究的過程。實踐證明,當材料種類單一、數(shù)量較少時,幼兒很難進行深入探究。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提供恰當?shù)牟牧希τ變荷钊胩骄俊?/p>
在“好玩的顏色”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化材料,如各種顏色且材質不同的廢舊紙張、軟布、不同顏色的花瓣、形狀各異且干濕程度不同的樹葉、各種塑料瓶等。在進行猜想后,幼兒紛紛動手操作。尤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他們遷移已有經(jīng)驗,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幼兒將干濕不同的樹葉放到兩張白紙中間,用力按壓,白紙上出現(xiàn)深淺不同的顏色。又如,有的幼兒向礦泉水瓶中裝水,并將不同顏色的花瓣放進水中,發(fā)現(xiàn)水變了顏色。
實踐表明,豐富的材料使幼兒獲得了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幼兒使用不同的方法操作不同的材料,順其自然地進行生活內容探究,獲取不同的科學經(jīng)驗,如“用力程度不同,紙上出現(xiàn)的顏色不同”“花瓣泡在水中會發(fā)生褪色”等。同時,幼兒也因此感受到科學的奇妙,有利于增強科學探究欲望,為在家庭生活中進行科學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多元方式記錄,梳理探究思路
明晰的探究思路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依據(jù)??茖W記錄是幼兒梳理探究思路的方式之一[4]。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使用多元方式進行記錄,可以直觀再現(xiàn)探究思路,由此展開科學探究;還可以在探究結束后,審視記錄內容,或汲取記錄經(jīng)驗,或發(fā)現(xiàn)不足,查漏補缺。由此,在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時,教師要指導幼兒應用多元方式進行記錄。
在“搭大棚”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沒有設計統(tǒng)一的記錄表,而是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依據(jù)自身的實際需求,自主地選用不同方式進行記錄。如此記錄具有開放性。幼兒紛紛張揚個性,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記錄。如有的用繪畫方式逐步記錄搭建大棚的過程,有的繪制表格,呈現(xiàn)搭建大棚的方法。無論使用何種記錄方式,都是幼兒在梳理探究思路,便于幼兒得出科學結論。
在“碗中種菜”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將種在碗中的綠豆芽帶回家,并向他們提出記錄要求:“請大家在父母的幫助下,每天為綠豆芽錄視頻或拍照,記錄它們的生成情況?!痹谌绱艘笙拢變好鞔_了記錄方式,同時也產生了記錄興趣。在記錄中,幼兒經(jīng)歷了綠豆芽的生長過程,初步建構了科學認知。
多元的記錄方式可以使幼兒在梳理探究思路的同時,獲取科學探究結論,由此加深科學認知,發(fā)展記錄能力,提高科學探究水平。
三、表達與交流環(huán)節(jié)的指導方法
(一)組織多樣的表達活動
表達活動是幼兒進行表達與交流的“平臺”[5]。多樣的表達活動可以激發(fā)幼兒的表達、交流興趣,同時也可以使幼兒在表達、交流過程中發(fā)展語言能力。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依據(jù)實際情況,組織幼幼交流活動、師幼交流活動、小組討論活動、個別與集體表達活動等。
在“吹泡泡”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在幼兒制作出吹泡泡器后,鼓勵幼兒輪流上臺,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泡泡器,并介紹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在此之際,幼兒還要用泡泡器吹泡泡,證明其可行性。其他幼兒認真傾聽,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提出建議。在這樣的個別與集體表達活動中,幼兒暢所欲言,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重組或改造已有經(jīng)驗
通過進行表達與交流,幼兒獲取了探究信息。但部分探究信息與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不一致,因此很容易產生認知沖突。面對此情況,教師要善于傾聽幼兒的聲音,給予其表達機會,引導矛盾雙方表述各自的看法,之后進行動手操作,驗證看法,獲得真相。在此過程中,幼兒會重組或完善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增強科學認知,同時學會傾聽、接納他人的看法。
在“好玩的石頭”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走進合作小組,與組員共享各自的裝石頭方法。在小組活動中,幼兒會提出不同的方法,難免產生爭議。如有的幼兒認為“先裝大石頭,再裝小石頭”這種方法可行,有的則認為不可行。在發(fā)現(xiàn)幼兒爭議后,教師及時介入,鼓勵其動手操作,驗證該方法是否能取得成功。在操作的過程中,幼兒使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成功了,有的沒有成功。此時,幼兒自覺提出疑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此時,無須教師引導,他們主動觀察各自的盒子,發(fā)現(xiàn)當大石頭橫著裝時,能將盒子裝滿,當大石頭豎著裝時,不能將盒子裝滿。面對如此發(fā)現(xiàn),持反對意見的幼兒重組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增強了科學認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要依據(jù)科學探究活動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與猜想環(huán)節(jié)、動手操作與記錄環(huán)節(jié)、表達與交流環(huán)節(jié),同時依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如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線索,搭建支架,給予操作機會,傳授探究方法等,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促使幼兒增強科學探究欲望,建構科學認知,發(fā)展多樣能力,提升科學探究水平。
參考文獻
李曉蓮.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對幼兒記錄的指導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唐樊.略論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的優(yōu)化[J].新課程研究,2020(23):125-126.
雷彩銀.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策略[J].天津教育,2020(21):121-122.
楊春梅.幼兒科學探究性活動及其指導策略[J].考試周刊,2020(19):165-166.
吳煒芳.走進幼兒的烏龜世界:淺談激發(fā)小班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指導策略[J].新課程(綜合版),2019(6):152.
作者簡介:馬蘭(1995.10-),女,甘肅武威人,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實驗幼兒園,二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