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水中的魚能聞到腥味或香味嗎?商品餌中的腥味和香味有誘魚作用嗎?看過此文后,相信你會找到答案。
很多人習慣按味型給商品餌劃分類別,根據他們的標準,常用商品餌可分腥、香兩種味型。但這種分類方法是否準確和有意義,其實值得商榷。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商品餌發(fā)出的腥味或香味是腥味或香味分子通過空氣傳入嗅覺系統(tǒng)后,使人產生的感覺,這個味是化學味道。它不過是一種調和品,雖然對釣魚人可以產生心理安慰,但它能否誘魚還要看這種餌是否含有魚類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物質。首先,魚類和人類的嗅覺系統(tǒng)不同;其次,魚生活在水中,它能否聞得到腥味或香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些腥味或者香味,并沒有科學的依據。但目前不少魚餌廠家為迎合部分釣友的嗅覺需要,在商品餌生產過程中都添加過量的化學香料,弄得這些商品餌味道復雜不說,用起來甚至燒手。說到這里,肯定不少釣友會有疑問:到底是哪類化學添加劑使商品餌產生如此“功效”?其實這種東西很多釣友都用過——乙基麥芽酚(香虎中的主原料)。
乙基麥芽酚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添加在食品中可維持化學香持久度。不過在此我試問一句:誰見過國內外研究機構研發(fā)水產餌料促食劑或誘食劑時,是從論證腥香的角度發(fā)表論文?如果你有心,在網上搜索后會發(fā)現:只有釣魚人和國內一些魚餌廠討論或推廣餌料時才大談腥香配比,而這些魚餌廠的創(chuàng)立者都是釣魚人,且都是釣魚人中的精英。
嚴格說來,餌料中的“香”指的應是香甜,與“腥”配套的詞是咸腥或腥咸,腥臭暫時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內。很多釣友都用過豬母奶,這種添加劑應是香甜類添加劑的代表,其主要成分是甜蜜素、乙基麥芽酚和化學香精。乙基麥芽酚的作用是維持化學香精的香味,使其溶入水中,改變水的味道;甜蜜素甜度比白糖高50倍,溶入水中使水變甜。正因為上述兩種物質可改變水的味道的特性,在餌中適量添加可增加咬鉤率,但過量添加則容易出現死窩現象。
現在我們可知道,想讓餌料香一些,就應加甜東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原料里添加甜蜜素。不過話說回來,甜蜜素適量添加即可。因為凡宣稱為香型的國產鯽魚餌,基本是微甜味道,這說明國產鯽魚餌中已添加了甜蜜素,如果您還覺得不夠甜,非得自作主張再加一些,那結果肯定好不了。因為魚的味覺比人敏感許多,人感覺僅是微甜時,魚往往已經受不了了。試想一下:一小勺甜蜜素倒進您嘴里,您能受得了嗎?當然,這樣的類比也許并不科學。
再說腥餌,腥餌中的腥味實際是餌中動物蛋白的味道。動物蛋白是魚生長過程中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它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沒有腥味的氨基酸,而氨基酸在動物體內營養(yǎng)物新陳代謝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調解作用。正因如此,將氨基酸加入魚餌自然會提高餌料的誘魚效果。當年國內某魚餌廠研究員參考相關氨基酸誘食劑論文后,在新推出的釣餌中添加了氨基酸,其誘魚效果在一段時間中震驚了垂釣界。
知道一些餌料腥香的道理后,我們可在釣魚時嘗試著調配魚餌。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畢竟只是業(yè)余玩家,想深入研究魚餌誘魚效果既缺乏專業(yè)知識,也沒有那份精力。所以我建議:還是把那些知識留給魚類專家們研究好了。我們要做的只是觀其論文,得到啟發(fā)后調整用餌思路即可。換句話說,我們能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學會一些二次加工魚餌的功夫就夠了。
如何對魚餌進行正確的二次加工?在我看來,我們必須根據當地魚情、水情、對象魚可能具備的食性等因素,利用專家提供的各種物質餌料以及添加劑,做二次搭配,最終形成當日可用的有效釣餌。
聯系到上面的一些腥香常識,我們暫不考慮餌料中其他物質的添加,還是按大家習慣的“味型”說法進行分析。
根據出釣地點不同,釣友多將出釣行為劃分為竿坑、野坑以及水庫,通常同一水域的魚,在生長期內對某些餌料會形成偏食性、弱偏食性及無偏食性三種食性。
魚類偏食性多在人工喂養(yǎng)條件下形成,該水域中的魚對原塘飼料的喜好勝過任何商品餌。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任何一家魚餌廠的單品商品餌勝過原塘飼料的報道,反之其推薦的組合配方中,肯定會有大比例原塘飼料。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先對原塘飼料成分做一分析。
目前很多原塘飼料的主要成分是植物類蛋白、動物類蛋白、添加劑等。不過根據魚不同時期的生長需要,這些原塘飼料中植物類蛋白物質的品種和搭配比例會有所改變,而動物類蛋白和添加劑成分變化往往不會很大。若從“味”的角度對原塘飼料分析,它們具備植物類蛋白的糧食香味和動物類蛋白的腥味,以及鹽的咸味(為預防魚類出現腸炎等癥狀,有的原塘飼料中會添加一些藥物,這類原塘飼料多呈蒜味,本文暫不討論)??傮w來說,這類原塘飼料多是淡淡的咸味,呈甜味的飼料極少。
說到這里,估計有些釣友該有想法了。如果調配餌料時,我們將餌料調成淡淡的咸味加植物類蛋白的糧食香,再另加一些含動物類蛋白的添加劑,這樣調配出的餌料是不是貼近原塘飼料成分?是不是能滿足新放魚的偏食性?在我看來,這個配餌思路比較對路,在許多釣場確實能起到效果。
具有弱偏食性的魚,多因釣友誘釣馴化形成。以竿坑為例,因為釣友配餌思路和方法不同,一個魚坑放釣一段時間后,坑底往往堆積了五花八門的殘留餌料。這些殘留餌料中,若某種調整味道的添加物大家用得比較多,那么這種添加物最終既對坑內老魚產生誘惑效果,也會使新放入池內的魚產生弱偏食性。例如在我們本地,很多釣友去竿坑釣鯉魚時,都習慣使用同一種商品餌來調整餌料香味(暫將這款商品餌稱為甲餌)。曾有一天,某魚池所放之魚來自本地精養(yǎng)池,我告訴一位釣友,開餌時先用本地大企業(yè)生產的顆粒飼料添加優(yōu)質動物蛋白,然后加適量鹽將餌調為淡咸味。該釣友按我說的方法操作后,當日垂釣效果果然不錯。三日后,他禁不住釣癮誘惑,又去那個坑用原配方餌釣魚,結果前半場效果不佳。情急中,他打電話和我們分析原因。我和其他釣友都認為是弱偏食性在其中作怪,建議他不要在顆粒飼料中再加鹽,而是直接加入整袋甲餌提香,另外放適量白糖增甜。此釣友依此法行事,換位后連續(xù)抽窩一小時,最終窩內進魚,后半場打了翻身仗。
偏食性和弱偏食性現象多出現在竿坑,自然水域的野生魚類基本無偏食性,不過這僅是相對而言。因為不同季節(jié)里,岸邊的不同植物飄落入水后,也會使這些野外水域的魚類在不同時間內形成弱偏食性,這種特殊情況也暫不討論。
自然水域中, 鯽魚和鯉魚天性喜香甜,這里的香不是指商品餌中添加的化學香,而是植物原有的天然香。常見的天然香分兩類:一類是谷物糧食的炒香,另一類是從芳香植物中萃取的香元素。
天然水域的魚喜歡谷物糧食的炒香在某種程度上是人賦予的。因為炒香的谷物糧食在水中傳播,其擴散香味的速度和距離遠大于生的谷物糧食。聰明的釣魚人發(fā)現這個規(guī)律后,自然會廣泛使用。長此以往,這些炒香的糧食谷物改變了魚的食性。與此同時,釣魚人還發(fā)現,酒作為一種糧食發(fā)酵后的衍生物,其醇香味道在水中傳播速度更快,用酒泡過的糧食谷物,在水中的誘魚效果非常顯著。最終,大家都把酒當做傳播擴散谷物糧食香的最佳輔助品。我們這里很多釣友常將芝麻炒焦碾面后適量噴酒,外出野釣時將其作為常用添加劑。結合上述理論,這款“小藥”的配置確實合情合理。
在谷物糧食中,營養(yǎng)最高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那么碳水化合物是什么東西?它是什么味道?通過查閱資料可知,碳水化合物又名糖類化合物?,F在估計你能明白大概了:既然我們知道谷物的基本成分是糖類,自然我們就能知道它的基本味道——甜。由此可見,糧食谷物類餌料用好了,在自然水域中完全可滿足鯉科魚類喜甜香的食性。
最后說說芳香植物中萃取的香元素,這類東西多是在芳香植物的花體中萃取的物質。其內部成分不僅包括香茅醇等香元素,還包含更多復雜的植物氨基酸。前文說過,氨基酸是魚類生長過程中的必需物質,所以含有多種植物氨基酸的香元素具備誘魚效果也就不足為奇。不過這里提醒大家一點:凡使用芳香素類添加劑時,一定要控制好濃度。這類添加劑少加留不住魚,多加會使魚不敢進窩。對釣者來說,如何調控香元素入水擴散后的濃度需多次驗證,這也是很多高手看家的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