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焦慮的單身女性:我40歲了,一直沒談過戀愛。最近月經不正常。卵巢功能早衰,醫(yī)生說我已經錯過生育期。我對婚姻是隨緣態(tài)度,但父母每天都在給我施加壓力,說我不孝,拿著我的照片在網上相親,帶人和我見面。我覺得越來越煎熬,失眠、難受,又因為房貸還需要父母補貼而不得不妥協(xié)。我活得很喪、很郁悶,真想裸辭后浪跡天涯,又怕養(yǎng)不活自己……我該怎么調整呢?
莫莫:首先,莫莫想問你:如果環(huán)境完全不改,你接受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命運嗎?很多時候,我們接受了,事情就觸底反彈。我們緊緊抓住,拼命挽救、彌補、改變,就是沒有辦法。
伊能靜和秦昊走到一起時,秦昊35歲,伊能靜45歲。那時的他,沒錢、沒事業(yè),卻想給自己買套房子。大他10歲的伊能靜,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現實考量,極力勸阻他。伊能靜不解:“我是為你好,為什么你不懂呢?”秦昊說:“這是我的人生,就算要摔跟頭,你也不能剝奪我摔的經驗啊。難道我和你在一起了,就要過你的人生嗎?”
伊能靜突然意識到:即便在一些事上,自己可能更有經驗。但自己依然無權干預別人的成長,同時也要尊重自己成長的周期。哪怕要“受苦”,兜圈子,再領悟,誰都不能剝奪任何人去體驗的權利,哪怕是以愛為名義。
近年來,焦慮的人特別多,單身女性的焦慮往往是從父母那里來的壓力所致。父母若不知處理自己的焦慮,孩子深受其害。如果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焦慮,那就保持地理空間上的距離,聯(lián)系少一點。等調整好的時候,再多聯(lián)系。讓父母知道,最能讓你過得好的相處方式是——不越界,不插手,不濫做好人。盡管這對中國父母來說挺難的。
一方面,你要更多承擔起自己的經濟責任,想辦法升職加薪,不要向父母伸手拿錢了。另一方面,也讓你父母看到你這個年齡段的人可以獨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
首先,確保自己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慎重跳槽,不要盲目創(chuàng)業(yè)和投資。其次,強健體魄,豐富精神,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對生活全情投入,對事事保有激情,隨時迎接美好的明天,無論能否遇見對的另一半。再次,主動擴大社交圈,即使前半生情路不順,也不要悶在家里內耗。只有認識更多形形色色的人,才會更加清晰地知道什么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基數大了,可以增加遇到另一半的可能。
你知道嗎?“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會如你想象得那么糟?!标P鍵在于你如何面對好和壞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狀態(tài)、姿態(tài)。
平平凡凡、衣食無憂、一天難處一天當的日子,是幸福的,有單純的美好,有更容易把握的一茶一飯,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如梁實秋所說:“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建議你擁抱那個焦慮、敏感、抱怨的自己,多運動,按時作息,你一定會好起來的,并且擁有健康、快樂和美好的未來。
(專家支持:情感專欄作家耶雅億)
編輯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