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聰 翁軍
終于領到了1萬多元的征地補償款,安康市漢濱區(qū)建民街道徐家溝村四組村民老張心里的疑云散盡了,臉上的愁容也消失了。
年逾六旬的老張是土生土長的徐家溝村人,對四組的每一寸土地都非常熟悉。
2021年8月,在外務工的老張回村后,在村務公開欄看到他昔日放牛的荒地被征用了,“這塊地當年沒有分到戶,屬于集體土地,地征了為啥不給我家分錢?”
為了弄清這筆征地補償款的去向,老張跑遍組、村和街道,但就是沒有人能給他一個準信。
“我就不信,這事沒有人管!”老張決定聯(lián)合10多個本組村民將此事反映到建民街道紀工委。
接到舉報后,建民街道紀工委抽調街道司法所、信訪辦干部成立調查組,立即開展調查。原來這塊5.86畝的土地確實如老張所說,在1981年實施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時并沒有分田到戶,直到項目建設征地時還屬于徐家溝村四組的集體土地。這塊地長期被四組組長陳某俊和7戶村民用來種菜或放牛。征地時,組長和7戶村民一合計,就把這塊地的征地補償款按照各自實際使用面積分了。
事情的來龍去脈雖然查清了,但陳某俊和7戶村民不肯退還已經(jīng)領到手的征地補償款。
“村集體給我們分的地薄、種糧產(chǎn)量低,當時的領導表態(tài),荒坡地誰開墾、誰使用、誰擁有?!标惸晨≌裾裼性~。
“我們在這兒種了這么多年地,地里有我們種的莊稼?,F(xiàn)在地征了,我們的損失誰來補?”另外7戶村民也紛紛附和。
“這件事涉規(guī)、涉紀、涉法,又涉及人情世故,我們不僅要查清事實,更重要的是要拿出一個既尊重歷史又符合村情民意的解決方案,實現(xiàn)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面對這一棘手問題,建民街道紀工委負責人首先確定了處理原則。
遵循“擺事實、講政策、解矛盾”的工作思路,調查組召集包括組長在內的8戶村民說紀講法:“這塊地這些年雖然是你們在種,但是土地所有權還是集體的。按照土地管理法相關規(guī)定,征地補償款應該歸集體所有,面向本集體經(jīng)濟組織的全體成員分配?!?/p>
一次、二次、三次,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調查組耐心細致講解政策,8戶村民同意將領到手的征地補償款交由村委會統(tǒng)一分配。陳某俊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辭去了四組組長職務。
最終,在村委會的主持下,全組23戶村民均分了這塊地的征地補償款,每戶分得1萬多元。
“要是沒有街道紀工委干部出手解決,這錢也分不到咱手上?!薄笆茄?,這事真是處理得又快又好?!毙旒覝洗逅慕M的村民們委托老張將一塊鐫刻著“公正執(zhí)紀,保護百姓權益;公道民心,構建和諧社會”的牌匾送給了建民街道紀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