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芳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的基本含義是: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姜麗娜2023)。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放在課程教學目標的首位,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專業(yè)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雷思雨2019)。
小學英語課程思政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學英語課程的教育實踐活動,其目的是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實現(xiàn)育人目標(張劍芬2021)。
在小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深度解讀教材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挖掘、分析和評價,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表層化的問題,促使他們的思維逐步由低階向高階過渡。同時,小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要求教師深挖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內容和人文精神,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課堂,從而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然而,在實際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關注語言知識的教學,忽視或弱化文本的思想內涵,對課程思政缺乏深入的思考,更別說實踐了。
下面,結合實例,就如何挖掘小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落實課程思政進行探討。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教材中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如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美德等,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PEP 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4 We love animals A Let’s talk 的教學中,教材內容圍繞學生喜愛的“動物”話題展開。教材借助中國學生吳彬彬(Wu Binbin) 與加拿大學生邁克(Mike)一起做手影的游戲呈現(xiàn)了有意義的交流,也真實地呈現(xiàn)了“What’s this?It’s a(an)...”句型的運用。在課前,教師深挖該部分教材文本內容,發(fā)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點——手影游戲。手影游戲是一種非語言性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深受兒童的喜愛,在民間被稱為“手影戲”。手影游戲通過手勢的變化,形成多樣化的手的影子,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演繹出形態(tài)各異的動物,如貓、狗、鴨、豬、孔雀等。考慮到小學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和喜愛模仿的心理特征,教師組織他們開展“做手影猜動物”的游戲化語言學習活動,讓他們進行真實的交流。手影游戲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學生在做手影游戲的活動中能夠展現(xiàn)各自的聰明才智,做出不同動物的手影,并有效運用句型“What’s this?It’s a(an)...”進行交流。在學生做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引導他們充分感受手影游戲的魅力。通過游戲化語言學習活動,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在學生的指尖跳躍,實現(xiàn)了寓教于樂。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要掌握一些動物名稱類的單詞,教師可以從中國功夫引出這些單詞。教師提問:“我們中國人發(fā)明了哪些東西?”待學生說出指南針、火藥、茶、青瓷等之后,教師告訴學生:“除此之外,我們的先輩還發(fā)明了功夫?!本o接著,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呈現(xiàn)中國功夫之虎拳的動作形態(tài),讓學生說一說這套動作像哪一種動物,從而引出單詞tiger,并簡要描述老虎的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在中國功夫的動作和動物名稱類單詞之間建立邏輯關聯(lián)(見圖1),進而了解老虎的顏色、外形、食物及能力,形成有關老虎的全面的結構化知識(見圖2)。
圖1
圖2
接下來,教師播放一段虎拳的視頻,讓學生了解虎拳,感受中國功夫的魅力。按照以上方式,依次引出猴拳、熊拳、馬拳、鳥拳、象拳、鴨拳等,從而學習更多的動物類單詞及掌握不同動物的習性(見下頁圖3)。
圖3
在此之后,教師詢問學生:“為什么我們中國人要創(chuàng)造功夫呢?”引導他們意識到中國功夫可以強身健體。教師追問:“為什么我們的古人在發(fā)明中國功夫時要向動物學習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意識到在某些方面,動物的身體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一些特性比我們人類更強,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教師繼續(xù)引導:“中國人對動物充滿了喜愛之情。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12 生肖,即由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組成的一個傳統(tǒng)中華文化符號?!痹趯W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引導他們體會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學會愛護動物,增強文化自信。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穿插介紹我國的歷史文化內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國,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例如,在PEP 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B Let’s talk 的教學中,課文呈現(xiàn)了我國學生陳潔(Chen Jie)和外國學生奧利佛(Oliver)的對話。具體內容如下:
Oliver:I like autumn.I really like the colours.
Chen Jie:I like autumn,too.We usually have a school trip in autumn.
Oliver:Great!When is the trip this year?
Chen Jie:It’s in October.We’ll go to the Great Wall.
Oliver:Cool!I love the Great Wall!
從對話內容中可知,陳潔和奧利佛都喜歡秋季,他們的學校經(jīng)常會在每年的秋季組織校游活動。在知道今年校游的地點是長城后,奧利佛這樣表達:“Cool!I love the Great Wall!”
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后,教師引導他們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文本脈絡,然后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在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后,教師充分利用課文插圖,提出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通過問題“撬動”學生的文本學習。
問題一:外國學生奧利佛說自己喜歡秋季的顏色,他生活在中國的北方城市——北京,四季分明。他在北京秋季會看到什么樣的顏色呢?
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進行有意義的思考,談論秋季的顏色。在學生作答的過程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呈現(xiàn)相應的畫面:迷人的香山紅葉、燦爛的銀杏黃葉、挺拔的青翠松柏、掛滿枝頭的橙黃柿子、飛舞著飄落的黃葉。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內心充盈、快樂,實現(xiàn)對語言的遷移和創(chuàng)新。
問題二:外國學生奧利佛喜愛長城,那么他喜歡長城的什么呢?我國學生陳潔,又喜歡長城的什么呢?
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的思維多元,表達各異,有的說奧利佛喜歡長城的顏色,有的說他喜歡爬長城的體驗,有的說他喜歡長城的雄偉和壯觀。在學生作答后,教師告訴他們:“陳杰和奧利佛生活在中國的首都北京,他們去的長城景點是八達嶺長城?!痹谡{動學生的好奇心后,教師繼續(xù)引導他們了解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入侵。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zhàn)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的?!痹诮榻B長城的過程中,教師借助中國地圖,引導學生了解長城之長:“今日所指的長城多為明長城,全長超過2.1 萬公里,故稱‘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跨越中國北方的七個省份,有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p>
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朗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的詩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感受長城的冬季之美。學生心潮澎湃,了解和感受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教師先播放一段展現(xiàn)祖國壯美山河的視頻,再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既升華了教學的主題,又融入了德育,厚植了家國情懷,達到了學科育人的目標。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思想品德及責任感。
例如,在PEP 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圍繞單元主題融入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知識外,還結合建黨節(jié)(the Party’s Day)、建軍節(jié)(Army Day)等重要節(jié)日融入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月份的英語表達進行真實的交流,通過制作校歷、海報、手抄報等及寫作活動表達愛黨愛國情懷,建立語言和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實現(xiàn)“用中學,學中思”,厚植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從而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或話題,引導他們思考和討論,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文明行為或不文明行為,引導他們認識到文明禮貌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
例如,在PEP 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6 Work quietly B Let’s talk 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約翰(John)和湯姆(Tom)在圖書室的對話,了解并自覺遵守圖書室的規(guī)則,如“Talk quietly.”“Keep your desk clean.”等。在學生學習后,教師引導他們回歸生活,進行語言的遷移和創(chuàng)新活動,繼續(xù)了解一些在公共場所要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教師針對近期班級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如上課期間大聲說話、桌面衛(wèi)生臟亂差、使用不文明語言、在課間打鬧等,抓住有利的融合德育的機會,對學生進行道德層面的引導和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讓學生為自己的班級和學校制訂公約、為提升班集體的管理效率出謀劃策等,引導他們約束并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標,從而培養(yǎng)其良好的個人素養(yǎng),達到“教無痕而育有跡”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結合課程內容進行德育、開展主題活動、強化課堂教學管理和引入評價機制等。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教師要重視效果檢測,引入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合理評價和及時反饋。評價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等。同時,教師應結合評價結果,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以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深挖教材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導學生在理解文化的活動中感悟文化的魅力,積極、主動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形成文化自信,讓優(yōu)秀文化浸潤英語課堂,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培養(yǎng)具有中華魂、中國心和世界眼的新時代青少年,落實課程育人目標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