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婧
山西的簡稱——晉,源于3000多年前的晉國。晉國,自公元前1040年叔虞封唐,到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立國660余年,歷經38位國君,時間跨越幾乎整個西周和春秋,是山西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在這600多年里,晉國大地上發(fā)生了很多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的大事,誕生了大量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寶庫,更為當今治國理政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本文即以這些成語典故為線索,回顧晉國660多年的輝煌歷史。
傳說,3000多年前滅商興周的周武王,夢見天神賜給他一個名叫虞的兒子,并且讓他將唐地封給此子。后來,武王夫人邑姜果然生下一個男孩,其手心的掌紋也果真形似“虞”字。武王遂為其取名虞。由于他在武王的兒子中排行偏小,所以又被稱為叔虞。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繼位。一日,周成王與叔虞在御花園里玩耍,周成王隨手撿起一片桐葉,并剪成圭狀作為信物,聲稱要將弟弟叔虞分封到唐地為唐侯。成王沒有想到,君王的一句戲言也要被當成圣旨執(zhí)行。于是,處于“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唐國迎來了一位新國君,世間也誕生了一個新成語——君無戲言,這也是“剪桐封弟”的由來。
唐地乃大夏之墟,且戎狄環(huán)伺。年輕的叔虞來到這里,他遵照受封時周王室給予他的政訓——“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即運用夏朝的法律制度治理夏人,按照戎人的習俗約束戎狄),宵衣旰食,勤政愛民,使得唐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
唐叔虞去世后,他的兒子燮父繼承君位。燮父因“唐南有晉水”,又因其父叔虞曾向周王室晉獻嘉禾,以展示自己封國的祥運吉兆,更因“晉,進也”(《周易》),遂在奏請周天子同意后,將國號由唐改為晉。自此,晉作為國號一直沿用了660多年。
作為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晉國自立國起,便承擔著屏藩王室的重任。在關鍵時刻,晉國一次次力挽狂瀾扭轉了周王朝的危局,充當了當時周王朝國家統(tǒng)一的堅定維護者和主要支撐者。周幽王在位期間,為博取寵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最終,周幽王自掘墳墓,死于借機入侵的犬戎之手,西周隨之滅亡。之后,周王室一度出現了周平王、周攜王二王并立的局面。幾次戰(zhàn)亂使得西周都城鎬京滿目瘡痍,迫于形勢,周平王決定遷都。
當時晉國在位的國君是晉文侯,他挺身而出,于公元前770年,輔佐周平王將都城東遷至洛邑,史稱東周。10年后,晉文侯又殺死了周攜王,結束了周王室長達10年的二王并立的局面,使周王室重歸統(tǒng)一。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文侯勤王”。“文侯勤王”之后,晉國的歷史地位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晉文侯去世后,其子昭侯繼位。昭侯繼位之后,便將他58歲的叔父成師封到曲沃,史稱曲沃桓叔。據史料記載,桓叔“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在桓叔的經營下,曲沃邑很快在各個方面超過了當時的國都翼。公元前739年,早有奪取晉國政權之意的桓叔聯(lián)合晉國大臣潘父,殺死了他的侄子昭侯,拉開了“曲沃代翼”的序幕?!扒执怼遍L達60余年,直到桓叔的孫子曲沃武公這代才取得了斗爭的勝利。在這場曠日持久、充滿血腥的斗爭中,先后有五位晉國國君被殺,一位被驅逐,是春秋時期晉國內部為時最長、弒君最頻繁、爭權奪位最為激烈的一場流血斗爭。其結果雖使得晉國大宗權力旁落,旁系子孫入主廟堂,然而它卻有力地撼動了周王朝嫡長子襲位的宗法制度,對晉國政治、軍事等諸多領域的改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曲沃代翼”的勝利者曲沃武公即位兩年后去世,其子晉獻公繼位。晉獻公是晉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一位國君,他在位時開疆拓土,兼并鄰國,有著“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輝煌戰(zhàn)績。假途滅虢、唇亡齒寒、馬齒徒增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就發(fā)生在晉獻公拓展疆域的過程中。在這一時期,晉國的疆域版圖迅速擴張,國力逐步增強,成為了表里山河的北地雄邦。
但這位叱咤風云的晉獻公,晚年卻寵幸詭計多端的驪姬。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當上太子,驪姬設計逼死太子申生,又蠱惑獻公追殺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就這樣,重耳踏上了長達19年的流亡之路,夷吾也逃到了梁國。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驪姬亂晉”。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臨終托付大夫荀息輔佐驪姬之子奚齊上位。后來,晉大夫里克將奚齊殺死于獻公靈前。荀息又立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為君,里克再殺卓子。里克帶領群臣迎立重耳被拒,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支持夷吾繼位,是為晉惠公。晉惠公即位后,因對權傾朝野的里克頗為忌憚,便派郤芮謀殺里克。里克憤而長嘯:“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最終,里克抱恨伏劍而死,給后人留下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典故。
晉國與西鄰秦國長期保持著姻親關系,兩國交好,便留下了“秦晉之好”的典故。秦穆公曾護送晉惠公回國,并在晉國遭遇旱災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給晉國運送了大量糧食。公元前646年,秦國發(fā)生饑荒,向晉國求糧,卻遭晉國拒絕。以上事件使秦、晉之間的怨恨加深,于是爆發(fā)了韓原之戰(zhàn)。秦國雖然內有饑荒,外有戰(zhàn)亂,但畢竟國力強盛,漸漸轉守為攻,最終大敗晉國,俘虜了晉惠公。秦穆公表示,俘虜晉惠公,只為懲罰他當年的忘恩負義及現在的以怨報德、落井下石,隨后便放了晉國的大夫們。晉國的大臣們紛紛下拜叩頭,承認自己不如秦國人大公無私。這就是“甘拜下風”的由來。
受驪姬之亂的迫害,晉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了19年,輾轉了8個諸侯國。在這期間,他歷經了無數挫折,飽嘗人間冷暖。在流亡途中,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走了他所有的盤纏。沒錢沒糧的重耳一行到了衛(wèi)國,又受到了衛(wèi)文公的冷遇。在衛(wèi)國五鹿,饑腸轆轆的重耳餓倒在地,隨臣介子推竟將大腿上的肉割下,為重耳煮羹充饑。這就是“割股奉君”一詞的由來。
重耳在齊國受到了禮遇。齊桓公不僅贈予他車馬、住所,還將宗室之女齊姜許配給他。重耳安于齊國的安逸生活,漸漸淡忘了肩負的復國大任。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齊國發(fā)生內訌。深明大義的齊姜認為,男子漢大丈夫應該志在四方,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說重耳重新踏上復興晉國之路。在歷史上,齊姜留下了“齊姜助夫成霸業(yè)”的美名,也留下了“志在四方”的典故。
在重耳逃亡到曹國時,曹國國君共公并不愿接待他。曹國大夫僖負羈獨具慧眼,私下接待了重耳一行人。他讓妻子給重耳一行人做了美味佳肴,又在佳肴中藏了一塊玉璧,令人送給重耳。重耳接受了佳肴卻退還了玉璧,從此留下了“受飧反璧”佳話。
后來,重耳一行人來到楚國,楚成王以國君之禮接待了他們。送別宴會上,為報答楚成王的禮遇之恩,重耳許下了“退避三舍”的承諾。最后,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回到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時,已是62歲的老人,但他雄心不減,志向未改。對內,他重聚民心,再振國力;對外,他尊王攘夷,稱霸諸侯。他大力發(fā)展生產,整頓吏治,改革政治,任人唯賢,使晉國迅速強大起來。
晉文公虛懷若谷,愛惜人才。晉國大夫郤芮曾謀害文公未成而被誘殺。郤芮獲罪后,其子郤缺被貶為庶人,與妻子躬耕于家鄉(xiāng)冀野。夫妻二人相互敬重愛護,就像對待賓客一樣有禮。這便是“相敬如賓”這一成語的由來。晉國大夫臼季發(fā)現郤缺的才能后,將他推薦給晉文公。晉文公不記其父謀害自己的仇恨,將郤缺拜為下軍大夫。
晉文公時期,晉國群臣和睦,禮讓之風盛行。“趙衰舉賢”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期。趙衰隨重耳流亡19年,忠心耿耿,歷盡艱辛,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公元前633年,晉國由二軍擴為三軍。晉文公問趙衰誰可擔任元帥,趙衰推薦郤縠,文公采納了趙衰的建議。文公又任命趙衰為卿,趙衰推辭,并推薦欒枝統(tǒng)帥下軍,先軫為副將輔助欒枝。文公又讓趙衰任下卿,趙衰再次推辭,并推薦狐偃為下卿。狐毛死后,文公派趙衰代替狐毛任上軍統(tǒng)帥,趙衰又推辭,并推薦先且居統(tǒng)帥上軍。直到公元前629年,晉軍擴展到五軍,他才成為新上軍元帥。趙衰這種舉賢讓能的無私精神,被當時的人們廣為稱頌,連晉文公都贊嘆,這是晉國的福氣。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晉國為了救宋國,與楚國在今山東-城西南的城濮開戰(zhàn)。大戰(zhàn)在即,晉文公主動退軍90里,兌現了他對楚國君臣“退避三舍”的承諾。最終,晉國以戰(zhàn)車700乘戰(zhàn)勝了戰(zhàn)車2000乘的楚國。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城濮之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后,晉國一戰(zhàn)而霸,成為了中原霸主。
城濮之戰(zhàn)前,面對強大的楚國軍隊,晉文公心中不免擔心。其舅父、上軍佐狐偃卻信心十足。他認為,晉國在表里山河之中,外有黃河,內有太行、呂梁二山,擁有天然的防御屏障,不必過分擔憂?!氨砝锷胶印币辉~最初便被用來形容晉國的地理環(huán)境。這個成語后來也泛指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的地區(qū)。
晉文公去世后,晉國的霸業(yè)受到挑戰(zhàn)。公元前628年,就在晉文公死而未葬時,秦國趁著晉國國喪,偷襲晉國的盟友鄭國。新繼位的晉襄公舉哀兵南下,在崤山設下埋伏,趁秦軍從此地經過時發(fā)起猛攻。最后,秦軍大敗,晉國霸業(yè)得以延續(xù)。
晉文公去世后,晉襄公即位。晉襄公去世后,晉靈公即位。據記載,晉靈公昏庸無能,不行君道。為此,晉國正卿趙盾時常規(guī)勸他,不耐煩的晉靈公竟想要殺死趙盾。趙盾被逼出逃。數日后,趙盾的弟弟趙穿殺掉靈公,趙盾重回晉國主持朝政。史官董狐為人正直,他認為靈公被殺,趙盾難逃干系。他在晉國史書寫道:“趙盾弒其君?!壁w盾看到后急忙辯解道:“情況不是這樣的,國君不是我殺的,是趙穿殺的。”董狐堅持說:“你是國家的正卿,國家由你管理,你逃亡并沒有出國境,事情就是你做主的,回來又不懲辦兇手。你說,弒君的不是你又是誰呢?”這就是“董狐直筆”的故事。
公元前599年,晉景公即位。這一時期,晉國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局勢。南面的楚國虎視眈眈,時常為爭奪邊緣小國與晉國展開拉鋸戰(zhàn);西面的秦國改變戰(zhàn)略部署,與楚國結盟,共同對抗晉國。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zhàn),晉大敗于楚,主帥荀林父請死,晉景公準備批準。晉大夫士貞子以“困獸猶斗”作比喻,提醒晉景公不可忘記歷史教訓,反幫了敵人的忙。晉景公恍然大悟,不僅未殺掉荀林父,還將其官復原職。邲之戰(zhàn)中晉國敗北,完全是由于士縠剛愎自用、違抗命令、擅自出戰(zhàn)造成的。于是晉景公以違反軍令之名,殺了士縠及其族人。
公元前595年,楚國興兵伐宋。宋國被楚兵圍困了半年,形勢十分危急。宋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派大夫樂嬰齊去面見晉景公,請晉國出兵幫助解圍。晉景公本想答應宋國的請求,可是晉大夫伯宗卻堅決反對。他對晉景公說:“我們怎么能為了幫助宋國而與楚國為敵呢?古語說,即使鞭子很長,也不能打在馬肚上。今天的楚國就好比是馬肚子,它的強大是老天賜予的,別人無法跟它爭奪。我們晉國再強大,也不能違抗天意啊!”伯宗的這番話,說得晉景公連連點頭。于是,晉景公就打消了援救宋國的念頭。“鞭長莫及”這一成語就源于這一歷史故事。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聽從大夫韓厥的建議,將都城遷到汾澮交匯處一個叫新田的地方。5年后,晉景公病逝于此,為后人留下了“病入膏肓”的成語典故。
公元前572年,晉國發(fā)生政變,晉大夫欒書、中行偃舉兵起事,殺掉晉厲公。14歲的晉公子姬周被接回晉國當上國君,史稱晉悼公。晉悼公年輕有為,即位后,他任用賢人,整頓吏治,革新朝政,節(jié)用民力,平定四夷,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悼公復霸”時期。在悼公復霸的過程中,魏絳將軍功不可沒。他建議悼公與北方戎狄部落結盟,以保證晉國北方的安定。一次,宋、齊、晉、衛(wèi)等12個諸侯國聯(lián)合攻打鄭國,鄭國請求晉國從中斡旋。其他諸侯國因不愿得罪晉國紛紛決定退兵。鄭國國君派人給晉悼公獻上美女與珠寶作謝禮。收到這份禮物后,晉悼公十分高興,論功行賞,記大臣魏絳頭功。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謝絕了贈禮,并勸晉悼公“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晉悼公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對他更加敬重。后人提煉出“居安思危”一詞,用來提醒世人在安全的時候也不要放松警惕。依照魏絳的建議,晉國在“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成為了當時絕對的天下霸主。君明而臣賢,祁奚舉賢、馬首是瞻這些典故也都發(fā)生在晉悼公時期。
天妒英才,公元前558年,年僅29歲的晉悼公英年早逝,晉平公即位。晉平公是晉國歷史上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國君。他在位時期,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公元前542年,子產奉鄭簡公之命出使晉國,可是晉平公遲遲不肯接見他。子產深知晉平公的傲慢無禮,便想出對策,命手下把擋在他們面前的晉國的驛館圍墻拆掉,把鄭國的貢品擺放好,等著晉國的官員到來。晉平公得知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派大夫士文伯到驛館去見子產。子產見到士文伯后鎮(zhèn)定地說道:“晉文公常幫助賓客解決困難,與賓客同喜同憂。賓客們每次來到這里,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樣,從來不擔心有盜賊?,F在則正相反。如果能讓我們奉上貢品,我們愿意把圍墻重新修好,我們不怕辛苦。”這就是“賓至如歸”一詞的由來。晉平公晚年想要學習,有一天,他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多歲了,想要學習,是不是太晚了?”師曠沒有正面回答平公,而是說:“那為什么不趕快把蠟燭點起來呢?”晉平公有些不解,疑惑地望著師曠。師曠解釋道:“臣聽說,少年的時候愛學習,就如同初升的太陽一樣光芒萬丈;壯年的時候愛學習,就如同正午的太陽一樣熾熱炎炎;老年的時候愛學習,就如同把蠟燭點上一樣明亮。蠟燭的光亮雖然微弱,但和在黑暗中行走比,哪個更好呢?”晉平公聽后,恍然大悟。自此,“炳燭之明”一詞便用來激勵人們活到老,學到老。
從晉平公起,晉國的君主逐漸失去了稱霸諸侯之心,百余年的霸業(yè)也逐漸衰落。而此際,周王室對晉國也越來越不滿,越來越不信任晉國?!皵档渫妗币辉~就出自周景王訓斥晉大夫的歷史故事。
晉國晚期,公室衰微,六卿開始聯(lián)合執(zhí)政。晉國六卿指的是自公元前546年至公元前497年,在晉國出現的韓、趙、魏、智、范、中行六個世襲卿族。為了權力,六卿之間經常發(fā)生斗爭。公元前497年,趙氏家族聯(lián)合韓、魏、智三家滅掉了范氏、中行氏。范氏滅亡后,有個小偷想偷竊他家的大鐘,為后世留下了“掩耳盜鈴”這個啼笑皆非的典故。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兩家殺了智伯,并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智伯有個家臣名叫豫讓,視智伯為知己。為了給智伯報仇,他用一種腐蝕性極強的漆涂滿全身,使自己滿身生瘡。他還吞下燒紅的木炭改變了自己的嗓音。豫讓用生命向世人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內涵,從此留下了這一典故。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出使者,帶上重禮,前去洛邑拜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認為晉國大勢已去,便做個順水人情,把韓、趙、魏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卿家族瓜分了晉國,分立出三個侯爵國,史稱“三家分晉”。
稱霸一時的晉國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七雄逐鹿的戰(zhàn)國時代。繼承了晉國衣缽的韓、趙、魏三家,皆進入七雄之列。新的歷史環(huán)境書寫著新的磅礴史詩,描繪著新的壯闊畫卷。尤其晉與三晉近800年形成的法家思想,共同締造了秦始皇吞并六國、建立封建帝國的輝煌!
(山西省政協(xié)委員 董朝暉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