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英 張靜
肺癌是常見的肺部原發(fā)性惡性腫瘤, 常見原因包括遺傳基因、電離輻射、飲食與營養(yǎng)等, 約有75%的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咳嗽。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和惡化, 可出現胸部不規(guī)則隱痛、鈍痛, 咳嗽時疼痛加重等癥狀?;熓峭砥诜伟┑挠行е委煼桨钢? 通過使用相應的藥物消滅癌細胞, 延緩或停止腫瘤的生長和擴散[1]。但部分腫瘤細胞對多種化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均具有抵抗能力, 從而導致療效不佳。隨著現代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靶向藥物治療已經逐步成為腫瘤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吉非替尼片是臨床上常見的小分子靶向藥物, 可以選擇性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提高化療、放療及激素治療的抗腫瘤活性[2]。為此, 選取2018 年7 月~2021 年7 月期間本院就診的晚期肺癌患者納入研究, 探究其采取化療聯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療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 般 資 料 選 取2018 年7 月~2021 年7 月期間本院就診的晚期肺癌106 例患者納入研究, 根據治療方案差異將其分成對照組(53 例)和觀察組(53 例)。對照組男33 例, 女20 例;年齡49~63 歲,均值(56.70±3.21)歲;腫瘤直徑6~9 cm, 均值(7.51±0.62)cm。觀察組男31 例, 女22 例;年齡47~62 歲,均值(56.18±3.57)歲;腫瘤直徑6~10 cm, 均值(7.67±0.86)cm。兩組上述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可比較。納入標準:有明確的病理學診斷結果;預期生存期>6 個月;血尿常規(guī)無顯著異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功能障礙性疾??;存在認知障礙;4 周內使用過同類藥物治療。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化療治療, 于第1、2、3 天靜脈滴注注射用順鉑(凍干型)(齊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23461)80 mg/m2和依托泊苷注射液[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43143]120 mg/m2,連續(xù)治療3 個月。觀察組采取化療聯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療, 其中化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吉非替尼片(上海創(chuàng)諾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203359)0.25 g/次, 1 次/d 口服, 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所有目標病灶消失為完全緩解;治療后所有病灶直徑縮小總和減少>30%為部分緩解;治療后出現新病灶或目標病灶直徑總和增加為進展;治療后介于部分緩解與進展之間為穩(wěn)定[3];臨床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 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血清中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1β 水平。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 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CYFRA21-1、CA125、CA199 水平。④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 使用肺功能檢測系統(tǒng)檢測最大通氣量、最大呼氣中段流量;計算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⑤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 使用肺癌癥狀量表(LCSS)進行評價, 包括食欲下降、氣促、咳嗽、疲倦、疼痛、痰中帶血等維度, 采用5 級記分法進行評價, 生活質量越優(yōu)代表分數越低。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6.79% VS 66.04%,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兩組治療后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1β 水平均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s, pg/m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s, 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白細胞介素-6 白細胞介素-8 白細胞介素-1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3 75.23±6.41 67.82±4.03a 93.80±11.95 86.78±9.34a 86.90±27.18 71.96±25.11a觀察組 53 76.10±5.39 60.78±5.30ab 95.13±9.63 73.86±10.02ab 84.53±30.39 58.57±20.51ab t 0.756 7.698 0.631 6.867 0.423 3.007 P 0.451 0.000 0.529 0.000 0.673 0.003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兩組治療后CYFRA21-1、CA125、CA199 水平均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CYFRA21-1(μg/L) CA125(kU/L) CA199(k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3 16.67±2.15 12.58±1.33a 90.54±7.06 50.67±3.49a 79.97±6.85 58.40±7.75a觀察組 53 16.34±2.82 8.47±1.09ab 89.76±8.31 38.43±5.12ab 80.52±7.70 40.23±6.16ab t 0.677 17.400 0.521 14.381 0.389 13.362 P 0.500 0.000 0.604 0.000 0.698 0.000
2.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最大通氣量、最大呼氣中段流量均升高,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最大通氣量(L/min) 最大呼氣中段流量(L/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3 63.51±8.07 67.40±8.91a 61.79±12.60 68.48±14.92a 2.37±0.14 2.65±0.19a觀察組 53 64.38±7.15 73.02±9.81ab 60.61±13.72 78.59±15.30ab 2.34±0.17 3.02±0.28ab t 0.587 3.087 0.461 3.444 0.992 7.960 P 0.558 0.003 0.646 0.001 0.324 0.000
2.5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兩組治療后食欲下降、氣促、咳嗽、疲倦、疼痛、痰中帶血評分均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比較( ±s, 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食欲下降 氣促 咳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3 3.20±1.33 2.10±0.57a 3.45±0.96 2.35±0.47a 3.66±0.54 2.15±0.50a觀察組 53 3.46±1.09 1.62±0.43ab 3.51±0.82 1.76±0.39ab 3.43±0.77 1.32±0.48ab t 1.101 4.894 0.346 7.033 1.780 8.717 P 0.274 0.000 0.730 0.000 0.078 0.000組別 例數 疲倦 疼痛 痰中帶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3 3.67±0.31 2.64±0.29a 3.70±0.23 2.41±0.24a 3.51±0.40 1.97±0.35a觀察組 53 3.53±0.60 2.10±0.25ab 3.61±0.30 1.68±0.17ab 3.63±0.22 1.12±0.10ab t 1.509 10.267 1.733 18.070 1.934 17.000 P 0.134 0.000 0.086 0.000 0.058 0.000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一般認為與某些職業(yè)接觸致癌物質、空氣污染、遺傳因素等有關,早期鄰近器官組織受侵犯, 會表現為胸部不規(guī)則鈍痛或者隱痛[4]。隨著疾病進展, 到了晚期會出現營養(yǎng)不良、各種部位淺表淋巴結的腫大、貧血貌?;熓桥R床上常用治療晚期肺癌的方法, 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并消滅腫瘤細胞, 控制癌癥, 提高患者生存質量[5]。但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若靶向性不高可能會造成正常器官的毒性, 影響治療效果。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和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結構生物學、組合化學等先進技術的應用, 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物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階段[6]。吉非替尼則是首個適用于醫(yī)治非小細胞肺癌的特異性分子靶向藥, 其能夠阻止細胞表面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信號的傳導, 阻止腫瘤的增殖、轉移以及新血管的形成, 最終使癌細胞凋亡[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緩解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6.79% VS 66.04%, P<0.05)。究其原因發(fā)現:在晚期肺癌患者中, 多數患者都攜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的突變, 該基因的突變導致其酪氨酸激酶活性明顯增加, 從而使細胞發(fā)生惡性轉化, 獲得了無限增殖、侵襲性生長、遠處轉移等癌細胞的生物學特征[8,9]。而吉非替尼可以抑制該酪氨酸激酶活性, 并能夠防止癌細胞的擴散、轉移, 明顯提高了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10]。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1β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發(fā)現:吉非替尼可以干擾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并刺激免疫活性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從而抑制血清中炎癥因子的釋放。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CYFRA21-1、CA125、CA199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發(fā)現:腫瘤細胞需要營養(yǎng)和氧氣維持其生長和擴散, 血管生成是分發(fā)給癌細胞的血液, 吉非替尼通過阻斷腫瘤細胞的血管生成, 從而削減此類細胞獲取營養(yǎng)和氧氣的供應, 限制其擴散和生長[11]。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最大通氣量、最大呼氣中段流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發(fā)現:吉非替尼可以提高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識別, 并增強免疫細胞的消滅能力, 這對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大有益處[12]。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食欲下降、氣促、咳嗽、疲倦、疼痛、痰中帶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發(fā)現吉非替尼可調節(jié)性T 細胞和髓系抑制細胞, 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度, 繼而緩解因疾病引起的相關癥狀,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化療聯合吉非替尼小分子靶向治療晚期肺癌能夠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降低血清相關腫瘤標志物及炎癥因子水平, 進一步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