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營
在巖面上、石縫中、混凝土坡面和峭壁上,人們時常會遇到一叢一叢密集生長的蘚,遠遠看去,猶如一朵朵綠油油的云朵,園藝愛好者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朵朵蘚”。在植物學上,“朵朵蘚”對應的是真蘚屬蘚類,其學名為“Bryum”,在古代希臘用來指整個苔蘚植物,中文名是指真正的蘚類植物。
無論在城市還是荒野,真蘚屬都是容易找到的蘚類植物。真蘚屬種類繁多,我國已記載真蘚種類超過50 個。作為愛好者,要理清這些種類之間的區(qū)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容易事。不過,想認識其中一些常見的物種,卻是指日可待的開心事。
一個亟待解決的謎團
古詩曰:“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里的“苔花”便是指苔蘚的孢蒴。雙色真蘚是真蘚屬廣泛分布的一個物種,不僅能常見到它“苔花”綻放,而且其“苔花”還能讓發(fā)現(xiàn)者驚奇不已。雙色真蘚的“苔花”就像一粒短而飽滿的大米粒。
我曾問了不少人,也查了很多資料,未曾找到對“雙色真蘚”名字由來的解釋,只是查到它還有一個曾用名“多色真蘚”。于是,我只好在野外進行蹲點觀察,以求解開這個謎團。
雙色真蘚的配子體
雙色真蘚的葉呈綠色或黃綠色,總的說來,還是在“綠”的范疇內。因此,其植物體的顏色并不是“雙色”的來源。
倘若問:為何苔蘚通常為綠色?你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苔蘚的葉中有葉綠體(葉綠素)。若再追問:為什么葉綠體(葉綠素)呈現(xiàn)綠色?你是不是就要猶豫一下了呢?
其實,我們看到某物體呈現(xiàn)一種顏色,是因為這種顏色的光被反射。葉綠素對紅光、藍光吸收較多,但不吸收綠光,于是綠光被反射出來,便被我們眼睛看到了。
葉綠體內含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素等色素。在苔蘚葉中,葉綠素的含量占優(yōu)勢,其他色素被其掩蓋,因而呈現(xiàn)綠色。隨著葉綠素含量的變化,也會出現(xiàn)綠色深淺的變化。如真蘚本種,葉上部細胞透明,無葉綠體,則使得真蘚植株變成銀白色或灰綠色。
當葉的最兩側邊緣呈弧形,最寬處位于中部,長度是寬度的1.5~2 倍時,被稱為“橢圓形葉”;若長度是寬度的3~4 倍時,則變成長橢圓形葉。在此基礎上,最寬處挪到葉基部,則被稱為“披針形葉”;當橢圓形葉的最寬處位于葉基部時,呈卵狀,則被稱為“卵形葉”。
雙色真蘚在光照充裕的林緣、土坡、巖面薄土、路邊及建筑周圍常有分布,屬于較耐旱的蘚類。如此廣泛分布的物種,其變異范圍必然較大,葉形態(tài)從卵圓形到橢圓狀披針形、卵狀披針形,中肋也從貫頂?shù)酵怀?,甚至伸出芒狀。在雙色真蘚葉腋中,容易找到綠色的發(fā)育完全的無性芽胞,這些芽胞掉落可發(fā)育成新的植株,這是其繁衍生息、拓展地盤的方式之一。
苔蘚植物是非維管植物。通過雙色真蘚的莖橫切面,我們可看到表皮、皮部和中間有分化的中軸。在莖的基部,生長著假根。
解開雙色的謎團
再看雙色真蘚的孢子體,基足埋藏在莖和葉中,從外面無法看到。一根細長的小棍是蒴柄,蒴柄頂端是一個膨大的孢蒴。
通過野外定點觀察雙色真蘚的孢蒴,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雙色”或“多色”名字的由來。
雙色真蘚孢蒴的雛形和其他蘚類一樣,被保護在蒴帽中孕育,直到蒴帽完成使命,完整的、下垂的孢蒴則完全顯露出來,就仿佛一個還帶著奶胖氣的娃娃。綠油油的孢蒴中部膨大,像個大青棗,又像一粒飽滿的綠色大米粒。
見證奇跡的時刻,就在這之后一段時間。孢蒴開始由綠色變?yōu)樽攸S色,再變?yōu)榧t褐色。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段,早一分則都是綠色的,晚一分則都是紅褐色的。就是在中間這個變熟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雙色”或“多色”的景象。
孢蒴成熟、干燥后,蒴壁瘦弱,膨大的“大米?!睍兂山鼒A柱形。觀察中,我還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地方:雙色真蘚的蒴蓋經(jīng)常不打開,蒴柄歪倒后,整個孢蒴蒴壁腐爛,聚集在一起的孢子才會露出來。這或許是其植物體群落聚集叢生在一起的原因之一。
苔蘚植物中依然存在著數(shù)不清的問題和現(xiàn)象,等待我們去探索!
(責任編輯: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