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睿 宿翠翠 王玉紅 張兆萍 施志國 魏玉杰
關鍵詞:土壤消毒;連作;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殊藥材
特殊藥材作為傳統(tǒng)的中藥飲片,含有多種生物堿,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近年來,隨著特殊藥材連作年限的增長,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累積,從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fā)生,導致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嚴重下降,制約了特殊藥材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目前消減藥用植物連作障礙的方法主要有土壤消毒、微生物調(diào)控、選育抗病品種、合理施肥、輪作倒茬等,其中,土壤消毒是防治土傳病害的重要途徑,可以快速、高效地緩解作物連作障礙問題。
在所有的土壤熏蒸劑中,溴甲烷的消毒效果最好,但由于其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而被禁用。目前研究較多的溴甲烷的替代產(chǎn)品有棉隆、石灰氮等。棉隆是一種低毒的土壤熏蒸劑,在濕潤的土壤中可以分解成異硫氰酸甲酯(methyl-isorhodanate,MITC),對微生物、雜草、線蟲都有良好的殺滅效果。胡洪濤等研究發(fā)現(xiàn),棉隆消毒土壤對甘藍根腫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顯著提高其產(chǎn)量;曹世勤等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棉隆顆粒劑處理土壤,可以有效控制小麥田土傳病害,且具有一定增產(chǎn)作用。石灰氮在土壤中水解后可以生成氫氧化鈣和氰氨,后者能有效殺滅病原微生物。孟思達等研究表明,施用石灰氮可以改善土壤酸化程度,中劑量的石灰氮可顯著提高番茄產(chǎn)量,改善果實品質(zhì);張學鵬等研究表明,施用石灰氮可提升黃瓜連作土壤中的有機質(zhì)含量,提高土壤脲酶、過氧化氫酶活性,從而改善土壤環(huán)境。
盡管土壤消毒可有效消除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也會殺滅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造成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因此,消毒后及時補充土壤有益微生物,是保持土壤微生態(tài)平衡、防治病蟲害復發(fā)的最佳措施。眾多研究表明,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和微生物菌劑聯(lián)用能有效控制作物土傳性病害的發(fā)生,如西瓜枯萎病、茄子黃萎病等,而在藥用植物土傳病害防治方面的相關研究較少。
因此,本文從調(diào)節(jié)土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角度出發(fā),研究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劑與微生物菌劑聯(lián)用對特殊藥材連作土壤理化性質(zhì)及土壤酶活的影響,并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評價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為克服特殊藥材連作障礙提供理論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地位于平原和沙漠戈壁邊緣交匯地帶,平均海拔1780m,多年平均降水量約200mm,年蒸發(fā)量約2700mm,年均日照時數(shù)2825.2h,年平均氣溫約7.5℃,土壤為灌漠土。
1.2試驗設計
消毒劑選用98%棉隆微粒劑,購自臺州市大鵬藥業(yè)有限公司;氰氨化鈣(石灰氮顆粒劑),購自寧夏遠大興博化工有限公司:“金禾苗”微生物菌劑(用水稀釋200倍使用),購自黑龍江田之源農(nóng)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
試驗于2022年3月開始,共設6個處理:T1(棉隆300kg/hm2)、T2(棉隆300kg/hm2+微生物菌劑1.5L/hm2)、T3(石灰氮1500kg/hm2)、T4(石灰氮1500kg/hm2+微生物菌劑1.5L/hm2)、T5(微生物菌劑1.5L/hm2)、CK(清水),每處理重復3次。
1.3消毒劑施用和土壤采樣方法
試驗地為連續(xù)種植特殊藥材3年的重茬地。施用消毒劑前,用旋耕機翻耕土壤。將消毒劑均勻撒施于地表,用旋耕機將其與土壤混合均勻,混土深度不低于30cm。消毒劑施用后進行灌水并用塑料薄膜覆蓋土壤30d。30d后將塑料薄膜移開,將土壤透氣30d。種植前重新翻地,所有處理施肥及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保持一致。于開花期采集根系土壤,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0株特殊藥材,收集根系表面0~5mm的土壤,混合均勻,一部分于-80℃冷凍用于DNA提取,一部分用于土壤理化性質(zhì)測定。
1.4測定指標及方法
土壤理化性質(zhì):土壤pH值、有機質(zhì)、水解性氮、水溶性鹽、有機磷、速效鉀、全氮、全磷等指標根據(jù)鮑士旦的方法進行分析測定。
土壤酶活性:土壤脲酶、過氧化氫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采用南京集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測定。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采用土壤DNA抽提試劑盒(HiPure Soil DNA Kit B,Magen公司)對DNA進行提取。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質(zhì)量,檢測合格后用于PCR擴增。提取樣品的總基因組DNA后,對細菌16S RNA的V3~V4區(qū)以及真菌的ITS區(qū)域進行擴增,正向引物分別為CCTACGGGNGGCWGCAG和CTTGGTCATTTAG-AGGAAGTAA,反向引物分別為GGACTACHVG-GGTWTCTAAT和GCTGCGTTCTTCATCGATGC。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臺進行測序,測序得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拼接,得到較長序列后進行分析。上述過程均委托南京集思慧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1.5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用SPS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數(shù)據(jù)用“平均值±標準誤”表示,采用Duncan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使用軟件pandaseq,根據(jù)PE reads之間的overlap關系,將成對reads拼接成一條序列,使用軟件PRINSEQ,過濾read尾部質(zhì)量值20以下的堿基,過濾掉N長度占序列總長5%的序列,通過QIIME2軟件進行物種注釋。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
不同消毒方式處理后土壤各理化性狀指標見表1。結果顯示,與CK相比,消毒處理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T1-T5分別增加21.64%、18.27%、27.28%、12.69%、17.90%,各處理間差異顯著;土壤速效鉀含量,T1、T5處理后無顯著變化,石灰氮消毒和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T3和T4)處理后分別增加26.71%和16.34%:T1處理后土壤水解性氮含量顯著降低了12.66%,而T3和T5處理顯著增加,增幅分別11.68%和13.06%;T5處理顯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T2(棉隆+微生物菌劑)、T3和T4處理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別顯著增加28.82%、25.24%和16.74%;土壤水溶性鹽含量,T3處理顯著增加,T5處理顯著降低;各處理土壤pH值和全磷含量較CK均無顯著差異。
2.2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經(jīng)過不同消毒方式處理后的土壤酶活性如表2所示,與CK相比,棉隆消毒和棉隆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T1和T2)顯著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降幅分別達15.29%和9.70%,石灰氮、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菌劑處理(T3、T4和T5)土壤脲酶活性均顯著增加,增幅分別達29.66%、28.65%、43.83%;T4處理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顯著降低11.95%;T1、T2、和T3處理均顯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降幅分別為24.69%、25.84%和31.99%,而T4和T5處理顯著增加其活性,增幅分別達5.370-/0和8.69%:T2和T3處理顯著降低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降幅分別為16.30%和21.74%,T4和T5處理均顯著增加其活性,其中微生物菌劑處理(T5)增幅達到10.33%,表明微生物菌劑處理有助于土壤中有機磷的分解轉(zhuǎn)化。
2.3土壤化學性質(zhì)與土壤酶活相關性分析
由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表3)可知,土壤脲酶、過氧化氫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與pH值均無顯著相關性;土壤脲酶與速效鉀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全氮、水解性氮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土壤蔗糖酶與全氮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有效磷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有機質(zhì)和水溶性鹽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土壤中性磷酸酶與水溶性鹽、有效磷呈極顯著的負相關性(P<0.01),表明低的有效磷含量對其具有激活作用。
2.4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的影響
2.4.1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微生物a-多樣性指數(shù)的影響
不同消毒方式對特殊藥材連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存在差異(表4)。由表4可見,各處理土壤細菌和真菌物種覆蓋度指數(shù)(Cover-age)均在0.99以上,且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表明測序結果能夠較全面地反映土壤細菌和真菌的豐富度。不同消毒方式處理的土壤細菌Chaol、Ace和Shannon指數(shù)均顯著(P<0.05)高于對照,且Chaol和Ace指數(shù)均以T1處理最高。表明不同消毒方式處理均可顯著提高土壤細菌豐富度與多樣性,而土壤細菌Simpson指數(shù)與對照差異均不顯著。T2、T4和T5的土壤真菌Chaol、Ace指數(shù)均顯著(P<0.05)高于對照組,T2、T3、T4和T5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數(shù)均顯著(P<0.05)高于對照,T1處理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數(shù)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土壤真菌Chaol、Ace、Shannon、Simp-son指數(shù)均以T5處理最高。表明微生物菌劑和土壤消毒劑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可顯著提高土壤真菌豐富度與多樣性。
2.4.2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微生物門水平上相對豐度的影響從圖1A可以看出,在門水平上,不同消毒方式處理土壤樣本中檢出10個細菌門,占總豐度的93.80%~97.05%,分別為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酸桿菌門(Acidobacteriota)、芽單胞菌門(Gem-matimonadota)、浮霉菌門(Planctomycetota)、擬桿菌門(Bacteroidota)、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ota)、綠彎菌門(Chloroflexi)、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ota)、粘球菌門(Myxococcota)、甲基甲酰胺門(Methylomira-bilota)。變形菌門的相對豐度排序為:T1>T2>T3>T4>CK>T5,T1較CK提高了20.99%;酸桿菌門的相對豐度排序為:T3>CK>T2>T5>T4>T1,T1較CK降低了18.68%:芽單胞菌門的相對豐度則是CK最高,與CK相比,T1和T5分別降低了22.06%和21.09%:浮霉菌門的相對豐度排序為:T5>T2>T4>CK>T3>T1,T5比CK提高了13.35%:綠彎菌門相對豐度在T4和T5處理土壤中顯著高于CK;擬桿菌門和疣微菌門各處理相對豐度與CK差異均不顯著,放線菌門的相對豐度降低。
不同消毒方式處理土壤樣品真菌在門水平上的相對豐度如圖IB所示,豐度前3的優(yōu)勢菌門分別為子囊菌門(Ascomycota)、接合菌門(Zyg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其中,子囊菌門的相對豐度排序為:T3>T5>T4>CK>T2>T1.T3和T5處理分別較CK提高23.01%和17.75%,;接合菌門的相對豐度以CK最高.T4和T1處理分別較其降低82.94%和69.92%:擔子菌門的相對豐度排順序為:T1>T2>T5>T3>CK>T4,T1、T2、T5處理均顯著高于CK;其他類群中,壺菌門(Chytridiomy-cota)相對豐度以T5處理最高,羅茲菌門(Rozello-mycota)以CK最高,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2.4.3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屬水平上相對豐度的影響
如圖2A所示,屬水平上,除其他菌屬(49.58%~61.64%)外,土壤細菌豐度前10的優(yōu)勢菌屬分別是:鞘氨醇單胞菌屬(Sphin-gomonas)、WD2101-soil_group、RB41、V1clnami-bacteraceae、MNDI、溶桿菌屬(Lysobacter]、S0134_terrestrial_group、馬賽菌屬(Massilia)、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和Subgroup _7。鞘氨醇單胞菌屬相對豐度排序為:T3>T4>T5>CK>T1>T2,T3、T4和T5處理均顯著高于CK,T3和T4處理分別比CK提高了59.10%和13.01%:RB41相對豐度排序為:T3>CK>T2>T5>T1>T4,T3較CK提高了7.39%;Vicinamibacteraceae相對豐度排序為:T5>CK>T3>T2>T4>T1,T1處理較CK降低了33.96%:溶桿菌屬相對豐度以CK最高,且顯著高于T2、T4和T5處理,T4和T5分別較CK降低了54.18%和54.49%;S0134_terrestrial_group相對豐度排序為:T3>CK>T5>T2>T4>T1,T3處理較CK顯著提高了26.01%;WD2101_soil_group和MNDI在各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T5處理的馬賽菌屬較CK顯著提高了111.57%:T3和T5處理的假單胞菌屬分別較CK顯著降低了53.79%和33.41%:T2、T3和T4處理的Subgroup_7均顯著高于CK,T2和T3處理分別比CK提高了25.45%和40.69%。
如圖2B所示,在屬水平上,除其他菌屬(31.40%~64.77%)外,土壤真菌的優(yōu)勢菌屬主要是被孢霉屬(Mortierella)、亡革菌屬(Thanatepho-rus)和鏈格孢屬(Alternaria)。其中,被孢霉屬的相對豐度以CK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1和T4處理分別較CK降低了70.10%和83.40%:亡革菌屬相對豐度排序為:T1>T2>T5 >T3>CK>T4,T1和T2處理顯著高于CK;鏈格孢屬的相對豐度排序為:T1>T3>T5>T2>T4>CK,T1、T3、T5處理均顯著高于CK,T1和T3分別比CK提高409.36%和145.78%;毛殼屬(Chaetomium)相對豐度排序為:T3>T5>T4>T2>CK>T1,T3、T4、T5處理均顯著高于CK.T3和T5處理分別比CK提高了168.48%和80.02%;赤霉屬(Gibberella)的相對豐度大小順序為:T3>T4>T2>CK>T5>T1,CK顯著高于T1處理;T4和T5處理的金孢子菌屬(Chrysospo-rium)分別比CK顯著提高了46.37%和572.41%:T3和T4處理的脈孢菌屬(Neurospora)分別比CK顯著提高了56.80%和69.96%;T3和T5處理的鐮刀菌屬(Fusarium)分別比CK顯著提高了47.22%和113.16%;所有處理的枝頂孢屬(Acremonium)均顯著高于CK;T2的土赤殼屬(Ilyonectria)較CK顯著提高了30.92%。
2.5土壤微生物群落PCoA分析
細菌群落PCoA分析結果如圖3A所示,PC1與PC2對樣本組成差異的解釋度分別為20.42%和18.64%,2個主坐標累計解釋度達39.06%,PC1可將T5處理的細菌群落與其他處理明顯分開,PC2可將T1的細菌群落與CK、T2、T3、T4明顯分開,說明T5與其他處理在細菌群落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而T1與CK、T2、T3、T4存在顯著差異。
真菌群落PCoA分析結果如圖3B所示,PC1與PC2對樣本組成差異的解釋度分別為37.88%和23.78%,2個主坐標累計解釋度達61.66%,各處理間差異較大.但PC1可將T1與CK明顯分開,說明T1與CK在真菌群落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
2.6環(huán)境因子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細菌群落RDA分析結果如圖4A所示,RDAI排序軸解釋貢獻度為67.78%,RDA2排序軸解釋貢獻度為13.63%,二者累計貢獻度為81.41%。土壤細菌群落主要受土壤pH值、有效磷、水溶性鹽、全氮、水解性氮含量的影響。其中,Proteobac-teria與有機質(zhì)和水溶性鹽呈正相關,與其他環(huán)境因子呈負相關;Actinobacteriota、Planctomycetota、Chloroflexi、Myxococcota與pH值、全氮、水解性氮呈正相關,與其他環(huán)境因子呈負相關:土壤速效鉀、有效磷、全磷、水解性氮是影響Methylomira-bilota、Gemmatimonadota、Acidobacteriota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Bacteroidota、Verrucomicrobiota與有機質(zhì)、水溶性鹽、速效鉀、有效磷呈正相關,與其他環(huán)境因子呈負相關。
真菌群落RDA分析結果如圖4B所示,RDA1排序軸解釋貢獻度為75.78%,RDA2排序軸解釋貢獻度為18.81%,二者累計貢獻度為94.59%。土壤真菌群落主要受土壤水解性氮、有機質(zhì)、pH值、全氮、速效鉀含量的影響。其中,Zygomycota與全磷、pH值、水溶性鹽、有效磷、水解性氮呈正相關,與其他環(huán)境因子呈負相關;Ascomycota與全磷呈負相關,與其他環(huán)境因子呈正相關;Basidio-mycota與有機質(zhì)呈正相關,與其他環(huán)境因子呈負相關。
3討論
3.1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用棉隆和石灰氮對特殊藥材連作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后,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顯著增加,這與前人在番茄、草莓等作物中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石灰氮處理后,土壤全氮和水解性氮含量均顯著提高,這與付寬寬等在芹菜連作障礙中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石灰氮消毒和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后,土壤速效鉀含量顯著提高,棉隆和石灰氮分別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后土壤有效磷含量顯著增加,這與楊馥霞等在草莓上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原因可能是由于棉隆和石灰氮使用劑量的差異所致。
3.2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酶活的影響
土壤酶可以介導有機物的分解代謝,是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控制土壤碳和養(yǎng)分循環(huán)與固定的關鍵因素,是衡量土壤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其中,脲酶專門催化尿素水解釋放氨和二氧化碳,其活性可以表征土壤氮素的狀況;過氧化氫酶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過氧化氫,使作物避免受其毒害:蔗糖酶可以將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促進土壤有機質(zhì)的轉(zhuǎn)化:磷酸酶可催化土壤有機磷化合物礦化,是衡量土壤有機磷分解轉(zhuǎn)化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表明,與CK相比,棉隆處理和棉隆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降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這與運翠霞等的研究結果一致: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補充生物菌劑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石灰氮和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增加土壤脲酶活性,這與土壤速效鉀、全氮、水解性氮含量較高的結果相一致,且Pearson相關性分析也表明土壤脲酶活性與速效鉀、全氮、水解性氮均呈顯著正相關: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這與全氮含量較高的結果相一致,且Pearson相關性分析也表明土壤蔗糖酶活性與全氮呈顯著正相關。
3.3不同消毒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不同消毒方式處理的土壤細菌Chaol、Ace和Shannon指數(shù)均顯著高于對照,表明土壤消毒劑和消毒劑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可顯著提高土壤細菌豐富度與多樣性,這與前人在煙草、鳳頭姜中的研究結果一致;棉隆和石灰氮分別配施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菌劑單獨處理的土壤,其真菌Chaol、Ace、Simpson指數(shù)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微生物菌劑處理和土壤消毒劑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可以顯著提高土壤真菌豐富度與多樣性,這與張慶華等在草莓中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中,不同消毒處理土壤細菌群落優(yōu)勢菌門為變形菌門、酸桿菌門、芽單胞菌門等。變形菌門屬于有益菌群,且不同消毒處理(T1、T2、T3、T4)提高了其相對豐度,說明土壤消毒或消毒劑配施微生物菌劑可以提高土壤中有益菌的比例:除石灰氮處理外,不同消毒處理均降低了酸桿菌門和芽單胞菌門的相對豐度。不同處理土壤細菌群落優(yōu)勢菌屬為鞘氨醇單胞菌屬、WD2101-soil-group、RB41等,石灰氮和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提高了鞘氨醇單胞菌屬的相對豐度。鞘氨醇單胞菌屬具有降解污染物的功能,表明石灰氮和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改善了土壤環(huán)境。不同消毒處理均提高了馬賽菌屬的相對豐度,馬賽菌屬具有改良土壤、修復重金屬污染、溶磷等功能,表明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可以增加有益菌屬的豐度,改善土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
本研究中,不同處理土壤真菌群落優(yōu)勢菌門為子囊菌門、接合菌門、擔子菌門,這與張春怡等在土壤消毒結合菌劑對茄子根際土壤真菌群落變化的研究結果一致。子囊菌門有利于樹葉、木屑等有機物的分解,在各處理中相對豐度大小順序為:T3>T5>T4>CK>T2>T1;不同處理均顯著降低了接合菌門的相對豐度:除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外,不同處理均提高了有益菌群擔子菌門的相對豐度。不同消毒處理土壤真菌的優(yōu)勢菌屬為被孢霉屬、亡革菌屬和鏈格孢屬。不同處理均可顯著降低土壤被孢霉屬的相對豐度,這與朱詩君等在土壤消毒對草莓土壤真菌群落變化上的研究結果一致:棉隆和棉隆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降低了鐮刀菌屬的相對豐度,鐮刀菌屬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以引起多種植物病害,如禾谷鐮刀菌與玉米穗腐病有關,尖孢鐮刀菌可引發(fā)番茄、黃瓜等作物枯萎病。
3.4環(huán)境因子對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表明,土壤細菌群落主要受pH值、有效磷、水溶性鹽、全氮、水解性氮的影響;土壤真菌群落主要受水解性氮、有機質(zhì)、pH值、全氮、速效鉀的影響。酸桿菌門、浮霉菌門、綠彎菌門、粘球菌門與pH值、全氮、水解性氮呈正相關。這表明土壤養(yǎng)分的變化可能影響根際土壤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增加,pH值、全氮、水解性氮等理化性質(zhì)的改變是影響消毒后特種藥材連作土壤微生物群落變化的重要因素。
4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消毒方式處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質(zhì),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不同消毒處理均可顯著提高土壤細菌豐富度與多樣性,棉隆配施微生物菌劑、石灰氮和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可以顯著提高土壤真菌豐富度與多樣性。石灰氮和石灰氮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提高了有益菌群鞘氨醇單胞菌屬的相對豐度,不同消毒處理均提高了有益菌群馬賽菌屬的相對豐度,且均降低了被孢霉屬的相對豐度,棉隆和棉隆配施微生物菌劑處理顯著降低了致病菌群鐮刀菌屬的相對豐度。pH值、全氮、水解性氮等理化性狀的改變是影響消毒后特種藥材連作土壤微生物群落變化的重要因素。綜上所述,不同消毒方式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養(yǎng)分供應,并引起根際土壤細菌和真菌群落的變化,研究結果可為進一步闡明特殊藥材連作障礙發(fā)生機理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