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
在我國農業(yè)種植中,玉米屬于一種重要的農作物,玉米在土地中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在我國諸多地區(qū)廣泛種植,為國家糧食提供了保障。為了提升玉米作物的產量,本文主要圍繞玉米種植苗期來展開,分析玉米苗期的種植、苗期生長發(fā)育特征以及管理要點,探究施肥管理技術,協(xié)助種植戶有效掌握高產田間管理技術,推動玉米作物種植產量取得新突破。
玉米作為一種良好的經濟作物,在我國廣泛種植,其產量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內容,是保障糧食安全、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玉米在土壤中種植適應能力比較強,加強種植苗期管理,有助于提升玉米相關生長指標,平穩(wěn)玉米作物的養(yǎng)分需求,促進幼苗根系能夠健康生長,實現高產、穩(wěn)產,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種植苗期、施肥管理技術。
一、玉米種植苗期生長發(fā)育特點
1、生長發(fā)育特點
在玉米苗期階段中,根部呈現較快的生長速度,而地上莖葉生長相對比較慢,一般來講,當步入“離乳期”,可以觀察到玉米的第1~3 片葉片快速生長,當第二片葉片展開時,觀察地下的第1莖節(jié)位置,可以看出產生了第1層次生根。一直到玉米拔節(jié)階段前,新葉不斷生長,次生根能夠產生4層。值得關注的是,從玉米的根部生長來看,苗期活力最強,在玉米的生長發(fā)育中根部供應了足夠的水分、養(yǎng)料,葉片在生長發(fā)育時將一些營養(yǎng)物質傳送給根部,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促進的關系。
2、玉米作物種植苗期生長發(fā)育需求
對于玉米而言,無論是溫度方面,還是水分、養(yǎng)分方面,都存在著一定要求。玉米種植苗期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大,當地表的溫度情況維持在20~24℃時,能夠讓幼苗的根部快速生長,當溫度高或者低于這一范圍時,容易引發(fā)病苗等不良問題。對此,需要采取良好的種植方式,保證地表溫度適宜,促進幼苗根部健康生長。在玉米苗期中,葉片相對比較小,根部和地上部分需要的養(yǎng)分相對比較少,土壤中的養(yǎng)分、水分可以達到供應要求,具體需求量達到整體需求量的22%。播種工作開展前,運用合理的土壤管理、保墑方式,有助于提升幼苗抵抗干旱的能力,然而,在玉米苗期有可能面臨干旱的天氣,此時需要圍繞玉米的生長狀況,第一時間補充水分,還要對矮小的玉米苗進行肥料追加。如果氣候環(huán)境相對比較正常,基于整體生育期,玉米苗對氮肥的需求占據總量的7%,而磷肥、鉀肥分別占據大約2%~3%、7%。另外,對于種植戶來講,當玉米出苗之后,應定期檢查田間實際情況,若看出營養(yǎng)缺失,需要給予足夠的肥料,落實養(yǎng)分供給工作。
二、分析玉米種植苗期的管理要點
1、田間檢查及補苗
要想保證玉米實現穩(wěn)產、高產的效果,應保證種植密度合情合理,若檢查出缺苗的問題,需要及時補種玉米苗,防止土地資源浪費,維護當地玉米產業(yè)的發(fā)展。在玉米播種之后,玉米苗生長經常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引發(fā)爛芽、死苗的現象,進而導致田間玉米苗缺失,比如,播種深度不夠合理、種子品種選擇不正確等。所以,種植戶需要多檢查田間的出苗狀況,針對弱苗、缺苗的問題,需要采取補苗舉措,若未出現較為嚴重的缺苗狀況,為了提升種植密度,可以保留雙株;若缺苗現象比較嚴重,需要帶著土壤進行幼苗的移栽,一般移栽時應選擇2~3葉的苗比較合適,把握好移栽的時間,有效提升苗的成活概率,種植人員可以選擇在陰天時間進行帶土移栽,并給予足夠的水分。若玉米田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缺苗現象,要了解當前的玉米種植品種,保證相同品種下執(zhí)行催芽處理,讓玉米苗更齊、更全。
2、間苗和定苗
如果玉米播種比較多,容易造成玉米苗偏多的情況,將會一定程度上阻礙玉米進行光合作用,導致通風作用不足,玉米幼苗將不能健康生長,后期的玉米產量也會進一步降低。為了保證玉米產量達到預期,提升玉米質量,要保證種植密度合理,此時就要開展間苗、定苗的工作,讓玉米植株群體更加整齊。合理選擇間苗的時間,一般當玉米苗為1~2片葉片時比較合適,而對于定苗工作而言,需要在2~3片葉片時比較合適,此項工作期間應適當去掉弱苗、病苗,留下健康強壯的苗,種植人員可以在較為晴朗的天氣選擇下午時間完成相應工作。操作處理中需要保證趨于萎蔫狀態(tài)的幼苗得到快速處理,根據不同的地塊情況來落實間苗、定苗工作,如果土地較為干旱,或者肥力水平較低,需要盡早完成此項工作。在玉米種植區(qū)域范圍內,若病蟲害的情況比較嚴重,需要圍繞幼苗的實際生長狀況,延遲間苗、定苗處理時間。此外,如果為雙株留苗,兩株玉米間應控制在5~10cm的距離。
3、蹲苗及中耕
采取玉米蹲苗處理,能夠有效控制玉米的生長趨勢,促使玉米苗能夠健壯生長,有效縮短節(jié)間,抵抗倒伏問題;促進玉米根系更加發(fā)達,從而深層扎入地下,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提升根系的水分、養(yǎng)料吸收能力,提升玉米產量,結合現實情況來看,當玉米采取蹲苗處理之后,產量增加7%~12%。蹲苗應選擇在出苗到拔節(jié)階段,有關人員需要進行植株葉片數量的判斷,如果玉米舒展中呈現8片葉子,可以看出玉米已經從營養(yǎng)生長進行過渡,開始了生殖生長。所以,在生殖前完成蹲苗操作,也就是說,當玉米植株的葉片達到5~7葉,比較適合開展蹲苗工作。具體操作中可以減少肥水,觀察土壤,若未呈現泛白狀態(tài),則說明土壤并不十分缺水,此時通常不適合澆水;觀察植株若沒有缺素現象,肥料追加工作也不需要。合理展開肥水的控制工作,對地上莖稈的生長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通過有限的養(yǎng)分,促進地下根系能夠先一步發(fā)育,以便于產生壯根。
開展中耕松土工作,在第一次中耕中,需要選擇在定苗期操作,嚴格限制深度,保證介于在3~5cm,此階段的玉米幼苗相對比較矮,應注意不要損害到幼苗,而當進行第二次、第三次中耕工作時,要在定苗之后、拔節(jié)之前,嚴格限制深度,保證介于10cm左右。種植戶應遵循中耕的原則,在玉米苗旁需要開展淺耕工作,在行間應盡量展開深耕處理。在玉米苗期,如果正趕上雨水偏多的情況,需要盡可能展開淺中耕操作,如若深度超出標準,土層中便會蓄大量水,致使幼苗受到影響,如果是在小麥收獲后套種玉米,應第一時間展開深耕滅茬的操作,提升土壤的疏松性。
4、玉米除草
如果玉米田間生長諸多雜草,將會與幼苗爭養(yǎng)分、水分,不利于玉米成長,所以,要在苗期開展除草工作。當播種玉米之后,在玉米苗出來前,雜草未出現在地表,此時運用土壤封閉除草的方式,在萌芽時期便控制雜草,利用除草劑,如乙莠水懸浮劑,質量分數為40%,每公頃面積范圍內,運用此除草劑3000mL,大約兌750kg水,然后在土地表面呈現均勻的噴灑狀態(tài),這樣處理可以防止出現闊葉類雜草等。還可以選擇乙草胺藥劑,質量分數為50%,每公頃面積范圍內,藥劑需要37.5~52.5kg,大約兌6000~9000kg水,需要保證在播種之后進行,在土壤處進行噴霧。使用除草劑時要注意降水的影響,種植人員需要找到最好的預防治理時間進行處理。當玉米苗出來之后,能夠選擇多種除草劑,比如,草甘膦、百草枯。在闊葉雜草相對嚴重的區(qū)域,為了起到優(yōu)良的預防和控制作用,引進用玉農樂,與此同時,添加阿特拉津膠懸劑,此藥劑質量分數為40%,這樣的效果會比較好。應用百草枯這樣的藥劑具有一定優(yōu)勢,可以將大齡雜草有效滅殺,然而,種植人員在用藥時需要把控好密度,保證不要噴到葉片等重要位置。
5、澆灌管理
玉米植株的成長需要水的支持,種植戶可以依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分析氣候環(huán)境,總結降水特征,制定合理的灌溉管理計劃,還要圍繞玉米生長不同階段的需求情況調整灌溉工作,在玉米生長前期,對灌溉周期合理縮短,當玉米步入孕穗階段,增加灌溉次數。根據生態(tài)農業(yè)的發(fā)展理念,種植戶可以引進新型灌溉技術,推行微灌模式,節(jié)約水資源,減少玉米種植階段的成本投入。
6、病蟲害管理
①玉米蚜蟲
玉米蚜蟲的發(fā)展速度比較快,它們通常會在植株的表面進行聚集,然后以植株的汁液為食,不利于玉米健康成長。此種病害可以通過害蟲的天敵加以防控,另外,蚜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種植人員可以利用殺蟲燈將其滅殺,還可以在田間掛置黃板,將蚜蟲滅殺掉。如果選擇應用藥劑,可以使用噻蟲胺懸浮劑,質量分數控制在20%,每公頃土地范圍內,應用量保證在150g,然后大約兌水為375kg,將其均勻噴在對應位置。
②玉米螟
玉米中如果出現玉米螟嚴重威脅到其產量,導致植株的苞葉位置遭到損壞,對此,可以運用生物藥劑的預防治理方式,發(fā)揮白僵菌的抑制作用;還可以通過其天敵赤眼蜂來處理,這樣能夠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③大斑病
在玉米成長中,大斑病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病害,此種病害會影響玉米的苞葉、葉鞘等位置。當玉米患病之后,將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褐色病斑,然后快速擴散,整個葉片將會受到影響,最終葉片轉為焦黃色。當玉米患病時遭遇多天降雨,患病位置將會嚴重,出現了黑色的霉層,這也會阻礙玉米利用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影響玉米的生長,最終產量降低15%~50%。為了預防、治理這種病害,可以預先選取抵抗病害能力強的品種,實施輪作機制,種植人員需要加強田間管理執(zhí)行力,打造適宜玉米生長的環(huán)境。當看到患病的葉片時,需要第一時間摘掉,做好集中處理,還可以使用藥劑,比如,百菌清可濕性粉劑,質量分數為50%,通過兌水處理得到300倍溶液,實現均勻噴施。種植人員應把控病害的預防、控制時間,將治理工作落實到位,提升玉米作物的病害抵抗能力。
三、玉米種植施肥階段的管理要點
1、基肥施加
基肥的施加主要運用有機肥,還要適當增加氮磷鉀這樣的復合肥。通過應用有機肥,可以看出其不僅具有多樣化的微生物,還體現出肥效長等優(yōu)勢,可以促進土壤物理性質得到改善。通常來講,在每畝范圍內,有機肥料施加應用量為2t,同時搭配銨肥、磷肥、鉀肥,應用量分別為10kg、20kg、6kg,當基肥施加之后,需要應用薄土進行覆蓋,厚度控制在4cm,讓種子和肥料安全分隔,避免產生燒種的現象。
2、早施苗肥
當處于玉米苗期階段,施肥時需要早施,同時還要輕施,當幼苗逐漸生長,葉片為3~4片時展開施肥工作。在玉米植株不斷長大期間,提升肥料量,在每畝范圍內,施加有機肥料、尿素,用量控制在500kg、3kg,完成施加工作之后可以看出幼苗的生長速度有所提高。
3、靈活施加拔節(jié)肥
當玉米開始到達拔節(jié)階段之后,外界氣候溫度也在不斷提升,玉米的根以及葉片生長相對比較旺盛,無論是玉米的根,還是玉米的莖葉,在營養(yǎng)方面具有較大的需求,此時需要限制肥料施加時間、用量,以實現莖稈的健壯、穗部的發(fā)育。提升植株的倒伏抵抗能力。當玉米的葉片生長為6~7片時,開始施加肥料,在每畝范圍內,控制有機肥、尿素的應用量,用量為900kg、4kg,種植人員此時不能隨意增加肥料用量,防止過度生長,從而阻礙玉米的生殖生長。
4、攻苞肥料施加
當玉米進入大喇叭期,不僅是營養(yǎng)生長階段,也是生殖生長時期,此時要合理施加攻苞肥料,保證玉米的果穗能夠實現健康發(fā)育,讓玉米籽粒更加飽滿。通常來講,攻苞肥料的施加應提前兩周,檢查基肥情況,若肥料不足,玉米呈現較弱的生長趨勢,就要增加肥料的施加量。在每畝范圍內,應施加腐熟農家肥、尿素,用量分別控制在1.5t、8kg;若檢查玉米的生長情況相對常規(guī),在每畝范圍內,應合理施加腐熟農家肥、尿素,用量分別控制在1t、6kg;倘若種植地點的土壤比較肥沃,在每畝范圍內,減少腐熟農家肥、尿素的用量,用量分別控制在600kg、5kg。此外,應密切圍繞土壤墑情,從而增加水分的應用量。
5、攻粒肥施加
當玉米進入開花期,為了增加灌漿期的時間,讓玉米作物能提升產量,可以選取合適時機來施加肥料。施加所需肥料,在每畝范圍內,尿素需要施加4kg,在玉米植株根部的周圍加入一些細土,保證肥料與植株間隔安全距離。在土壤中,若水分不足,可以將水、肥料有效混合,然后施加到植物根部,促進玉米快速成長,滿足玉米發(fā)育需求。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玉米屬于我國的關鍵作物,為了在我國規(guī)范種植,提升玉米作物的產量,保障社會糧食充足,需要種植適應能力強的玉米,有效做好田間檢查及補苗、定苗間苗等工作,提升種植苗期管理執(zhí)行力,減少病蟲害問題,合理施肥,改善玉米的生長環(huán)境,達到玉米作物的養(yǎng)分需求,穩(wěn)固幼苗根系生長,促進玉米種植產業(yè)高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