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超,劉鍵,席上琳,晁溪蕊,侯娜,朱文蓮
【視覺傳達設計】
基于Neo4j的中軸線藝術價值數字化知識圖譜研究
劉彥超,劉鍵*,席上琳,晁溪蕊,侯娜,朱文蓮
(北京工業(yè)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北京 100124)
以數字技術推動文化遺產價值闡釋,以北京中軸線為例,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的遺產價值挖掘與闡釋方法。構建了人工智能闡釋遺產藝術價值的知識圖譜七步法:1)多源異構的藝術資料整理與數字轉化;2)基于Protégé系統(tǒng)的本體系統(tǒng);3)借助本體與圖數據庫的映射厘清邏輯關系;4)結合NLP大數據技術進行文本挖掘與抽?。?)基于Neo4j構建數字化資源;6)基于Cypher語言查詢與圖算法提煉藝術價值研究;7)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呈現。跳出了傳統(tǒng)的中軸線宮廷藝術的范疇,提出了4個審美維度,并從4維度揭示了中軸線所承載的中華傳統(tǒng)思想精髓。
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本體;知識圖譜;Neo4j
北京中軸線被國家文物局推薦為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為此,國內學者圍繞該遺產開展價值挖掘,縱觀當前研究成果來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前沿技術與文化遺產融合程度不高,文化遺產涉及社會學、歷史、考古等學科,但其傳承與價值闡釋又涉及人工智能的數字技術,具有交叉性和復雜性。當前關于中軸線藝術價值的研究多集中在繪畫、書法、樂器、音樂、建筑、京劇等宮廷藝術范疇內,本研究則試圖跳出宮廷藝術范疇,對當前中軸線藝術價值發(fā)揮程度進行全面審視,收集了中軸線15處文化遺產的藝術資料,并對其進行數字轉化,隨后進行全局的知識關聯、分析、計算,挖掘與闡釋其價值特征,更好地使其與大眾認知教育與經濟功能產生聯系,推動遺產創(chuàng)新性轉化。
本體一詞來源于哲學領域,是形而上學理論研究的分支之一,與認識論相對,主要研究客觀存在。如今其理論和方法被應用于知識信息領域,用于知識的組織、表示、共享、重用,成為一種知識表示體系。Studern[1]認為“本體是共享概念模型明確的形式化的規(guī)范說明”。本體作為知識圖譜的模式層,在約束概念關系、明確概念屬性上起到重要作用[2]。本體構建的方法主要包括:TOVE法、METHONTOLOGY法、斯坦福七步法等[3]。前兩種方法面向特定領域的本體構建,兼容性一般,而斯坦福七步法則具備通用性,屬于自頂向下的方式,可邀請領域專家定義一般概念,而后將其專業(yè)化,適用于各領域。因此,選用斯坦福七步法進行研究。
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這一概念由谷歌公司于2012年提出?,F指將所有不同類型、語言的信息連在一起的網絡結構,由“實體-關系-實體”三元組組成,利用其對海量的知識進行存儲、管理、檢索和挖掘。就存儲方式而言,將知識圖譜分兩類:基于RDF存儲的語義知識圖譜和基于圖數據庫的廣義知識圖譜[4],前者側重知識的發(fā)布和鏈接,后者側重知識的計算與挖掘,因此選用后者。軟件層面,與主要用于可視化分析文獻數據的軟件(如Citespace、VOSviewer等)不同,Neo4j是當今主流的原生(Native)圖數據庫,專注存儲和管理圖形數據,常用于復雜數據關系和圖形分析,相比于其他非原生圖數據庫、關系型圖數據庫,其可視化程度更高、查詢性能更好?;贜eo4j的知識語義發(fā)現與挖掘有兩種方式:自編寫Cypher語言查詢和基于圖算法的查詢,前者側重節(jié)點與關系的篩選,后者側重圖數據的計算分析。如陸楓[5]利用中心度算法和度中心性算法對知識圖譜中的病例人員關系進行感染力分析;韓帆帆[6]利用Cypher語言查詢非遺知識圖譜中的直接與間接關系并進行語義發(fā)現,因此將這兩種方式相結合進行研究。
本體與知識圖譜技術的融合使知識存儲與表示規(guī)范化、數據層次結構化,提高了查詢效率。在文化遺產領域,有學者利用本體指導知識圖譜構建相關研究,但僅限于知識存儲、可視化、檢索等基礎應用。如趙雪芹等[7]構建了萬里茶道數字資源領域本體以指導知識圖譜構建,實現資源可視化存儲與表示;王常鈺等[8]基于本體構建了非遺元曲知識圖譜。本研究將藝術資源數字化、知識化,將本體與知識圖譜應用于文化遺產價值研究領域,并引入知識計算等解讀審美特征,從而提出文化遺產藝術價值挖掘的技術路徑與方法。
區(qū)別于一般的用于文獻計量分析的知識圖譜,本文構建的研究方法以知識圖譜七步法為指導。數據層,采集海量藝術資源;模式層,主要結合資源特點,以斯坦福七步法為指導,復用現有本體、詞表、標準,定義核心類、子類、屬性等,完成領域本體構建;知識層,主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抽取三元組,搭建本體、知識圖譜之間的映射規(guī)則即知識體系,構建圖數據知識圖譜;應用層,展開遺產價值知識圖譜研究與可視化,見圖1。
圖1 技術路徑
此外,通過相關部門的協(xié)調,查證了世界上11處中軸線遺產的資料證據及申遺文本,結合專家意見與《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guī)劃(2022—2035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指出的北京中軸線在區(qū)域選址、規(guī)劃格局、功能傳統(tǒng)、建筑美學、歷史層級、變革實證6個方面的突出價值特征[9],將北京中軸線的主要藝術類型分為選址布局藝術(簡稱選址藝術)、建筑藝術、紋樣藝術、生境藝術,以指導后續(xù)價值研究。藝術價值指文物古跡作為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審美趣味、特定時代的典型風格的實物見證的價值[10]。歸納整理所獲取的中軸線藝術價值要素,凝練為審美功能、認知功能、教育功能、經濟功能。所謂審美功能,就是指審美客體的屬性對主體審美需要的滿足,亦指藝術能給審美主體帶來精神愉悅與審美體驗的特質[11],是本研究的重點,其他社會功能為其衍生功能。藝術的核心價值是審美功能,也是藝術的本質屬性。離開了審美功能,沒有美,就無藝術可言,同時人類進行審美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發(fā)現藝術的美或審美價值[12]。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文本資料。《規(guī)劃》將北京中軸線劃分為遺產區(qū)與緩沖區(qū)[9]。遺產區(qū)包含承載遺產價值的15處構成要素,而數據的采集對象即為構成要素相關的藝術資源,見圖2。囿于藝術價值資源的量級大與多源異構性,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收集的文獻類型為論文、著作、檔案、冷門史料等權威文獻,還有一部分半結構化數據來自百度百科,共采集數字文本數據40余萬字。
3.2.1 概念體系梳理
采用斯坦福七步法構建本體時,首先要明確領域本體概念描述的范圍,即15處遺產構成要素的藝術價值資源。其藝術價值資源具有量級大、時間跨度大、資源類型豐富、關聯多樣等特點,資源類型包括書籍、報刊等,涉及紋樣、彩畫、石雕、建筑、文物等藝術表現形態(tài),資源所包含的文本均為知識單元,因此本體的類與屬性的概念范疇所約束的知識細粒度可適當放大。
3.2.2 核心類的構建
本體構建的關鍵即為確定頂層核心概念與屬性,根據北京中軸線的資源特點與涉及的內容,為滿足知識細粒度描述的需求,將本體分為核心類、子類、屬性、關系等。選擇并考察可供本研究復用的本體模型或標準:藝術和建筑敘詞表(AAT)、故宮博物院繪畫類藏品信息指標體系(Metadata System of Paintings in the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以下簡稱PM)、古建筑元數據規(guī)范(Metadata for Archaic Buildings,以下簡稱MFAB)、國際文獻工作委員會的概念參考模型(CIDOC CRM)、藝術品描述類目(CDWA),上述本體模型或標準中的部分概念和屬性可復用,但并不能完全覆蓋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資源領域本體的范圍。因此,研究充分考慮已有本體模型或標準,核心類復用時間類、關聯概念類,子類復用功能(aat:Functions)、材料(mfa:Materials)、構件(aat:Components)、題材(pm:Theme)、位置(crm:Site)、形制(mfab:Shape)、布局(mfab:Arrangement)、活動(crm:Activity)、工藝(cdwa:Facture),上述復用的核心類與子類概念范疇在實際構建中將根據需求對其進行細微調整。因此,結合前文研究、資源特點、專家意見,為確保類層次結構和關系能夠清晰地反映領域知識和需求,自定義詞表Artistic Value Knowledge Resource of Beijing Central Axis(全稱為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詞表,簡寫為AKR),并添加核心類:建筑藝術類、紋樣藝術類、選址藝術類、生境藝術、角色類、典籍類,以滿足中軸線藝術價值知識類別概念抽象的需要。
圖2 北京中軸線15處遺產構成要素
建筑藝術(akr:Architectural Art)。建筑藝術是中軸線藝術價值資源中所涉及的建筑藝術形式信息集合,其子類分為建筑、材料、構件、形制、功能。建筑是建筑藝術的直接產物;材料包含建筑所使用的材料,關系建筑的美學、穩(wěn)定性等,如漢白玉、檀木;構件是組成建筑的基本元素,如柱子、琉璃瓦;形制描述了建筑的基本形狀、結構、尺度;功能指建筑所具備的功能,如祭祀、居住。
紋樣藝術(akr:Pattern Art)。紋樣藝術是資源中所涉及的各類紋樣或圖案的藝術形式信息集合,將紋樣、色彩、工藝、題材作為其子類。紋樣是紋樣藝術的基本構成單位;題材是紋樣的重要分類標準;色彩包含紋樣及建筑的顏色,決定了視覺效果和情感表達;工藝是指紋樣或構件在創(chuàng)作、生產和應用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和方法。與建筑藝術、關聯概念存在對象屬性關系。
選址藝術(akr:Layout-location Art)。選址藝術包含資源中選址規(guī)劃布局方面所涉及的藝術形式信息集合,其子類包括位置、布局。位置涵蓋建筑的具體位置與抽象位置;布局指建筑的整體或局部布局,如中軸對稱等。其與建筑藝術、關聯概念存在對象屬性關聯。
生境藝術(akr:Context Art)。生境藝術指與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密不可分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方式、經濟狀況、政治與文化背景等形成的藝術形式信息合集,可以造就更為生動的文化遺產存續(xù)的歷史環(huán)境。其子類包含生態(tài)環(huán)境、活動、文化、政治、禮儀、經濟,與時間、建筑藝術、關聯概念存在對象屬性關聯。
時間(crm:Time)。時間是指資源中所記錄的時間信息。不同歷史階段使用的紀年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注意不同紀年方式的時間的重復性問題。時間與建筑藝術、角色、生境藝術存在對象屬性關聯。
角色(akr:Role)。角色包含資源中的個體與組織信息,個體指與文化遺產相關的個人,如建筑師、藝術家、歷史人物等;組織指與文化遺產相關的組織,如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非營利組織等。與建筑藝術、時間、典籍存在對象屬性關聯。
典籍(akr:Classics)。典籍涵蓋資源中涉及的書籍、檔案等信息,這些典籍包含上千年來與中軸線相關的歷史、哲學、科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具有極高的藝術、教育、文化與歷史價值。其與關聯概念、角色存在對象屬性關聯。
關聯概念(aat:Associated Concepts)。關聯概念包含資源中所涉及的理論、思想、哲學觀念、典故等概念信息。與建筑藝術等存在對象屬性關聯。
通過核心類與子類的定義,得到以下類層次結構,見圖3。
圖3 WebProtégé構建類層次結構
3.2.3 屬性創(chuàng)建與本體可視化
在本體中,屬性的設計主要圍繞本體的功能與用途展開,同時屬性要表達類之間的關系,子類可繼承父類的所有屬性[13]。在類層次結構的基礎上,定義屬性,形成概念體系結構,并將其可視化,可以得到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領域本體模型,見圖4。
Neo4j圖數據庫由標簽、節(jié)點、關系及節(jié)點屬性四類要素組成,其中將類與標簽、實例與節(jié)點、對象屬性與關系、數據屬性與節(jié)點屬性進行一一對應,由此完成本體模式層到圖譜數據層的匹配映射,見圖5。
針對不同的資源類型,文本的知識抽取主要分為3種路徑:其一,大模型抽取,對于論文等文獻的非結構數據,利用浙江大學的開源知識圖譜抽取大模型DeepKE進行知識抽取、命名實體識別等工作,再進行人工校對以完成抽取;其二,正則抽取,來自百度百科的半結構化數據,通過python自編程爬蟲程序爬取得到2 331個html文件用于知識抽取,經編寫正則表達式數據處理、人工數據清洗得到三元組;其三,人工抽取,檔案、古籍等歷史文獻的非結構化數據主要通過人工抽取的方式,完成知識抽取,見圖6。最后,經數據匯總、去重、融合、整理等工作,抽取的結果以三元組“實體-關系-實體”和“實體-屬性-屬性值”的SPO三元組集合呈現,分別得到3 909、2 797組三元組,并將其分置于2個UTF-8格式的CSV文件中。
圖4 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領域本體模型
圖5 ontology與Neo4j映射關系
利用Neo4j桌面版及apoc插件,將兩份CSV文件放入對應DBMS的import文件夾路徑下,使用自編寫Cypher語句實現實體與關系的動態(tài)導入,導入共分為兩步:導入實體、導入關系,見圖7。最后,使用Cypher語句查詢所有節(jié)點與關系:MATCH (n) RETURN n,得到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知識圖譜,包含2 772個節(jié)點、3 793條關系,見圖8。
通過知識查詢、計算與分析,挖掘北京中軸線藝術核心的審美功能,并列舉典型實例進行分析解讀,闡釋中軸線藝術美的特質,以及其展現出的中華傳統(tǒng)思想精髓。
3.6.1 理想王城的選址布局藝術之美
《周禮·考工記》有云[14]:“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庇涊d了我國古代營建國都的規(guī)制。北京城正是其所勾畫的理想都城的杰出范例,是歷代城市規(guī)劃設計思想與美學觀念的集大成之作。利用Cypher語言查詢:MATCH (n)-[r]-(m) WHERE ALL (label IN labels(n) WHERE label IN ['建筑', '形制', '布局']) AND type(r) IN ['關聯概念', '典籍', '角色', '文化'] RETURN n, r, m,得到北京中軸線規(guī)劃布局知識圖譜,共計查詢到節(jié)點370個,關系477條,見圖9。經分析,從規(guī)劃設計理念、王城尺度、功能序列等三方面闡釋選址布局藝術特征,并揭示所蘊含的守正創(chuàng)新、象天法地、禮序天下,厚德載物、與時俱進、多元一體等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髓。
守正創(chuàng)新,象天法地。前者出自《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15]等,意為恪守正道,推陳出新;后者出自《周易》“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16]等典籍,意指依據日月星辰指導建筑定位或模擬天體形態(tài)進行城市規(guī)劃或建筑創(chuàng)作的哲學思想,兩者在中軸線的選址藝術中有所展現。在規(guī)劃設計理念方面,圖譜中核心典籍節(jié)點為《考工記》,元大都規(guī)劃設計者漢儒劉秉忠依照中軸對稱、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規(guī)制特點營建元“汗八里城”,由外城、皇城和宮城三重環(huán)套而成,呈“回”字分布,使兩側宮殿與街坊向南北軸線呈聚攏之勢,形成以皇城為中心、南北軸線統(tǒng)領的棋盤式布局,都城縱橫有序、壯麗巍峨,呈現出獨特的秩序美感,也是儒家“以中為尊”“居中而治”理念的藝術實踐。時至今日,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中軸線以其代表性、科學性、全球性[17],以及極致的藝術性在現代首都規(guī)劃中仍起到“骨架與脊梁”的核心作用,如置于南北端延長線上的大興機場和奧森公園。此外,堪輿是城市營造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先民關于環(huán)境地理學的知識經驗總結。利用PageRank算法檢驗堪輿節(jié)點影響力,結果顯示“象天法地”位列第一,其關聯了諸多形制和布局類的節(jié)點。作為中國傳統(tǒng)規(guī)劃理念,其強調將天象與地理條件相融合,因地制宜,如古人認為王權天授,王城的選址取象中央天區(qū)“紫微垣”,遵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18],“以中為尊”并強調中軸線的統(tǒng)領作用;內金水河取象于銀河,走向為西北到東南,而西北為乾即天,東南為巽即地,意味銀河之水落入人間,“帝王闕內置金水河,表天河銀漢之義也,自周有之”[19]。在選址規(guī)劃上,一方面借助“天象”凸顯皇權至上、天人合一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對天、地、人“三才“關系的思考,表現出中正和諧、不偏不倚、剛柔并濟的“中和之美”。
圖6 知識抽取技術路線
圖7 Cypher語言導入實體與關系
圖8 北京中軸線藝術價值知識圖譜
圖9 北京中軸線規(guī)劃布局知識圖譜(局部)
禮序天下,厚德載物。中國自古乃是禮儀之邦,以德配天,思想也內化于王城尺度的藝術設計中。中軸線各區(qū)段蘊含著嚴整且富有節(jié)奏感的尺度比例,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宮城正殿為模數設計宮城規(guī)模,又以宮城尺度為模數設計外城,使正殿、宮城和外城在規(guī)模、尺寸上形成同構放大的比例關系,模數與比例數字寓意繁榮吉祥,從而形成中軸線比例關系明確、布局穩(wěn)定的結構特征,符合建筑美學的基本規(guī)律。例如,故宮的“三朝五門二宮”格局,三大殿與后二宮的外垣長與寬之比即為基本模數,三大殿尺度是后二宮的4倍,如此嚴整、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得布局設計呈現出美妙的節(jié)奏韻律,也是傳統(tǒng)營城美學與東方審美意趣的體現。正如有學者評價北京中軸線“將嚴格的禮制秩序、嚴謹的布局邏輯、高超的布局藝術融為一體……從而成為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布局藝術的終結模式”[20]。換言之,更是暗喻家族皇權與國家政權之間的等級秩序關系,規(guī)范君王德行和理政的“準繩”,體現以德配天的哲學思想。
與時俱進,多元一體。北京中軸線與生俱來的發(fā)展性、包容性源自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是其公共化、現代化、人民化的轉變基礎,從藝術價值層面的功能布局可略窺一二。北京中軸線是與時俱進、動態(tài)發(fā)展的,從各段落的多元傳統(tǒng)、功能的多樣性和融合性上可一探獨特的空間韻律,從鐘鼓樓到地安門外大街象征著“暮鼓晨鐘”的城市管理方式與百姓日常生活,現在是老北京的地域文化區(qū)域,分布著諸多老字號;從景山到故宮是北京皇家文化的核心,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巔峰,現成為博物館與公園;從天安門到正陽門,天安門廣場建筑群是現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延續(xù)著“左祖右社”的規(guī)劃格局,彰顯人民當家作主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時代新主題;從正陽門和前門大街到天橋是老北京的商業(yè)中心,隨之而生的京劇和其他傳統(tǒng)技藝為當今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天壇、先農壇到永定門是古代皇家祭祀的場所,莊嚴又肅穆,現成為城市氧吧。每段落“和而不同”的曲調,匯聚形成一曲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樂章,有序曲、有高潮、有尾聲[21]。
3.6.2 突顯天下秩序的建筑藝術之美
建筑是建筑物與構筑物的通稱[22]。就北京中軸線而言,建筑指15處遺產構成要素。建筑藝術是指通過建筑群體組織、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結構方式、內外空間組織、裝飾、色彩等多方面的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22]。大到國家外交關系,小到更夫巡夜、升旗儀式、建筑規(guī)制,均是天下秩序的體現。在近現代,政治與權力中心從紫禁城向北移至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但北京中軸線始終是天下秩序的物質縮影。在圖譜中,建筑規(guī)制有著嚴格的等級規(guī)范與秩序,因功能與位置的不同,建筑類關聯的彩繪、開間進深、屋頂樣式、建筑臺基、用材、色彩等實例節(jié)點均有較大差異。結合知識圖譜,對建筑的裝飾、形制、景觀等的審美特征及其所蘊含的中正和諧、等級有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傳統(tǒng)文化精髓展開后續(xù)闡釋。
中正和諧,等級有序。中正和諧源自中庸思想內核、《周易》陰陽和諧之說,強調萬事萬物的動態(tài)平衡、協(xié)調有序,這種觀念也蘊含于建筑裝飾的色彩運用。利用Cypher語句:MATCH (n)-[:'色彩']-(m)-[]-(p)RETURN n, collect(DISTINCT m) AS first_level_nodes, collect(DISTINCT p) AS second_level_nodes,查詢所有關系“色彩”的節(jié)點及其二級節(jié)點,得到金色、紅色、藍色等節(jié)點,它們與構件類節(jié)點聯系緊密,如金黃色屋頂、黃色琉璃瓦、旋子彩畫等,交織形成一幅中軸線色彩圖譜,見圖10?!皩m、壇、廟、園……”多元一體的建筑遺產體系也體現在色彩渲染中,整條中軸線的色彩從南北兩端的黑灰色、藍綠色向中心的金黃、淺黃白色呈向心分布,如灰筒瓦綠剪邊的鐘鼓樓、灰白的萬寧橋至金燦燦的宮殿、淺黃灰白的天安門廣場建筑群、四周以黑白灰色調為墻面和屋頂的民舍,見圖11?!疤煨攸S”[16],在陰陽五行學說中,土居中,故黃色為中央正色,其他顏色輔之,配合大與小、高與低、圓與方、明與暗、動與靜等錯綜交織在一起,從而營造以“中”為尊為美的建筑禮序以及“和諧統(tǒng)一”的視覺審美體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均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凝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3],萬物和諧共生,也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要義,在建筑形制方面也有所體現。利用中介中心性算法計算關系為“形制”的節(jié)點對圖譜中信息流的影響力,見圖12。最為醒目的便是屋頂樣式,如承乾宮、社稷壇拜殿、永定門箭樓等的單檐歇山頂,規(guī)格上僅次于太和殿的廡殿頂、人民英雄紀念碑碑頂,其后還有先農壇宰牲亭的懸山、社稷壇值守房的硬山,攢尖頂則無規(guī)格等級。其中,廡殿頂由正脊連接有機弧線,將屋頂分割為4個比例和曲率適中的弧面,格調恢宏,壯麗肅穆而不失靈動。此外,天壇祈年殿的三重檐圓攢尖結構,層層向上聚攏,引視線于蒼天,使人肅然起敬,駐足凝望,營造出渾然一體、天人合一的獨特藝術美感與哲思。正是屋頂的精妙弧度、尺度的約束、屋頂裝飾等為建筑注入了活力,表達了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與秩序的思考,展現了極高的藝術追求與時代審美意趣。此外,在建筑景觀方面,建筑藝術與生境藝術核心類的實例節(jié)點共同構成多條靚麗的景觀視廊。景觀視廊是指城市中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建筑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城市形態(tài)[24]?!兑?guī)劃》中指出,景觀視廊大部分保存完好,視野內建筑風貌協(xié)調,能夠較好地呈現歷史景觀的主要特征[9]。例如,天壇、正陽門、永定門三者形成一個首尾相接、遙相呼應的景觀視廊路線。以正陽門或永定門城樓為觀景點遠眺祈年殿,放眼望去茫茫一片翠綠松柏林,靜謐而莊重,一座覆著藍色琉璃瓦的三重檐圓攢尖頂赫然立于其中,平添了幾分神秘與厚重,琉璃與長天一色,蓮花底座的鎏金寶頂直指青天,仿佛與上天對話,訴說著千年的禮樂文化。諸如此類的景觀視廊多達數十余個,如景山眺望故宮、天安門眺望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眺望的城市景觀體現了北京城富有整體性和關聯性的營城美學,也是因地制宜、敬畏自然的設計理念的重要體現。
圖10 北京中軸線色彩知識圖譜(局部)
圖11 多元一體的建筑體系可視化展示(部分)
圖12 中介中心性計算結果
3.6.3 瑰麗多彩的紋樣藝術之美
紋樣是裝飾花紋的總稱[22]。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中,紋樣是飽含民族特色與美學特征的重要藝術元素,被廣泛用于各類建筑裝飾、生活器物裝飾中。紋樣是附著物的裝飾,與其共生,賦予了審美體驗與象征寓意。北京中軸線上的紋樣色彩豐富,工法細膩、寓意深刻。利用MATCH (n:紋樣)-[r:紋樣]-(m) RETURN n, r, m查詢圖譜中所有紋樣及其相關節(jié)點,得到“龍紋”“鳳紋”“流云紋”“蓮花紋”等節(jié)點,紋樣節(jié)點多與建筑構件相連接,如“祈年殿”內的4根“龍井柱”飾“西番蓮圖案”,見圖13。將圖譜中紋樣歸類為:動物紋、纏枝紋、幾何紋、云紋、水紋、寶相花紋,后續(xù)重點關注典型紋樣的審美特征及其所體現的兼容并蓄、盡善盡美等傳統(tǒng)思想精髓。
圖13 北京中軸線紋樣知識圖譜
兼容并蓄,盡善盡美?!氨M美矣,又盡善也”[25],崇德尚美、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特質體現了追求美好和諧的中華美育精神,而紋樣藝術則具備良好的教育功能。利用特征向量中心度計算節(jié)點在紋樣知識網絡中的重要性,選取關系為“紋樣”的節(jié)點,無權重,迭代次數為20次,結果顯示“和璽彩畫”“坐龍”等排在前列,表明其具有核心影響力,見圖14。究其緣由,和璽彩畫、旋子彩畫等平面彩繪是北京中軸線的核心建筑裝飾藝術形式之一。“坐龍”“行龍”是其常用紋樣。龍紋作為紋樣之首,常用于彩畫、服飾、瓷器等,顯現出神圣、威嚴之勢,如太和殿的金龍和璽彩畫中的龍紋,方心內兩條行龍紋形成“雙龍戲珠”,周圍配以云紋,形成中軸對稱、勻稱構圖,氣勢非凡,各顯雄姿;龍紋使用貼金工藝上色,整體金光璀璨、引人注目,但金龍也分明暗,龍珠的明暗與金龍相反,正如《周易·系辭》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16],“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形成明暗相間、陰陽和諧的藝術效果,畫面層次分明,惟妙惟肖,寄予天地和諧、盛世太平的美好愿望。此外,龍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與標志,神圣而吉祥,象征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除龍紋是代表的動物紋樣外,還有鳳紋,其取象于傳說中的神鳥,線條柔美靈動,象征著祥瑞與高潔,如祈年殿外檐龍鳳和璽彩畫;流云紋則源于自然界的云彩,構圖要素以朵狀渦旋、勾曲卷為主,表現出天空的變化與流動,寓意吉祥如意,如天安門前華表和保和殿的御路石雕、人民英雄紀念碑碑頂卷云;蓮花紋具有佛教色彩,蓮心、花瓣為構圖基本要素,寓意純潔與圣潔,如萬寧橋欄桿石雕和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花藻井;卷草紋是自然界抽象而得,常以“S”“C”形展現,象征著繁榮及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如端門外檐龍草和璽彩畫。根據建筑或器物的用途和規(guī)制,紋樣在設計、創(chuàng)作及組合、加工過程中各具特色,呈現出雍容大氣、流光溢彩、華麗熱烈的東方藝術風格,起到美化、增添文化內涵的作用。瑰麗多彩的紋樣寶庫源于多元文化的注入與融合,展現出兼容并包、天下大同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也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懈追求。
圖14 特征向量中心度計算結果
3.6.4 珠璧聯輝的生境藝術之美
生境一般指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活地域的生態(tài)地理環(huán)境,即生存環(huán)境[22]。藝術的生境是指一種藝術產生、存續(xù)、發(fā)展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包括影響藝術審美觀念與表現形態(tài)的自然與社會因子的總和[11]。動植物的生長依賴于氣候、自然環(huán)境等,“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藝術的出現”[26]。作為元明清三朝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北京的中軸線藝術來自于生境,是生境的藝術表現形式,又反作用于生境。利用Cypher語言MATCH (n) WHERE n:政治OR n:文化OR n:經濟OR n:生態(tài)環(huán)境OR n:活動OR n:禮儀RETURN n查詢所有藝術生境節(jié)點,共計338個,占總數的12.2%;接著查詢上述節(jié)點的二級關聯節(jié)點,驗證生境與藝術的關聯性,共計1 708個,占總數的61.6%,見圖15??梢娝囆g生境與中軸線藝術的關系之密切、作用之核要。結合知識圖譜,將藝術生境分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政治、文化、民族民間藝術等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璀璨的生境藝術,并揭示其以民為本、天下大同等傳統(tǒng)文化精髓。
以民為本,天下大同?!懊裎┌畋?,本固邦寧”[27],“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28]等思想精華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表現出人民性、民主性的先進政治思想和美好社會理想,與生境藝術關系密切。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北京城三面環(huán)山,城邊南、西、東三面有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拱衛(wèi),水源充沛、水路便利,城市防御力也大幅提升。還有元大都“棋盤”布局中唯一的斜街,從中心臺向西,沿積水潭的東北岸而造,順應自然,為街道布局平添了一抹節(jié)奏韻律。在文化方面,講究尊儒重道,例如建筑命名,永定門的“永定”取“一城永定,左右相安”之意,景陽宮的“景陽”意為崇尚光明,還有象征太陽與月亮的日精門、月華門等,均是對自然、宇宙和諧之美的探索,也是對“天人合一”極致美學觀的不懈追求。在經濟方面?!皣掖蟊?,食足為先”,旱澇保收是農民的期盼,古時皇帝于仲春亥日在先農壇“右手扶犁,左手執(zhí)鞭”,祭祀先農神,并于社稷壇祭祀土地神、五谷神,便是祈求諸神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先農壇、社稷壇既是經濟生境的藝術例證,也是人本、民本理念的集中體現。在政治方面,獻禮國慶十周年的“十大建筑”工程中,天安門廣場及其建筑群等被視為京城規(guī)劃歷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29],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不僅延續(xù)了元伊始中軸線的對稱格局與統(tǒng)領性作用,也繼承了“左祖右社”的規(guī)劃禮制,“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也是中和之美的現代化表達,體現了英勇斗爭、舍生取義的人民英雄精神。最后,在民族民間藝術方面,典型藝術結晶為國粹京劇,其來源于徽劇、漢調等民間藝術,博采眾長,絲竹婉轉,深受百姓喜愛,而設計巧妙、裝飾精美的暢音閣即為其藝術衍生,體現了君民一體、與民同樂的治國理念。綜上,從生態(tài)環(huán)境到社會環(huán)境,生境為中軸線藝術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表達的媒介,顯露出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耀眼光芒。
圖15 北京中軸線生境藝術知識圖譜(局部)
藝術價值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其一,構建了人工智能知識圖譜挖掘文化遺產價值的方法,并對其具體的實現路徑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試圖對各省市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起到學術參考的作用;其二,基于知識圖譜的知識關聯及其可視化分析,從藝術價值的視角出發(fā),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禮序天下、天下大同、中正和諧、以民為本等北京中軸線所承載的中華傳統(tǒng)思想精髓進行了闡釋,彌補了當前申遺工作中與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的活傳統(tǒng)、觀點、信仰、藝術或文學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聯系的缺失;其三,基于知識圖譜七步法,研究不局限于宮廷藝術的范疇,創(chuàng)新挖掘了選址、生境、紋樣、建筑等藝術審美價值,并對其可能產生的認知、經濟、教育功能進行了思維發(fā)散,使中軸線藝術價值的體系更加立體化,以期對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治理產生實際作用。
[1] STUDER R, BENJAMINS V R, 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98, 25(1/2): 161-197.
[2] 肖仰華, 徐波, 林欣, 等. 知識圖譜: 概念與技術[M]. 北京: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20. XIAO Y H, XU B, LIN X, et al. Knowledge Graph[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20.
[3] 王向前, 張寶隆, 李慧宗. 本體研究綜述[J]. 情報雜志, 2016, 35(6): 163-170. WANG X Q, ZHANG B L, LI H Z. Overview of Ontology Research[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6, 35(6): 163-170.
[4] 陳濤, 劉煒, 單蓉蓉, 等. 知識圖譜在數字人文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9, 45(6): 34-49. CHEN T, LIU W, SHAN R R, et al.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Graph in Digital Humanities[J].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2019, 45(6): 34-49.
[5] 陸楓. 基于Neo4j的人員關系知識圖譜構建及應用[J]. 軟件工程, 2022, 25(9): 5-8. LU F.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ersonnel Relationship Knowledge Graph Based on Neo4j[J]. Software Engineering, 2022, 25(9): 5-8.
[6] 韓帆帆. 基于圖數據庫的非遺知識圖譜構建與語義關系發(fā)現研究——以京杭大運河沿線非遺為例[D]. 保定: 河北大學, 2021. HAN F F.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ledge Graph and the Discovery of Semantic Relations Based on Graph Database [D]. Baoding: Hebei University, 2021.
[7] 趙雪芹, 李天娥, 曾剛. 基于Neo4j的萬里茶道數字資源知識圖譜構建研究[J]. 情報資料工作, 2022, 43(5): 89-97. ZHAO X Q, LI T E, ZENG G. Analysis of the Tea Road Digital Resource Knowledge Map Construction Based on Neo4j[J].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ervices, 2022, 43(5): 89-97.
[8] 王常玨, 張強, 王盟燏, 等. 基于本體的劇曲類非遺知識圖譜構建研究-以元曲為例[J/OL]. 圖書館雜志, 2023: 1-14. (2023-02-20).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 31.1108.G2.20230217.1230.010.html. WANG C J, ZHANG Q, WANG M Y,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ledge Graph of Operas Based on Ontology-Taking Yuanqu as an Example[J/OL]. Library Journal, 2023: 1-14. (2023-02-20).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1. 1108.G2.20230217.1230.010.html.
[9] 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guī)劃(2022—2035年) [EB/OL]. (2023-04-04) [2023-06-28]. http://wwj. beijing.gov.cn/bjww/wwjzzcslm/1737418/1738081/tzgg85/ 326105137/2023051010161454880.pdf. Bei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Cultural Heritage.Beijing Central Axi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Plan (2022- 2035) [EB/OL]. (2023-04-04) [2023-06-28]. http://wwj. beijing.gov.cn/bjww/wwjzzcslm/1737418/1738081/tzgg85/ 326105137/2023051010161454880.pdf.
[10]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制定.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修訂本[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 Chinese Commission For The Internation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Revision[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15.
[11] 雷宇. 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址” 藝術價值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0. LEI Y. Research on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angya Tusi City Site"[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20.
[12] 列·斯托洛維奇. 審美價值的本質[M]. 凌繼堯, 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LE S. Essence of Aesthetic Value[M]. LING JY, Translated.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4.
[13] 丁晟春, 李岳盟, 甘利人. 基于頂層本體的領域本體綜合構建方法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7, 30(2): 236-240. DING S C, LI Y M, GAN L R. Research on Integrated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Top-Level Ontology[J]. Information Studies (Theory & Application), 2007, 30(2): 236-240.
[14] 聞人軍. 考工記譯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WEN R J.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Kao Gong Ji[M].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8.
[15] 班固. 《漢書·刑法志》注釋[M]. 趙增祥, 徐世虹, 譯.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83. BAN G. Book of Han·Xing Fa Zhi[M]. ZHAO Z X, XU S H, Translated. Beijing: Law Press·China, 1983.
[16] 周振甫. 周易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 ZHOU Z F. Zhouyi Annotation[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1.
[17] 姜海軍. 北京中軸線承載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研究[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3. JIANG H J. A Study on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d by Beijing Central Axis[M]. Beijing: Beijing Yanshan Press, 2023.
[18] 紀丹陽. 呂氏春秋譯注[M].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2014. JI D Y. Notes on Lyu's Spring and Autumn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Sanlian Bookstore, 2014.
[19] 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37. WANG S P. An Examin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Affairs[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7.
[20] 孟凡人. 明朝都城[M].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3. MENG F R. Capital of Ming Dynasty[M]. Nanjing: Nanjing Press, 2013.
[21] 李建平. 魅力北京中軸線[M].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8. LI J P. Charming Beijing Central Axis[M]. Beijing: 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8.
[22] 上海辭書出版社. 辭海(第七版)[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Shanghai Dictionary Publishing House. Ci Hai (7th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Dictionary Publishing House, 2020.
[23] 王弼. 老子道德經注[M]. 樓宇烈, 譯.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WANG B. Tao Te Ching Annotation[M]. LOU Y L, Translated.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1.
[24] 朱佩佩. 試論城市建筑環(huán)境“第五立面”的生態(tài)空中花園設計[J].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20, 34(2): 58-63. ZHU P P. Discussion on the Ecological Hanging Garden Design of the "Fifth Facade" of Urban Build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2020, 34(2): 58-63.
[25] 楊伯峻. 論語譯注簡體精裝本[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 YANG B J. Annotation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Simplified Hardback Edition[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8.
[26] 丹納. 藝術哲學[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DANNER. Philosophy of Art[M].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6.
[27] 錢宗武. 尚書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 2022. QIAN Z W. Annotation of Shangshu[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22.
[28] 王文錦. 禮記譯解[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6. WANG W J. The Book of Rites Annotation[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6.
[29] 侯仁之. 試論北京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的三個里程碑[J]. 城市規(guī)劃, 1994, 18(6): 4-9. HOU R Z. Discussions on the Three Milestones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Beijing[J]. City Planning Review, 1994, 18(6): 4-9.
Digital Knowledge Map of the Central Axis Art Value Based on Neo4j
LIU Yanchao, LIU Jian*, XI Shanglin, CHAO Xirui, HOU Na, ZHU Wenlia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dopting the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and taking Beijing Central Axis as an example, the work aims to put forward the method of min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heritage value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nowledge map. The seven-step knowledge map method of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nterpret the heritage art value was constructed, covering: 1) multi-source and heterogeneous art data coll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2) ontology system based on Protégé; 3) clarific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by the mapping between ontology and map database; 4) text mining and extraction based on NLP big data technology; 5)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based on Neo4j; 6) research on refining art value based on Cypher language query and graph algorithm; and 7) visual 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map. Jumping out of the traditional central axis palace art category, the work puts forward four aesthetic dimensions, and reveal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carried by the central axis from four dimensions.
Beijing Central Axis; art value; ontology; knowledge map; Neo4j
TB472
A
1001-3563(2024)08-0211-13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8.023
2023-11-05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23BH146);北京市宣傳系統(tǒng)高層次人才項目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