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
(菏澤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科,山東 菏澤,274031)
焦慮癥是指在日常情況下出現(xiàn)的過度、強烈與持續(xù)的擔憂及恐懼心理,且癥狀難以控制,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干擾。目前,焦慮癥患者往往伴有明顯的社交功能缺損與生活質量降低問題,除合理用藥外,心理護理與物理療法也是重要的康復干預手段。常規(guī)心理護理主要采用語言與行為溝通等方式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之后進行心理疏導,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難以完全體會患者的內心感受,導致思維與情緒的配合度不足,護理效果仍有局限性[1]。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是以“共情理論”為基礎的新型心理護理模式,即護理人員站在患者的角度對其情緒進行準確感知與識別,之后以關心、鼓勵、換位思考等方式進行疏導,不僅可以及時得到患者的心理反饋,而且有利于緩解其知覺心理壓力,促進不良心理狀況的修復[2]。腦電生物反饋療法利用機體病理或生理信息的自身反饋作用進行訓練,能夠消除病理過程,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衰弱現(xiàn)象,提高對于不良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3]。為了完善焦慮癥患者的護理方案,本研究旨在分析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聯(lián)合腦電生物反饋療法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菏澤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8例焦慮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4例。研究組中,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37.65±5.70)歲;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焦慮程度分級:輕度(8~14分)24例,中度(15~23分)20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24例,初中12例,小學8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37.90±4.98)歲;HAMA焦慮程度分級:輕度26例,中度18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22例,初中13例,小學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捌浼覍俪浞至私庋芯肯嚓P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菏澤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①為廣泛性焦慮癥,符合《廣泛性焦慮障礙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21)》[4]中的診斷標準;③近1個月內未使用過相關藥物治療;③無交流障礙,能夠清晰且明確表述自身感受。
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焦慮癥;②合并其他精神疾??;③既往有濫用藥物史或酒精史;④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⑤待治療處皮膚存在感染、破潰等異常問題;⑥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遵醫(yī)囑落實各項診療項目;通過口頭講解、播放視頻、發(fā)放宣教材料等方式向患者及其監(jiān)護家屬講解焦慮癥的病因、癥狀、預后,重點使其了解不合理認知的情感反應,以及認知歪曲與負性自動思維對于自身情緒的影響;學會使用“ABC模型[5]”,之后布置作業(yè),鼓勵患者挑戰(zhàn)負性自動性思維,以認知表記錄不合理信念;向患者介紹康復案例資料,增強其康復信心。待患者出院后,每兩周進行電話隨訪1次,了解其心理現(xiàn)狀并認真解答提出的心理問題。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聯(lián)合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1.3.1 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
①護理培訓。首先對護理人員進行心理護理培訓,包括:心理學知識、溝通技巧、情緒觀察、人文關懷理論、共情意義、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方法等。培訓基本目標為:可以深入患者內心體驗其思維、情感,理解實質性問題。利用恰當?shù)墓睬榉绞接绊懟颊叩那榫w并取得積極的反饋,考核成績合格后參與本次研究。②心理評估與分析。收集患者的病歷資料,之后通過溝通交流、表情觀察、行為觀察、心理測試、家屬反饋等方式評估患者的心理信息。分析與整理患者的心理信息,包括:生活習慣、性格特征、生理健康狀況等,制訂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計劃。③實施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a.傾聽與交流。首次鼓勵患者表述負面經(jīng)歷與內心的想法,認真聽取其主訴,在此過程中不要打斷其表述,不對主觀價值予以判斷,可以通過眼神、拍肩、握手等肢體動作發(fā)出鼓勵與支持的信號,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感同身受。b.換位思考。待患者傾訴后,護理人員以換位思考的方式體會其主觀感受、想法與內心世界,之后以自問的方式站在其角度進行思考,例如:“若我患有焦慮癥,且處于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中,內心的想法是怎樣的?”“目前我最需要的是什么?”等。之后用語言表達出患者的內在感受及情緒變化過程,與其共同分析影響疾病的因素,溝通中盡量使用提問式的結語引發(fā)患者的思考并等待其確認,例如“是這樣嗎?”“您認為對嗎?”,但是不對其錯誤進行評價。c.整理與反饋信息。護理人員觀察并記錄患者表述中的關鍵信息,掌握現(xiàn)階段的情緒狀態(tài),分析誘發(fā)因素,之后將體驗到的感受以行為或語言的方式做出反應,盡可能的滿足患者的內心需求,使其體會到尊重與認可。d.共情體驗。通過啟發(fā)、誘導、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患者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焦慮問題與相關癥狀,加深對于焦慮癥狀的認知與了解,在此基礎上使用共情的語言對患者進行鼓勵,例如:“我相信您”“我理解您”等,并以觸摸肢體與微笑等方式使其產(chǎn)生共情。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每周1次,干預時間為8周。
1.3.2 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使用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生產(chǎn)企業(yè):廣州市潤杰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BBB-1A,粵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1第2260263號]對患者的腦電波予以反饋訓練,參照國際10-20系統(tǒng)電極放置法調整反饋參數(shù)閾值,皮膚電阻<5 K導聯(lián)腦波為0.5~55 Hz,時間常數(shù)0.1 s。θ波訓練(使用視覺反饋)、α波訓練(使用聽覺反饋),30~50 min/次,訓練3次/周,干預時間為8周。
干預前與干預8周時,針對兩組以下指標進行評價。①焦慮情緒: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分[6]進行評估,量表以14分為分界值,最高56分,分值越高說明焦慮情緒越重。②心理彈性:使用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進行評估,量表包括自強、樂觀、堅韌3個方面,最高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心力彈性越強。③自我效能: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Scale,GSES)[7]進行評估,量表共有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為1~4分,最高40分,最低10分,分值越高說明自我效能越強。④生存質量:使用Spitzer生存質量指數(shù)(the Spitzer Quality of Life Index,SQLI)[8]進行評估,量表包括生命觀、健康意識、日?;顒?、家庭與朋友支持等方面,最高10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佳。⑤護理滿意度:采用自擬《焦慮癥患者護理服務評價表》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量表包括人文關懷、服務主動性、護理效果、工作效率4個方面,最高100分,最低0分,其中90分以上為滿意,80~90分為基本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倽M意率=(滿意+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HAMA、CD-RIS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HAMA、CD-RISC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與心理彈性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與心理彈性比較 (,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CD-RISC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研究組4422.75±3.0212.65±2.40*55.65±6.8574.65±5.08*對照組4422.69±2.9817.35±3.02*55.95±5.9865.60±6.05*t 0.094 8.0820.219 7.599 P 0.926<0.0010.827<0.001組別例數(shù)HAMA
干預前,兩組GSES、SQL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GSES、SQLI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與生存質量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與生存質量比較 (,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SQLI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研究組4416.02±2.0330.52±3.00*5.60±1.027.23±0.85*對照組4416.23±2.5426.65±2.85*5.59±0.986.28±0.79*t 0.428 6.2040.047 5.430 P 0.669<0.0010.963<0.001組別例數(shù)GSES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是在共情理論基礎上延伸出的新型護理模式,其將患者的心理問題作為核心,護理人員通過認真傾聽患者的表述,并利用同理心體驗其內心感受,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的思維與情感,之后再以正確的方法對負性事件與問題進行疏導,可以使患者感受到支持與關愛,繼而從情感與心理上得到滿足[9]。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重視焦慮癥患者的內心感知,其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分析患者的經(jīng)歷、情感與人格,可以更為準確地給予其引導與鼓勵,繼而促進焦慮情緒的轉變[10]。
學者Karniya在1962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可以自身調節(jié)α波節(jié)律。之后學者Miller提出的自主神經(jīng)操作條件反射學說為腦電生物反饋療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11]。腦電生物反饋療法通過準確檢測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神經(jīng)肌肉的異常活動,并將此信號反饋給患者,使其對自我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調節(jié),可以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抑制交感神經(jīng),改善神經(jīng)衰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繼而糾正焦慮現(xiàn)象[12]。
心理學認為,焦慮是對威脅情境的條件反應,各類型心理社會因素均可以使患者產(chǎn)生應激反應,并引發(fā)或加重焦慮感受[13]。同時,焦慮癥患者普遍存在對掌控感的執(zhí)念、預設完美主義、過度負責等情緒問題,降低了心理彈性[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8周后,研究組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通過準確、深入、層次化的情感支持,可以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外界的積極反饋,繼而緩解陷于困境中的疏離感與孤獨感,提高安全感;通過腦電生物反饋療法對人腦中存在的腦電節(jié)律進行訓練,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放松身心狀態(tài);兩種模式聯(lián)合應用從心理干預與物理干預雙方面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情緒,增強了其心理彈性,為疾病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于自身實現(xiàn)特定領域目標所具備的信心[15]。有研究發(fā)現(xiàn),焦慮癥患者自我效能感與生存質量偏低,可能與其長時間難以融入正常的社會交往與生活狀態(tài)中有關[1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8周后,研究組GSES、SQLI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能夠給予焦慮癥患者尊重、理解、鼓勵與認同,使其建立起生活的希望,激發(fā)應對疾病的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腦電生物反饋療法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自主調節(jié)能力,緩解不良情緒,控制病情進展,繼而保障整體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的良好溝通方式能夠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加之聯(lián)合腦電生物反饋療法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所以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共情反饋式心理護理聯(lián)合腦電生物反饋療法能夠有效改善焦慮癥患者的焦慮情緒,增強其心理彈性與自我效能感,保障生存質量,且提高了護理滿意度,適于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