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甜 王永恒 李瀾 黃湘俊
粘連性腸梗阻是指腸道因手術后粘連,或由于炎癥、腫瘤等因素導致腹腔內有機物粘連在一起,形成腸道黏連并引起腸管阻塞[1],多發(fā)生于經過腹腔手術的人群,還有一些先天性因素和遺傳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風險[2]。主要臨床表現包括腹部持續(xù)性疼痛、腹部脹氣、嘔吐、便秘等癥狀。同時,病人還可能出現水平位腸鳴音減弱或消失,體溫升高等癥狀[3]。手術是粘連性腸梗阻的最終治療手段,包括剖腹探查、腹腔鏡手術、介入技術等[4]。傳統鼻胃管減壓主要通過鼻腔插入胃腸道的導管,通過導管減壓排出胃腸道內積液和氣體,以達到緩解病人腹脹、嘔吐、腹痛等癥狀的目的,是一種非手術治療方法[5],但其治療效果有限,不能徹底解決疾病根源,而且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引起病人不適或并發(fā)癥,如鼻出血、誤吸等。DSA通過數字化處理和減影技術,對血管系統進行清晰的立體成像和分析,廣泛應用于各種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6]。經側孔快速交換法是一種介入治療技術,主要應用于治療消化道梗阻和膽道梗阻等疾病[7]。本研究對DSA引導下經側孔快速交換法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粘連性腸梗阻病人84例。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與臨床癥狀確診為粘連性腸梗阻;(2)有腹部手術病史;(3)年齡不低于18歲;(4)非腸扭轉、腸套疊、腸道異物堵塞;(5)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2)不耐受研究方法治療;(3)合并消化道惡性腫瘤;(4)認知障礙;(5)妊娠期、哺乳期女性;(6)內分泌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研究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本項研究方案已取得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治療方法:兩組均采取平衡電解質、抗感染、禁食、禁飲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予以傳統鼻胃管減壓治療。研究組采用DSA引導下經側孔快速交換法置管減壓治療,平臥位,全身麻醉,在DSA透視下經下鼻孔將J形導管引入胃腔,注射對比劑,而后轉動DSA球管,通過導絲與導管配合進行十二指腸水平部,越過Treitz韌帶。當導管越過Treitz韌帶后,將0.035英寸的260 cm加硬交換導絲引入,而后對腸梗阻導管進行潤滑,將交換導絲尾端插入腸梗阻導管端孔,經最后一個減壓側孔引出后使用快速交換法,在透視下固定交換導絲,并同時推進腸梗阻導管,推至Treitz韌帶以遠,當腸梗阻導管到達確定位置后使用滅菌純化水充盈前球囊,并將交換導絲退出,置管。手術時間平均約1小時。術后引流并間斷推送腸梗阻導管,囑咐病人口服石蠟油,并每日復查立位X線平片或DSA造影。
2.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腸梗阻治愈,排便與排氣正常,腸道功能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排便排氣顯著改善,腸梗阻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癥狀加劇,需采取手術干預??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之和。(2)恢復指標:包括排氣時間、拔管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腹痛緩解時間、X線氣液平面消失及平均住院時間。(3)VAS評分[8]:于治療前、治療后1天、3天進行評價:0級(0分),無疼痛;1級(1~3分),輕微疼痛,能夠忍受;2級(4~6分),中度疼痛,可忍受范圍;3級(7~10分),強烈疼痛,無法忍受。(4)SF-36評分[9]:于治療前、出院時進行評價,包含軀體、心理功能、物質生活及情感職能四個因子,總分100,分數高的病人生活水平越好。
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兩組療效比較:等級資料秩和檢驗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3.兩組恢復指標比較見表3。結果顯示,研究組排氣時間、拔管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腹痛緩解時間、X線氣液平面消失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恢復指標比較
4.兩組疼痛程度比較: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VAS評分的時點、組間、交互效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1天、治療后3天的V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降低,且治療后3天的VAS評分<治療后1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治療后1天、治療后3天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
5.兩組生活質量(SF-36)得分比較見表5。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SF-36量表各因子(肢體疼痛得分、軀體功能、情緒角色得分、軀體角色得分、活力得分、總體健康狀況得分、社會功能得分、心理衛(wèi)生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出院時SF-36量表各因子得分與治療前比較均升高,且研究組出院時SF-36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生活質量(SF-36)得分比較
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長期梗阻可引起腸管缺血、壞死,并可能導致穿孔、腹膜感染等嚴重后果[10]。對于可能有粘連性腸梗阻的病人,應及時就醫(yī),并接受完整的體格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11]。
黃湘俊等[12]等研究指出,難治性粘連性腸梗阻采取DSA引導下經鼻腸梗阻導管治療,可改善臨床癥狀,促進其腸管生理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顯著較對照組高,這是因為傳統的方法可能無法到達腸系膜縫合處,通過DSA引導下的經側孔快速交換法則可以直接插入到梗阻區(qū)域,快速進行通暢治療。DSA技術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情況和圖像,更清晰地了解梗阻部位及其周圍組織的情況,從而決定最優(yōu)治療方案[13]。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排氣時間、拔管時間、進食及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這是由于DSA技術引導下的經側孔快速交換法能夠精確進入梗阻部位,減少再次粘連的風險,且不需要開放腹腔,降低術后炎癥反應。另外,研究組腹痛緩解、X線氣液平面消失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也較對照組短,這是因為DSA技術引導下的經側孔快速交換法可以直接插入到腸腔內部,通過灌注液體來增加腸腔內的壓力,從而減少腸道的積液和腸腔內的壓力,降低腹痛緩解時間。DSA技術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圖像,明確了解粘連性腸梗阻的位置、程度和范圍,并且能夠精確定位到梗阻部位進行治療[14],消除氣液平面,降低X線氣液平面消失時間。
除此之外,治療后研究組不同時點的VA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表明該組病人的疼痛改善效果更好,與王興強等[15]研究結果相符。DSA技術引導下的經側孔快速交換法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創(chuàng)傷小,病人能夠更快地恢復正常腸道運動和消化功能。
出院時,研究組SF-36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高,提示該組病人的生活質量水平更高。DSA經側孔快速交換法消除腸腔內的積液和腸內梗阻,促進腸道蠕動和恢復消化功能,有助于提高軀體功能、活力和總體健康狀況得分。且該方法對于腸梗阻的治療相對簡單,從而減少了對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病人能夠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減少了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感受,提高了社會功能和心理衛(wèi)生得分。與朱小林等[16]研究結論一致。DSA經側孔快速交換法適用于一部分粘連性腸梗阻病人,但并不適用于所有病人。對于一些嚴重的粘連性腸梗阻病人,可能需要其他更復雜的手術方法來解決問題。在進行DSA引導下經側孔快速交換法時,可能會發(fā)生一些并發(fā)癥,如出血、感染、腸穿孔等。這些并發(fā)癥可能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和治療的風險。
綜上所述,采用DSA引導下經側孔快速交換法置管減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病人疼痛并促進康復,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但本研究未對病人更為長遠的療效水平進行評價,且未納入更多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