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蕓蕓眾生?;ú輼淠窘o了我們“靜”的美感,山河江海給了我們“動”的豪情,而各種各樣狀態(tài)下的昆蟲鳥獸,則讓我們擁有許多有趣的“形容詞”,如“牛飲”“狐疑”“雀躍”“蝸居”等,你知道它們是怎么來的嗎?
“蝸居”一詞古已有之,是指像蝸牛殼一樣窄小的房屋。它到底有多?。科鋵嵐湃艘矝]個準確定義。
魏晉時期最早出現(xiàn)對“蝸居”的形容,是《三國志·魏書·管寧傳》中說:“自作一瓜牛(蝸牛)廬,凈掃其中。營木為床,布草蓐其上?!笔钦f管寧自己建了一個“蝸牛廬”,里面只放了一張床,所以這時的“蝸居”只有一人容身那么大。此后大興的唐詩宋詞里,文人們好用“蝸舍”來自述貧寒,比如白居易的“庭小同蝸舍”,宋人黃庭堅的“孤材小蝸舍”,都把自己說得十分可憐。
明朝的“蝸居”變大了些,《初刻拍案驚奇》中有如此描寫:“窄小蝸居,雖非富貴王侯宅;清閑螺徑,也異尋常百姓家?!贝颂幍摹拔伨印彪m然比不得名門望族的闊庭大院,卻也非尋常百姓家的小門小戶,那時的小門戶最少也有一院二屋,可比今天四五十平方米的公寓大多了。
到了晚清時期,“蝸居”一詞在學者徐時棟的研究下,才算有了比較清晰的概念。經(jīng)過多方溯源,他說:“惟蝸牛,始生時在殼中。及稍長,即脫殼而去,殼不與其身俱長也。以譬人家屋小,不能容多人耳?!贝笠馐钦f,人成年后有了伴侶孩子,便無法再住以前的小房子,形容“蝸居”之小,沒法再多容納一個人。
“不能容多人”,放在今天來理解,可以這么說:鄉(xiāng)下住五六個人的小院,城市里住三個人的小公寓,應該都算“蝸居”。
“蜂擁”和“魚貫”兩個詞,都可以形容人多熱鬧的場面。但它們其實有不小的區(qū)別,從古籍記載中可觀一二。
“蜂擁”始見于《史記·項羽本紀》:“陳涉首難,豪杰蜂起?!币馑际歉髀酚⑿酆澜芤桓C蜂似的一擁而出。為什么像“一窩蜂”?戰(zhàn)亂時期,豪杰們走投無路,見有人為民起義,從四面八方縱馬趕來的樣子,可不就是亂糟糟的“一窩蜂”?
由此可見“蜂擁”的第一個特點是,雖成群結隊,但雜亂無序。
“蜂擁”一般和“而至”“而來”“而上”等表達目的的詞組合為成語。這是為什么?因馬蜂出巢,是帶著“使命必達”的任務的。比如你捅了馬蜂窩,馬蜂就要飛出來蜇你;又比如林則徐《籌辦永昌哨匪起程日期折》中“每聚眾時,用牛角一吹,無不蜂擁而至”,也帶著目的性。
再看“魚貫”,最早記載于《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笔钦f將士們走在懸崖邊的窄道上,像排隊的游魚一樣依次進入。這里表明了“魚貫”與“蜂擁”的區(qū)別:“蜂擁”是一大群聚集,而“魚貫”是前后連接著有序進行。如此看來,“魚貫”一詞可比“蜂擁”講文明、守秩序。
“魚貫”的相關成語也不少,如“魚貫而出”“魚貫而進”“魚貫而行”等,比起“蜂擁而來”多了個“返回”的狀態(tài)。這也很好理解,馬蜂窩頂多西瓜那般大,馬蜂們鬧哄哄地飛出去容易,亂糟糟地飛回來可就難了;而小魚們無論出還是進,都是一條接著一條,所以不會鬧出“能出不能進”的笑話。
“雀躍”和“虎躍”雖都是形容“跳躍”的狀態(tài),意思卻大有不同。
像麻雀不斷跳躍一樣高興,這叫“雀躍”,今天用來形容非常欣喜的樣子,或者十分歡樂的場景。古人是怎么想到如此生動的形容詞的呢?
這要從戰(zhàn)國說起,莊周在《莊子·在宥》中說:“鴻蒙方將拊髀雀躍而游?!痹囅氪司埃阂慌判▲B站在天線桿上,嘰嘰喳喳地蹦跶著,一邊拍腿大笑,一邊嘮嗑取樂,可不是讓人感受到快樂?
古代的“雀躍”還有勇猛的意思,《舊唐書·姚南仲劉迺等傳贊》中“寬夫雀躍,廷老鴻軒”是說寬夫這個人勇于任事。但到了后來,“雀躍”一詞就只有欣喜之極和場景熱鬧兩種意思了,并且衍生出一些成語,如“鳧趨雀躍”出自盧照鄰的《窮魚賦》,是說像野鴨快跑、麻雀跳躍一樣興奮;還有“欣喜雀躍”,出自《水滸傳》第一百○八回,說宋江聽說兄弟的病大好了,心情十分高興。
像老虎一樣跳躍,這可比“麻雀跳躍”有氣勢得多,所以“虎躍”形容威武雄壯的樣子,引申為人得時刻奮起。
在成語中,“虎”常和“龍”組合在一起,天上的霸主和山林的百獸之王碰了頭,這場面令人熱血沸騰?!褒堯v虎躍”見于唐代嚴從的《擬三國名臣贊序》“龍騰虎躍,風流云蒸”,表達奮起行動、有所作為的意思;“虎躍龍驤”出自明朝方孝孺的《尚友五贊·諸葛武侯》“虎躍龍驤,天下震恐”,形容豪氣沖天、雄健強壯的樣子。
無論是“蝸居”“蜂擁”還是“雀躍”,各種動物大展拳腳,展示著自己的特長,用鮮活有味的動物生活,為我們繪就形容多彩的自然世界。
(Ago摘自《團結報》2024年3月16日,邱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