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做了十幾年愛情課題的研究,是一名“網紅”博主。他在社交媒體開設戀愛課程,在B站擁有120多萬粉絲。如何理解當代年輕人在感情中的困惑?他說:“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任務,這代人最主要的任務是先把自己的生活解決好,之后才能解決兩個人的生活。這代人看似更自由,擁有更多選擇,實際上很多選擇都是并列關系,時常會陷入兩難困境,所以當下無論男女,內心深處都有戰(zhàn)場。”
問:您如何看待“戀愛腦”?
梁永安:我一直都蠻欣賞“戀愛腦”的,很多人談戀愛就像交易一樣,我付出多少,你能給我多少,一旦變得計較,感情就都垮了。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可能負你,別人可能負你,但你自己絕對不能辜負自己。談戀愛時,如果腦子里一直盤算如何不吃虧,那談的也是打折的戀愛。
很多東西都不是個體能夠控制的,得失成敗也不是主觀層面能決定的,一個人能決定的只有自己感情的純度。人的生命應該是透徹的、真誠的,愛情存活的土壤離不開這些,而現(xiàn)在很多人口中的愛情,其實都是被愛,并沒有愛的成分。有的人一提起愛,就開始抱怨對方如何如何不好,卻很少反省自己。其實愛情最大的收獲就是我愛過,我感受過,這就足夠了。
問:您曾說“如今每個年輕人內心深處都是一個戰(zhàn)場”,在轉型的時代,他們要如何重拾愛的能力?
梁永安:愛是次一級的事,不是生命的原價值。生命最核心的部分,是你在勞動與創(chuàng)造中尋找自己。有了這種根基,你就知道你要走到什么路上去,要去做什么,會和什么人相遇。這份基礎,是愛情中的“同道性”,需要兩個人相互看見才能實現(xiàn)。
從前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是一元化的,只有一個“羅馬”——收入高、地位高。但現(xiàn)在我們的世界有無限豐富的東西——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甚至還有游牧文明。今天的年輕人一定要有“轉場”的能力,多一些試錯空間,在不同領域里尋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愛的能力就在你尋找到自己的原價值后自然發(fā)生,是不用教的。所以愛情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它需要人充分的現(xiàn)代性——有充分的感受力、理解力,有對世界的熱愛,有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有對對方生命價值的關切,這個時候愛情天然的美就出來了。
問:情侶在一起生活,或許會束手束腳,需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和情緒,并且要讓出一部分個人的空間,您怎么看?
梁永安:在社會關系里,我們有社會距離。比如我們在擠車的時候非常不舒適,因為我們現(xiàn)在社會距離一般來說都要保持在1米,特別親切的朋友可能就是0.5米,情侶關系可能就變成沒距離。我們的差異會在什么地方顯現(xiàn)呢?會在很多生活細節(jié)展開的時候,以往他身上所形成的那些東西就會呈現(xiàn)出來了。這是在男女雙方構造出一個小小的生活共同體的時候,必然會出現(xiàn)的。但是這個差異不是阻力,相反是互相建立真正愛情的基礎,它才會產生出彼此的一種張力、一種新的拓展。對方的差異,是你原來不適應的或者不具備的,也許由此打開之后,你覺得很舒服。
我們以前對愛情本身,可能理解有問題,總覺得兩個人在一條船上順水行舟,特別順暢。實際上,愛情是兩個人有一點兒異質性,也有一點兒同一性,走在一起之后,它是一個新的融合過程。所以我說愛情不是順水行舟,它更大的意義上是爬山。兩個人一起不斷地打開新生活,必然有難度。我們要在差異性、矛盾性里,甚至在沖突里,獲得一種生命的新體會。
問:成年子女如何面對父母的催婚?
梁永安:有時候我覺得中國的家長好像缺乏一種邊界感。其實很多年輕人都有很強的尊嚴感,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過多干涉。但反過來說,父母那代人有著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他們很多人都曾在年輕時付出200%的努力,試圖給后代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因此等子女到了一定年紀,父母又希望按自己對幸福的理解推動子女生活的進程。
我常跟我的學生講,一定要尊重你們的父母,是他們完成了中國工業(yè)化的建設,這代人特別不容易,他們對你的關愛方式里有著時代的烙印,他們就是這么生活過來的,他們的觀念很難被扭轉,因此不要一味地對抗。面對父母的催婚,首先你們要給予溫暖的理解;其次要堅持自己的生活理念,時代真的不同了,父母的很多觀點確實已經不再適應這個時代。
問:當代年輕人也在探索新的親密關系模式,例如“開放式關系”“獨身主義”,您怎么看這兩種選擇?
梁永安:我一直覺得,當下是單身的黃金時代。但這群獨身主義者或單身的人到了四五十歲,可能很多人會走到一起。這個時候他面對世界更從容了,了解了更多,容量更大了,心境更開闊了,可能不再執(zhí)著于單身。
開放式關系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但有兩點需要提醒:一是不要把別人當作自己尋歡作樂的工具,二是避免淪為別人的工具。一切活動都有機會成本,這樣的歡娛里面,你可能喪失了遇見一對一的真誠關系的時機。好的關系就像藤蔓,需要一起向上生長。一旦開枝散葉,就變成了一朵云,沒有力量。
問: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三十而立的觀念根深蒂固,如果到了30歲還沒有一段穩(wěn)定的關系,似乎就有些“失敗”。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梁永安:我一直覺得人有兩種生命,一種是自然生命,另一種是精神生命。從自然生命來看,30歲的確不小了,無論從醫(yī)學還是科學角度來說,都到了生命體成熟的年紀。但從精神生命來看,無論30歲、40歲、50歲,甚至70歲都是一樣的,尤其當下正處于轉型時期,大家都是一種歸零的狀態(tài),都是從零開始的,屬于每個人的精神層面里未知的部分,都遠遠大于已知的部分。
精神年齡是因人而異的,不應以自然年齡來框定。很多人在精神層面可能一輩子都是小孩,對世界一直充滿好奇,即使不進入婚姻,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快樂。我們總說婚姻是成人的事情,兩個人能步入婚姻,一定是精神年齡成熟后,在一起的快樂超過單身的快樂做出的選擇,而不應該被30歲的年齡限制住。
問:現(xiàn)在有的年輕人討厭催婚,但不排斥相親。您如何看待相親這種方式?
梁永安:任何環(huán)境都可能遇見和你特別契合的那個人,但概率都很小。相親首先看到的是這個人的條件——學歷、工作能力、家庭環(huán)境,可能增加你遇見相合的人的幾率。但愛情是由生活構成的,而不是這些生活的條件。很多人追求的不是生活更好,而是生活的條件更好,但“條件”是沒底的事情。
不管是相親還是自由戀愛,你都可以看到這個人的基本氣質、內在情感。一個有生命感、熱愛自然的人,談戀愛時才是豐富的。如果一個人內在的感情沒有被打開,和豐富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就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冷漠,談起戀愛來必然是單薄的。
人可以抱著自由戀愛的心態(tài)去相親,把相親當成社交活動,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但不要抱著相親的目的。一旦抱有目的性,就增加了彼此之間的緊張感。
問:你一直在說“愛”對于當代年輕人非常重要,它是能力,也是勇氣,對年輕人來說,“愛”是否是改變自己,乃至改變周圍、改變世界的一種能力?
梁永安:在整個大變動時代,外在的一切不停變化,人內心深處的不確定感是非常強烈的,所以這時候如果有一份兩個人的深情厚誼,你的生活就獲得了一個特別好的連續(xù)性。
不管外面驚濤駭浪,不管是悲是喜,你知道自己還是有一個非常溫暖的兩人世界或三人世界,這時候你的生命感就溫馨多了。男女之間有這樣的對流性,才能互相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