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五谷隨四時盛衰,價格自然也有高低,所以老百姓總愛在“物以稀為貴”的冬天來臨之前,儲備一些易存放的蔬菜過冬,比如白菜、土豆、大蔥之類。
“冬儲菜”并非近年才盛行,而是古已有之??v使冬儲條件匱乏,古人也有許多妙招應(yīng)對。
首先是“腌、曬、藏”三法。腌菜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xiàn),被稱為“菹”,類似今天的缸腌酸菜和泡菜,尤以韭、菁、茆、葵、芹、菭、筍這7 種蔬菜最受人喜愛。東漢時腌菜技術(shù)有了改進(jìn),人們將整棵菜切碎腌制以增味提鮮,這叫“齏”。曬干菜則不需要高難度技術(shù),“九月藏茈姜、蘘荷,作葵菹、干葵”(《四民月令》),古人常在秋收后曬些愛吃的蔬菜;還有種“霉干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的“再曬再蒸,如此數(shù)次”的做法,其實(shí)就是如今“三蒸三曬梅干菜”的早期實(shí)踐。
至于窖藏,可以算是古人“反季節(jié)蔬菜”的初步構(gòu)想?!洱R民要術(shù)》里介紹了“藏生菜法”:“于墻南日陽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雜菜,種別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許,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經(jīng)冬?!北藭r老百姓靠窖藏吃鮮菜,王室貴族已經(jīng)可以吃上真正的“反季節(jié)蔬菜”了,如“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等記載。但這種溫室種植勞民傷財(cái),遭到很多人反對。直到唐宋時期,人們發(fā)明了利用溫泉栽培蔬菜的技術(shù),才有了“內(nèi)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jìn)瓜”中描述的情景。再往后,元朝的“風(fēng)帳”、明清的“火室”都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創(chuàng)新實(shí)踐,逐漸豐富人們冬季的飲食生活。
其次是各種花樣藏法?!盎也胤ā笔怯脿t灰保存食物原料,《食經(jīng)》里提到的“藏柿”和“藏干栗”都是用這個方法,到第二年春天還不生蟲?!跋灢胤ā笔墙o水果涂蠟以達(dá)到隔絕空氣保鮮的功效?!妒铝謴V記》記載:“葡萄以蠟紙裹,頓罐中,再溶蠟封之,至冬不枯?!彼逦牡垡苍么朔ㄙA藏柑橘,據(jù)說“日久猶鮮”?!爱Y藏法”要結(jié)合“蒸曬法”,先把大蒜、菜根等蒸煮后曬干,再放進(jìn)甕里保存,此法能夠較好地保持蔬菜的韌勁。
說到吃,不能不提“吃貨詩人”蘇東坡。對于“冬儲菜”,他也頗有見解。在《格物粗談》中他介紹了“冬瓜內(nèi)置茄子”“研芥菜子入豆腐”等“混藏法”,其原理就是利用兩種蔬菜食性相合的特質(zhì),來達(dá)到延長保存期的目的。
古人最常見的“冬儲菜”有什么?其實(shí)今天的“老三樣”(蘿卜、土豆、大白菜),也是古人冬天的心頭好。尤其是“百菜之王”大白菜,古人不等到立冬,就開始囤積了?!岸诓耸r”可見于北宋《東京夢華錄》中:“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jìn)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宮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之用。于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卑撞酥锌匆仓谐?,無論燉煮還是炒拌都很可口,蘇東坡說它比羔羊、熊掌還美味,乾隆皇帝(一說道光皇帝)也寫詩夸贊:“采摘逢秋末,充盤本窖藏。根曾潤雨露,葉久任冰霜。舉箸甘盈齒,加餐液潤腸。誰與知此味,清趣愜周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