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會 王敏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幼兒園課程開始與信息技術融合。幼兒園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而幼小銜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階段,科學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使幼兒能順利進入小學,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信息技術在幼兒入學準備中的作用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幼兒的長遠發(fā)展,幼兒園教育也更加注重幼兒學習能力的提升。然而,剛進入小學的幼兒們由于很難適應快節(jié)奏的小學生活,導致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迅速進入角色,融入學習狀態(tài)。因此,幼小銜接課程的開展成了提升幼兒能力、增強幼兒學習主動性的重要途徑。這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資源開展銜接課程,可以使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和趣味,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拓展幼兒的視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還可以記錄活動的全過程,使幼兒入學準備活動生活化、游戲化。此外,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可以與家長建立家園共育的聯(lián)合機制,共同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
信息技術助力幼兒入學準備的方法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助力幼兒的身心準備。首先,收集和小學相關的圖片、視頻供幼兒觀看,幫助幼兒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生活,并通過開展討論活動,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其次,組織和小學連線的直播課堂,讓幼兒直觀地看到小學生的學習場所,聽小學生哥哥姐姐們介紹小學班級,并與小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與小學生的云連線、云交流,激發(fā)了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增進了幼兒對小學基本情況的了解。
再者,設計“我心中的小學”“要上一年級”等主題活動,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音頻、視頻等讓幼兒更直觀地體驗活動氛圍,并利用白板課件的翻板、放大鏡、魔術筆、游戲等功能,實現(xiàn)幼兒與課件的互動,加深幼兒對活動內容的理解,幫助幼兒建立入學期待。
最后,設計教學活動,助力幼兒的身心準備。例如,在“果蔬娃娃發(fā)型秀”美術活動中,教師先從幼兒最熟悉的日常發(fā)型開始,引發(fā)幼兒興趣。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開始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形、聲、音、像相結合的各種各樣的果蔬娃娃,供幼兒欣賞。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使幼兒更加直觀具體地了解了生活中的發(fā)型和果蔬發(fā)型的特點。最后,利用多媒體技術中大屏幕的即投即放功能,讓幼兒們互相欣賞作品,為每個幼兒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活動效果非常好。
又如,大班手工活動“神秘的圖騰柱”中,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先讓幼兒通過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了解非洲文化,在幼兒不斷了解的過程中引出“圖騰柱”,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接著,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圖騰柱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使幼兒可以更直觀地欣賞圖騰柱,感受非洲的圖騰文化。在幼兒欣賞圖騰柱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聚光燈的功能,讓幼兒自己說、自己操作,加深對圖騰柱上夸張變形的人形五官的了解。在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可以讓幼兒與白板互動,進行圖騰五官的創(chuàng)作,這樣可以為幼兒后面的創(chuàng)作做好鋪墊。這次活動的效果也很好。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助力幼兒的生活準備。其一,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給幼兒聽“小鼴鼠,早早睡”的故事,引導幼兒保持規(guī)律作息,堅持早睡早起。其二,信息技術能夠助力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如幼兒園設置入園打卡簽到,引導幼兒準時入園。其三,通過電子白板設計大班畢業(yè)倒計時,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小學生活即將到來。其四,幫助幼兒建立自我保護意識。比如開展教學活動“馬路上的安全”,引導幼兒自覺遵守基本的安全規(guī)則和交通規(guī)則,使其學會保護自己。在此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使幼兒了解到缺乏安全意識的危害,并且更直觀地認識了交通標志,提升了自我保護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助力幼兒的學習準備。教師可以借助有趣的App,助力幼兒發(fā)現(xiàn)、探索。這樣當孩子們遇到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時,只需要對著植物拍照,再打開App掃一掃,就可以認識它了。教師也可以利用互動課件、微游戲等,讓活動更加直觀、形象、有趣、生動,并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操作、在操作中體驗。
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主題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的聲、色、形、動態(tài)等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fā)幼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夠讓幼兒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更樂意主動探索,并且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等。同時,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活動中,可以使幼兒置身于生動的情境,從而牢牢地抓住幼兒的注意力,讓其帶著濃厚的求知欲投入到活動中,啟發(fā)幼兒的奇思妙想,使知識化難為易。
例如,在“愛惜糧食”主題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幼兒體驗農民伯伯勞作的辛苦,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先讓幼兒觀看了生活中常見的米飯,接著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大米的由來,通過課件中音頻、畫面的直觀呈現(xiàn),幼兒很快給出了正確的回答:經過播種、鋤草、施肥、殺蟲、澆灌等勞動過程,水稻逐漸成熟,之后要進行收割、去殼,水稻才會變成大米。此次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只是用語言講述,讓幼兒進行抽象的想象,他們是無法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的。因此,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中的音頻、畫面不僅讓幼兒了解了大米的由來,感受到大米的來之不易,也使幼兒萌發(fā)了愛惜糧食的意識。這就是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所在。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提升幼兒的學習內驅力,并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幫助幼兒們了解更加多姿多彩的小學生活。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幼小銜接的教學成果,教師可將信息技術融入各個學科當中,融入教學活動和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借此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幼兒的想象力,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