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在繪畫構圖形式上積極探索,形成了新的構圖形式感,這種構圖形式感源于對設計中構成因素的應用。從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兩個方面,探討當代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的構成性構圖。
關鍵詞:構成;構圖;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瑤族題材工筆繪畫創(chuàng)作的形式語言研究”(2021KY0688)階段性研究成果。
1949年以來,民族題材的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一直受到畫家們的青睞,這些獨特的民族風情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而涌現了一些優(yōu)秀的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工筆人物畫作品。這些民族題材工筆畫創(chuàng)作真切地反映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歷史文化,充分反映了對少數民族的人文關懷,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已成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西方藝術思潮的涌入對中國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在繼承傳統(tǒng)藝術表現方法外,大膽吸收和借鑒了西方藝術表現手段,在藝術形式上有了新的面貌,表現出新的時代特征。這些發(fā)展和變化也為民族題材的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
構圖是影響畫面視覺效果的直接因素,也是影響作品成敗的重要因素。在繪畫中,構圖是指在一定的二維平面范圍內根據畫家的意圖和思想情感,將各種形態(tài)、色彩、線條、體積、比例等形式語言進行合理的、有秩序的布局和安排,使得畫面符合人的視覺審美需求,從而產生形式美感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中國畫構圖講究立意定景,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開合、賓主、呼應、藏露、繁簡、疏密、虛實等對立統(tǒng)一法則來構圖取景,并巧妙地運用畫面留白的手法,使中國畫形成了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美感。工筆畫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積淀了鮮明、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民族藝術程式,在畫面的構圖形式上強調平面的裝飾性,且利用散點透視突破時空局限,創(chuàng)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構圖形式。
近年來,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也在畫面構圖形式上積極探索,形成了新的構圖形式感。這種構圖形式感源于對設計中構成因素的應用?!皹嫵伞边@一概念起源于20世紀初俄國的構成主義運動,1919年包豪斯設計學院對構成主義進行了發(fā)展與傳播,這廣泛影響了當時歐美各個國家的美術界和設計界。從根本上說,構成是指將點、線、面、形、色、質等各種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審美規(guī)律和形式法則分解并重新進行有機組合,使之具有美的視覺效果的新形象。構成更強調的是各造型要素所具有的獨立審美價值,并能運用科學的方法將其分解和重新組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符合審美規(guī)律的視覺藝術,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它能培養(yǎng)人的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人的直覺的判斷力和思維的想象力。
構成與構圖具有一定的共性,它們都是在二維平面范圍內按照一定的審美規(guī)律、形式美法則將所要表達的形象有秩序、有規(guī)律地組織和安排在畫面中,從而表達畫家創(chuàng)作意圖和思想情感。構成與構圖又是有所區(qū)別的,構成中強調的視覺元素一般是指從自然形態(tài)中提取和概括出來的點、線、面、色彩以及幾何形態(tài)。這些視覺元素在畫面中經過分解之后重新建構新的畫面形式。因此,“構成是解決形態(tài)的組織、形態(tài)搭配、形態(tài)與空間的結合,以及結合的法則、規(guī)律、方式的問題,使得物與物之間、形式與形式之間、材料與材料之間、空間與空間之間有機聯系和統(tǒng)一,使單一的形態(tài)構成豐富,使凌亂的形態(tài)構成秩序,使其有活力”。
結合構圖和構成的含義,本文所討論的構成性構圖是指具有構成意識的構圖。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構圖中一般應用了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所以本文將從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兩個方面探討。
一、平面構成在構圖中的應用
隨著當代視覺理論與視知覺原理研究的興起,畫家們開始探索平面構成在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的視覺形式美。平面構成是指在二維的平面范圍內,將點、線、面、形等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guī)律進行分解并重新組合,從而構成新形態(tài)的組合形式,形成理想的平面視覺效果。由于傳統(tǒng)工筆畫本身具有平面裝飾性特點,因此在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構圖中引入平面構成也十分順理成章。平面構成的引入也對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畫面呈現了新的視覺效果,大大拓展了表現空間。
(一)分割與組合
在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中引入分割形式,是當代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最明顯的形式表現。分割構成是平面構成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畫家將造型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秩序對繪畫空間進行分割、組合,或是將整體切割成部分構成形式的視覺創(chuàng)造活動。分割構成可分為有形分割和無形分割。有形分割在畫面中能看到明顯的或直或曲的分割線,需要按照一定的審美規(guī)律在面積、位置、方向、疏密上有條理、有秩序地進行分割。如劉泉義的《小青》和《紅線》,畫面背景運用了有形的分割,這種分割形式構成感明顯,具有一定的設計感。另一種分割是“無形”的分割——自然分割,也就是看不到明顯分割線,分割線隱含在形象中,或由形象的組織排列形成塊面,或由不同的色彩關系組成色塊面積。如劉泉義的《聞香》,畫面背景的油菜花自然形成了一個長方形塊面,和前景的人物形象形成的縱向的長方形形成對比。無論是有形分割還是無形分割,都可以運用比例分割、等形分割以及自由分割等分割方法進行分割。這些分割形式具有自由、豐富的變化,能產生獨特和新穎的畫面效果。
在這些分割形式中,黃金比例分割是最常見的一種表現方法。黃金比分割是指按照事物各部分間的數學比例關系將整體一分為二的分割方法,被公認為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分割。許多繪畫分割法中都運用了黃金比分割,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也不例外。如孫震生的《大美西藏——遲歸》,利用墻作為分割線將畫面一分為二,墻的分割線正好處在黃金分割線上,左邊較小的部分表現人物,右邊為大面積墻面的肌理,使得左右兩邊形成強烈對比,也能引導觀者產生聯想。
(二)重復與韻律
重復性構成在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構圖中的應用也較為普遍。重復性構成是指同一事物的形態(tài)在畫面中有規(guī)律并連續(xù)地出現,而相同形的不斷重復能產生靜態(tài)的韻律美感,相似形的重復或漸變能產生動態(tài)的韻律美感,使畫面呈現出一種有秩序感的視覺效果。重復性構成是一種來源于生活中重復現象的形式,許多民族服飾中的圖案本身就存在著大量的重復性構成,這也為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許多視覺要素,也是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構成性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
重復性構成包括重復基本形和重復骨格形兩種形式。重復基本形是指同一基本形在畫面中不斷地重復出現。重復基本形可以是點、線、面,也可以是同一基本形的形態(tài)、色彩、肌理等形式。運用重復基本形可以使畫面產生一種韻律感,也可以加深觀者對這一事物形象的記憶。在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常常采用相對重復的形式進行構圖布局,即改變基本形的方向、位置,或是利用基本形的虛實變化和大小變化進行組織和排列。如王水清的《三月三》,苗族男子吹蘆笙的形態(tài)被重復安排在畫面中,高低錯落的蘆笙形成了一種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重復骨格形主要采用骨格線對視覺空間進行重復的分割,不僅能使畫面產生一種沖擊力,增加畫面的張力,也能形成和諧并富于節(jié)奏感的視覺效果。在最近幾年的許多畫展中,較常見的是方格骨格形式的運用。這種構成形式最早見于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它由等距離的垂直線和水平線縱橫交叉而構成,形成一種骨格框架結構,再將基本形排列在方格之中,形成一種有規(guī)律的秩序美感。如十三屆全國美展中趙東的《塔吉克情》、何香凝的《凈土》,都是采用了方格的骨格形式分割視覺空間,采用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頭像作為基本形排列在方格之中,用構成的形式表現少數民族的人物群像,改變了以往集體照式的人物群像畫法,既有一種秩序美感,也突出了不同性別、年齡人物的精神面貌,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
對稱也是一種特殊的重復現象,是指同一形態(tài)在某種變換條件下有規(guī)律重復的現象,例如繞直線的旋轉對稱、鏡面對稱等等。對稱式構圖一般會給人以莊重、均衡、穩(wěn)定的美感。如王水清的《苗紅之戀》,畫中上方的兩枚印章隱含的垂直線將畫面一分為二,左右兩邊各有一苗女手拿紅線,形成鏡像對稱形式。雖然兩個人物的形象和著裝基本一致,但是姿態(tài)和高低略有不同,這使得對稱中既有均衡也有變化,增加了畫面的趣味性和時代感。自然界中有許多的對稱生長結構,例如人本身就是一個對稱生長的結構,所以人類很早就有了對稱審美的習慣。在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許多作品都巧妙利用了人物形象的對稱生長結構構成一種對稱式構圖,如張國圣的《吉祥蒙古》采用豎構圖的形式,描繪了一位身著蒙古盛裝的少女,人物服飾上的裝飾圖案也形成了左右對稱的結構,豎長的人物形象加上華麗的裝飾圖案,在對稱式構圖的布局之下讓畫面產生了一種高大、莊嚴、神圣的美感,令人為之驚嘆。
二、色彩構成在構圖中的應用
人對色彩的感覺是主觀生理基礎決定的,色彩是視網膜受不同波長光線刺激后產生的一種感覺。另外,由于地區(qū)、民族、文化背景、成長經歷等不同,人對色彩的感受具有差異性。色彩構成是從人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果出發(fā),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把復雜的色彩現象還原為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去組合各色彩之間的相互關系,再創(chuàng)造出新的色彩效果,因此,色彩構成是色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工筆畫較之于寫意畫,更注重色彩的表達,往往在色彩方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工筆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完整的體系以及表現方法,在色彩的表現上強調事物的固有色以及事物色彩類型化配置。少數民族服飾色彩絢麗,圖案豐富,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引入色彩構成的表現方法,大大提高了色彩的表現力,既有重彩也有淡彩,作品色彩或絢麗,或清淡,或古樸,或雅致。
(一)協(xié)調色構成
協(xié)調色構成是指所使用的顏色在內容、形式、表現手段上,都能互相彌補、互相協(xié)調的搭配關系,在色相環(huán)上是指60度以內的色彩搭配。協(xié)調色一般包括同類色構成和鄰近色構成。同類色是指同一類型的、相同色相的色彩。在中國畫顏料里,如曙紅、胭脂、朱砂、朱磦等屬于同類色顏料。同類色構成也就是同類系列色彩的組合和配置。同類色搭配出來的效果給人以協(xié)調、柔和的美感。在同類色構成中,為了使色彩有豐富的變化,通常運用同類色的明度、純度的強弱變化來表現的色彩的層次感和節(jié)奏感。如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王海濱的《塔吉克祝?!氛w采用了紅色的同類色構成,營造出了吉祥、喜慶、歡樂的氣氛。鄰近色在色相環(huán)中是指相距60度的兩色。由于臨近兩色的色彩之間包含著同一色相的因素,所以鄰近色的色相較相似,冷暖性質和感情特性較一致,色彩統(tǒng)一和諧,而色彩之間的差異性又使得畫面有豐富的變化。如中國畫顏料中的藤黃與朱磦、石青與石綠等,都是鄰近色組合。鄰近色的色彩構成是繪畫色彩中較理想的色彩配置,色彩和諧統(tǒng)一又富有變化,給人以和諧雅致的視覺效果。
在協(xié)調色構成中,除了同類色和鄰近色的應用,色彩明度和純度的改變也會使得兩色關系變得較為和諧。通過加入水、白色或墨色,可以提高或減弱兩色的明度,也會降低它們的純度,但是兩色之間的關系更協(xié)調統(tǒng)一了,因為這兩色之間有了共同的色彩因素。尤其是在淡彩作品中,這種方法應用較多,色彩清淡,色彩純度較低,色調較容易協(xié)調統(tǒng)一。
(二)對比色構成
對比色是指色相環(huán)上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間的兩種顏色,對比色構成一般包括補色對比構成和冷暖色對比構成。由于對比色缺少或沒有同一要素,所以色彩對比強烈,給人以鮮明、刺激、興奮的畫面效果。如補色對比構成,一般需要加入其他的調和色來調和二者之間的對比關系,還可以改變色彩的明度和純度來協(xié)調補色的不和諧感。王海濱的《塔吉克祝?!冯m然整體采用了紅色的同類色構成,但是大面積的紅色會讓人產生視覺疲勞,所以畫家在服裝上用了兩小塊綠色來和紅色互補,又利用皮膚的白色調和了紅色和綠色的補色關系。
由于色彩不能脫離面積、位置、形狀等而獨立存在,因而色彩的面積、位置、形狀可引起不同的視覺感受,從而產生對比關系。色彩面積的大小決定了畫面的色調傾向,而不同大小面積的色彩在畫面中位置的安排和組織也能使畫面產生節(jié)奏感。一般來說,視覺的焦點總是停留在孤立且適中的面積上,相對較難停留在很小或很大的面積上,王海濱的《塔吉克祝?!酚捎谡嫴捎昧思t色調,所以在畫中偏右一點點的小姑娘的裙子上用了一塊適中的綠色,既能與紅色互補,也能吸引觀者的視線,成為畫中的畫眼。
構成形構圖的運用使得當代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更加具有藝術感染力和時代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工筆人物畫的發(fā)展。同時,構成性構圖的引入突破了原有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給了當代畫家更多的思考空間。他們有意識地變換角度,思考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的表達問題,為我們建立起新的觀看方式。
參考文獻:
[1]蔣躍.繪畫構圖與形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2]陳川.工筆新經典:多彩邊地:少數民族創(chuàng)作技法[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郭愉勤,賀州學院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