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我國隨遷老人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現(xiàn)有研究對城中村的隨遷老人關注不夠,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對該類群體的社會融入影響機制亦亟待探究?;趶V州市城中村實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結合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構建隨遷老人生理、文化、行為和心理4個維度的社會融入因子,應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考察社會人口學特征、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與社會政策支持3個方面對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影響。結果表明,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程度總體水平不高,且按融入程度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生理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行為融入。其中,社會人口學因素對生理融入和文化融入因子的影響較大,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因素對生理融入和行為融入因子影響較大,社會政策支持因素對心理融入因子影響較大。最后從社會人口學、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以及政策支持3個方面提出促進城中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the migrant elderly in China has been expanding. However," existing studies have largely overlooked those living in urban villages,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ir spatial environment o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is group needs to be explored.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data of urban villages in Guangzhou and guided by Maslow' s hierarchy of psychological needs, this study constructs four dimensions of social integration for elderly migrants, and applie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 integration, including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of urban villages, and social policy supp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migrant elderly is relatively low and decreases in the order of physical,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gration. Specifically,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factors, urban village spatial environment factors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and behavioral integration factors, and social policy support factors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factor. Finally,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social inclusion of elderly migrants in urban villages are suggested based on socio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of urban villages, and the support of social policies.
文章亮點
1)探究廣州市城中村中的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程度;2)具體論述了空間環(huán)境因素對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的影響機制。
關鍵詞
隨遷老人;城中村;社會融入;空間環(huán)境;多元線性回歸;適老化
Keywords
Migrant elderly; Urban villages; Social integrat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ging-friendly daptation
改革開放以來,顯著的經(jīng)濟增長推動了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大規(guī)模勞動力遷移[1],加之社會老齡化加劇、家庭規(guī)模不斷縮小以及生育率下降的共同作用,中國進入了少子老齡化的階段[2]。因此,為了支持子女事業(yè)、照顧孫輩或滿足護理需求[3~5],隨子女遷居大城市的老年群體規(guī)模不斷擴大。這類老人被稱為隨遷老人、老漂族、流動老人或移居老人[6],是在濃厚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等多種歷史因素和現(xiàn)實人口流動因素共同作用下產(chǎn)生的頗具中國特色的群體。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涉及遷移老年人的動機、決策過程和行為特征,并以生命周期理論、地方認同理論、推拉理論等[6~8]構成解釋老人遷移的主要理論框架。當前學術界對隨遷老人的研究從關注其遷移模式、遷移動因[9]以及遷移效應[10]等方面,逐漸轉(zhuǎn)向關注老人遷移后的幸福感[11]、生活質(zhì)量[12~13]和融入情況[14~15]等,主要集中在社會學、統(tǒng)計學及心理學領域。
由于養(yǎng)老地點和社會保障環(huán)境的變化,隨遷老人缺乏歸屬感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社會融入的問題。身份和來源區(qū)域的不同使隨遷老人獲取的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存在差異[16];在社會交往方面,隨遷老人被認為是外部空間的闖入者,地域差異沖突中的他鄉(xiāng)陌生人,很難融入當?shù)厣鐣17~18]。已有研究表明,影響該群體融入的因素不僅包括語言交流障礙、互動積極性低、學習能力不足等微觀因素[19],還包括制度障礙、社會排斥等宏觀因素[20]。但以往研究對象大多集中于城市社區(qū)等,對于城市邊緣地帶如城中村中該群體的社會融入研究較少。城中村隨遷老人的融入特征及影響機制亟待挖掘。
城中村是我國快速城鎮(zhèn)化過程中涌現(xiàn)的特殊聚居形態(tài),其產(chǎn)生與城市迅速擴張、土地政策和財政限制密切相關[21]。與國外研究的移民居住的貧民窟相似,城中村作為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城市空間形態(tài),是社會經(jīng)濟要素急劇變遷與包容性治理體系未能有效耦合所衍生的制度性產(chǎn)物[22]。居住于此的流動人群通常被排斥在經(jīng)濟、社會、政治和文化體系之外,難以融入城市[23]。此外,城中村的建成環(huán)境普遍呈現(xiàn)出建筑密度高、日照通風條件差、綠化率低、公共空間開敞度低、人居環(huán)境品質(zhì)低、空間無序程度高等特征[24]會不可避免地對居民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顯著影響[25]。但與此同時,相較于一般社區(qū),城中村以便捷交通、廉價房租以及低生活成本等優(yōu)勢吸引了大量隨遷老人聚居[26]。故探索城中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影響機制,明晰提升該群體社會融入程度的有效途徑至關重要。
本文在構建隨遷老人的研究框架時引入了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理論,包含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5個層次。其中前3層屬于基本需求,后2層屬于高級需求。該理論有助于研究在流入地中處于弱勢地位、許多需求得不到保障的隨遷老人群體的心理需求,豐富其社會融入研究的理論框架,并進一步探討隨遷老人在不同需求層次下對應的不同維度的社會融入水平。
本文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通過問卷調(diào)查及半結構式訪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合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理論,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以城市化微觀行為主體和宏觀實施主體的視角,考察廣州市城中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現(xiàn)狀特征;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從社會人口學特征、空間環(huán)境特征和社會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社會融入的作用機制;最后結合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需求提出針對性的提升策略和多層次的建議,以期為城市研究和老年學的交叉研究領域提供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和實證基礎,從而增進隨遷老人的社會福祉。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1.1 數(shù)據(jù)收集
本研究采取了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參與者,考慮每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地理位置,先在廣州市11個區(qū)內(nèi)抽取5個區(qū)作為初級抽樣單元(PSU),隨后從每個PSU中選擇子區(qū)作為次級抽樣單元(SSU)。最終選取的典型代表城中村為天河區(qū)的石牌村、長湴村、車陂村、元崗村;白云區(qū)的三元里、潭村;黃埔區(qū)的蘿崗村、下沙村;越秀區(qū)的瑤臺村;番禺區(qū)的鐘村、員崗村等。研究于2023年4月至2024年11月向900名在流入地居住1個月及以上、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隨遷老人開展問卷調(diào)查,問卷涵蓋個人信息、住房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周邊環(huán)境、生理健康和身體功能狀態(tài)、心理健康、社會網(wǎng)絡與生活方式8個板塊。排除無效問卷,共有718份問卷數(shù)據(jù)被納入數(shù)據(jù)庫中,問卷回收率為79.8%。
1.2 社會人口學信息
據(jù)調(diào)查,在納入研究的718名隨遷老人中,男性344人,女性374人;年齡為60~64歲的調(diào)查者占48.0%;文化程度為小學或未受過正式教育的有394人;戶口性質(zhì)為外地級市農(nóng)村戶口442人;無醫(yī)療保險516人,占71.9%,無養(yǎng)老保險403人,占56.2%;月支配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378人,占52.7%;流動范圍為跨省流動399人,省內(nèi)流動319人;流動時間為2~5年的有277人(表1)。
1.3 社會融入情況測量方法
在參考國內(nèi)外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測量指標體系的基礎上[19, 27~30],咨詢專家并考慮數(shù)據(jù)的可獲得性和指標效度,結合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研究從生理適應、保險政策、風俗習慣、社會交往、身份認同、自我價值6個因子維度選取17項具體指標,綜合評價隨遷老人社會融入情況(表2)。
將問卷中篩選的17項子指標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結果顯示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MO=0.847,Bartlett球形檢驗χ2=1 151.499,P<0.001);進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出4個公因子,并將其分別命名為“生理融入”(F1)、“文化融入”(F2)、“行為融入”(F3)和“心理融入”(F4)(表2),且基于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理論建構了5個需求層次與4個社會融入因子之間的鏈接關系(圖1)。從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理論視角看,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涵蓋從基礎生理需求到高級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逐步滿足。生理融入滿足基本生理與安全需求,是融入起點;文化與行為融入對應社交需求,助力拓展社交網(wǎng)絡;心理融入契合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需求,是融入的高級階段。這四者緊密關聯(lián)、相輔相成,共同推動隨遷老人全方位融入城市生活,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與幸福感。
1.4 社會融入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
借鑒以往學者探討的問卷變量設置與有關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31~35],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從社會人口學特征、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和社會政策支持3個方面探討影響廣州市城中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主要因素。其中,社會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9個變量;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方面基于問卷中對環(huán)境的滿意度評價,包含住房環(huán)境、樓棟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周邊環(huán)境等多個變量;社會政策支持方面包括醫(yī)療保險參保情況、養(yǎng)老保險參保情況、社區(qū)服務滿意度、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滿意度4個變量。在進行多元回歸前,先通過極差標準化對原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以消除數(shù)量級不同帶來的影響。篩選得到25個變量,并將其全部納入回歸模型,采用逐步回歸的方式來避免共線性問題,最終得到22個回歸模型。
2 研究結果
2.1 城中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現(xiàn)狀
研究基于問卷中不同融入因子的因子指標(表2),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將滿意程度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非常滿意,分別賦值為1~5分,并通過SPSS處理數(shù)據(jù),計算出各個融入因子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與標準差,再得出該群體的社會融入綜合水平量化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廣州市城中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綜合水平不高,按融入水平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生理融入、文化融入、行為融入、心理融入(表3)。不同個體特征的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廣州市城中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影響因素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人口學特征中的6個因素、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中的12個因素以及社會政策支持中的4個因素對城中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具有顯著影響,且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因素對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影響最大,其次為社會人口學因素(表4)。
在社會人口學特征因素中,年齡對城中村隨遷老人的總體社會融入影響最大(P<0.001),與生理融入、文化融入與社會融入綜合水平呈負相關;相較于女性,男性隨遷老人的生理融入程度更低;未受過教育的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綜合水平明顯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的群體(P<0.05)。外地農(nóng)村戶口的隨遷老人的行為融入與社會融入綜合水平明顯低于其他戶籍狀態(tài)的群體,受訪者109提到“總有本地居民會用帶有一種歧視的眼光看我們,他們說話我也聽不懂,我也不屬于這里,到時候還是想回老家去”;而外地城鎮(zhèn)戶口的隨遷老人對城中村的認同度往往較低,受訪者71提到“城中村的居住環(huán)境還沒有我老家的好”。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群體的社會融入綜合水平、行為融入與心理融入水平都顯著高于其他支配收入?yún)^(qū)間群體;流動時間越長的隨遷老人對城中村文化的接納程度越高。
就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因素而言,建筑外立面美觀性與無障礙設計對隨遷老人的總體社會融入影響最大,其對隨遷老人的生理融入、行為融入與心理融入的影響都較為顯著(P<0.05)??臻g開闊度與聲環(huán)境質(zhì)量對隨遷老人的生理融入、行為融入與心理融入都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受訪者45提到“城中村里面的樓與樓之間間距太小了,平時家里也曬不到太陽,還沒有老家空間開闊”;受訪者52提到“城中村在臨街的地方,晚上睡覺的時候外面總是很吵,隔音效果也不好”。步行友好性、道路通達性、健身娛樂設施與基礎配套設施顯著影響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主觀能動性,這與受訪者68的訪談結果相契合,其表示“城中村的環(huán)境太擁擠了,沒有可以活動的空間,晚上走巷子非常不方便”。良好的排水設計、植物綠化設計、地形設計以及步行環(huán)境友好有助于城中村隨遷老人進行社會網(wǎng)絡的重建,從而促進該群體的行為融入。
社會政策制度因素中,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醫(yī)療保險與養(yǎng)老保險主要與隨遷老人的心理融入正相關,而社區(qū)服務主要對隨遷老人行為融入產(chǎn)生正面影響。據(jù)調(diào)查,該群體的社區(qū)服務活動參與度普遍不高,受訪者128表示“我都不屬于這里的人,想?yún)⒓右矝]資格啊。”因此,政府應當加強相關政策支持,從而提高該群體對居住地的認同度。
3 促進城中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策略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diào)研數(shù)據(jù)分析和半結構式訪談,探究了城中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特征,以及不同層面的因子的作用機制。基于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可從社會人口學、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以及政策支持3個方面提升該群體的社會融入水平。
在社會人口學層面,社區(qū)應組織建立城中村隨遷老人個人檔案,通過信息技術和上門登記核查的方式,準確掌握屬地的隨遷老人數(shù)量和特征,并按其教育水平、收入、婚姻狀況、流動原因、類型、隨遷時長等進行分類,存入動態(tài)信息系統(tǒng),以便社區(qū)精準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和個性化社會支持。
在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層面,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提升:1)交通空間上,根據(jù)本次調(diào)研情況,城中村道路的材質(zhì)選擇、路面平整度和防滑度以及道路養(yǎng)護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步行道路應保持路面平整,并結合相應維護措施,確保路面沒有青苔和異常凹凸等影響隨遷老人正常行走的不利因素。道路材質(zhì)盡可能選擇透水鋪裝,減少積水引起的滑倒風險。步行道路的規(guī)劃應結合人流密集節(jié)點、景觀節(jié)點的位置,串聯(lián)形成獨立的步行系統(tǒng)。步行道路的邊界處理可以利用喬木、灌木組成的植物群落來營造軟屏障,強調(diào)間隔作用,減少不必要的車輛進入。2)健身活動空間上,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和實地觀察,隨遷老人的健身活動主要為散步與器材健身等。健身活動空間的選址應優(yōu)先考慮隨遷老人日常必經(jīng)之處,如人流量大的道路旁、中心廣場周邊,且應選擇容易到達的位置,避免需要長時間步行和臺階等,保證通向活動空間的道路無障礙。另外,還需保證空間的開敞度,為隨遷老人的交往交流提供適宜的空間場地。
3)休閑觀賞空間上,設置此類場地時可以考慮高效利用宅間綠地和激活消極空間。鑒于樓棟旁宅間綠地的方便可達性,將場地延伸打造成小型休息空間,豐富植物配置,以此提高隨遷老人的生活質(zhì)量與生活滿意度。此外,改造城中村內(nèi)使用頻率低的休息空地,打造成園圃種植交流空間,在提升隨遷老人身心健康的同時能夠促進該群體與本地老人的交流,提高其歸屬感與融入度。
在政策支持層面,政府應加強全國社保、醫(yī)保統(tǒng)籌管理,確保隨遷老人在異地能夠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為經(jīng)濟困難的隨遷老人提供生活補貼和專項救助,加強城中村的醫(yī)療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城中村組織建立養(yǎng)老互助志愿小組,如推行“時間銀行”互助養(yǎng)老新模式[36],促進隨遷老人融入主流文化生活。
4 討論
本文結論與相關研究[2,31~34]的觀點一致,且進一步探究了居住空間環(huán)境對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城中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程度總體水平并不高,按融入水平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生理融入、文化融入、行為融入、心理融入。隨遷老人在流入地往往享有更便利的生活服務與更便捷的交通方式,其在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能夠得到較好滿足,因此該類群體的生理融入程度較高。此外,發(fā)達地區(qū)因為大量流動人口流入而成為不同地域文化的交匯點,從而加強了文化的同質(zhì)性,隨遷老人便更易融入當?shù)氐奈幕晳T。但由于脫離了原有的生活領域與既定的社會關系,加之當?shù)鼐用窨赡艽嬖诘钠缫曅睦砼c不完善的政策制度,隨遷老人難以在行為與心理上融入當?shù)亍?/p>
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戶口為外地級市農(nóng)村、月支配收入低與流動時間較短的隨遷老人的心理需求均未得到充分滿足。這部分隨遷老人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較弱,且思維方式、文化習慣與價值觀都與城市老人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其社會融入水平低。這與以往學者探討結果類似[31~33],即個體因素對社會融入程度亦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城中村普遍存在的“邊緣化”的低質(zhì)量居住環(huán)境可能使得隨遷老人感受不到城市生活中應有的舒適,從而造成自身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的缺失,這與在武漢開展的一項研究[37]相一致,即居住環(huán)境會對社會融入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開敞度低的公共空間難以提供社會交往的場所,隨遷老人新的人際關系網(wǎng)難以重建。同時,社交、尊重與愛的需求的缺失也使隨遷老人難以產(chǎn)生情感認同。
社會政策支持也會影響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水平,這與以往研究相似[32, 38]。受我國長期以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戶籍制度的限制,缺乏政策保障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隨遷老人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其“邊緣化”情緒加重,不利于該群體的社會融入。
5 結論
本文以廣州市城中村為研究對象,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構建了“生理-文化-行為-心理”社會融入路徑,探討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特征,并從社會人口學特征、空間環(huán)境特征和社會政策支持3個層面深度剖析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1)城中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程度總體水平并不高,按融入水平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生理融入、文化融入、行為融入、心理融入。2)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水平存在個體差異,且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與社會政策支持對該群體的社會融入水平具有顯著影響。最后從風景園林視角探索促進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途徑:一是提升城中村空間環(huán)境中的交通空間、健身活動空間與休閑觀賞空間的質(zhì)量,在保證步行友好性的同時為該群體的交流交往提供適宜環(huán)境,增強其歸屬感,提高其融入度;二是應加強社保、醫(yī)保統(tǒng)籌管理,推動醫(y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該群體的心理認同感。
本研究基于隨遷老人社會融入不同維度的需求,通過對廣州市城中村隨遷老人的全面調(diào)研,探究了其融入特征及不同維度之間的差異;從不同層次深入探討了該群體社會融入的影響機制,補充完善了已有研究;并在現(xiàn)有理論基礎上完善城中村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理論框架,豐富了理論依據(jù);還針對性地提出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干預策略,以期幫助隨遷老人逐步實現(xiàn)社會融入,為提升隨遷老人福祉的政策制定和項目實踐提供參考。
但由于研究領域和研究時長的限制,本研究問卷收集與實地調(diào)研的數(shù)據(jù)無法均等地從所有案例點中獲得,研究結論并不能完全反映廣州市城中村的情況,故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未來研究可關注隨遷老人在多樣化社區(qū)以及各地的城中村的社會融入水平,同時從風景園林的視角切入探討如何通過空間改造設計提升該群體的社會融入水平,為增進隨遷老人的社會福祉作出貢獻。
注:圖片均由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王建平,葉錦濤. 大都市老漂族生存和社會適應現(xiàn)狀初探——一項來自上海的實證研究[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2):8-15.
[2]楊菊華. 從隔離、選擇融入到融合: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的理論思考[J]. 人口研究,2009,33(1):17-29.
[3]張紅陽,趙煌. 農(nóng)村隨遷老人家庭再嵌入的動力與張力[J].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3):105-111.
[4]趙昕東,王燁. 隔代照料對勞動供給的影響研究[J]. 經(jīng)濟評論,2021(1):127-145.
[5]趙洋,孔凡磊,李士雪. 同住子女性別對濟南市656例隨遷老人幸福感的影響[J]. 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2,60(6):122-129.
[6]BAO Y,TAO J,LIU Q. 'Embedding' and 'pulling back':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and urban assimilation of migrant elderlies following their children[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2:10.
[7]JIA Q,LI S,KONG F.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Migrant Elderly Following Children in Jinan, China[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2:10.
[8]MOOGOOR A,MO?NIK ?,YUEN B.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older adults'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Singapore: A photovoice study[J].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2022:310.
[9]LITWAK E,LONGINO C F J. 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The Gerontologist,1987,27(3):266-272.
[10]WISEMAN R F A M. Spati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Intraurban Elderly Migr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1977,53(1):1-13.
[11]李芳燕. 隨遷老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12]張棟,徐紫涵. 隨遷生活感知、城市社會適應與隨遷老人心理健康[J]. 城市問題,2023(12):90-99.
[13]麥爾哈巴·吐爾干江,王潔茹,孔凡磊. 隨遷老人社會融合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孤獨感的中介效應[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23,50(7):1251-1255.
[14]張岳然,張文武,李如如. 代際扶持、遷移跨度與中國隨遷父母的城市融入——基于CGSS2015數(shù)據(jù)的分析[J]. 江海學刊,2021(2):137-143.
[15]靳小怡,劉妍珺. 農(nóng)村隨遷老人的社會融入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2):90-100.
[16]侯慧麗,李春華. 身份、地區(qū)和城市——老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健康服務的不平等[J]. 人口與發(fā)展,2019,25(2):31-38.
[17]黃麗芬. 進城還是返鄉(xiāng)?——社會空間與“老漂族”的自我實現(xiàn)[J]. 北京社會科學,2019(11):4-14.
[18]悅中山,李衛(wèi)東,李艷. 農(nóng)民工的社會融合與社會管理——政府、市場和社會三部門視角下的研究[J]. 公共管理學報,2012,9(4):111-121.
[19]李芳,李志宏. 流動老人社會融合的概念和指標體系研究[J]. 南方人口,2016,31(6):11-19.
[20]劉慶. “老漂族”的城市社會適應問題研究——社會工作介入的策略[J]. 西北人口,2012,33(4):23-26.
[21]CHEN W,YE C,LIU Y. From the arrival cities to affordable cities in China: Seeing through the practices of rural migrants' participation in Guangzhou's urban village regeneration[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23:138.
[22]WU Y,SUN X,SUN L,et al. Optimizing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urban villages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inclusiveness and urban service boundary (USB): A Chinese case study[J]. CITIES,2020:96.
[23]CONWAY K S,HOUTENVILLE A J.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Old: A Closer Look at Younger Versus Older Elderly Migrationn[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3,2(84):309-328.
[24]張豪,唐金潼,馮健. 城中村老年人交往行為與交往空間互動[J]. 城市發(fā)展研究,2020,27(12):132-140.
[25]HAO P,GEERTMAN S,HOOIMEIJER P,et al. The Land-Use Diversity in Urban Villages in Shenzhe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2012,44(11):2742-2764.
[26]秦綠葉. 廣州市城中村新移民語言調(diào)查及分析[J].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1,42(4):74-81.
[27]JUNGER-TAS J. Ethnic Minoritie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rime[J]. 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2001,1(9):5-29.
[28]沈凱琪. 社會融合測量維度研究綜述[J]. 學理論,2018(12):106-108.
[29]劉濤,韋長傳,仝德. 人力資本、社會支持與流動人口社會融入——以北京市為例[J]. 人口與發(fā)展,2020,26(2):11-22.
[30]何怡萱,劉昕. 青年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基于2017年北京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J]. 湖北社會科學,2020(1):61-68.
[31]李秋莎,尹文強,張?zhí)锾?,? 中國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23,40(4):530-534.
[32]邢祖哥,黃耿志,薛德升. 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空間格局與影響機制[J]. 地理學報,2022,77(10):2474-2493.
[33]王毅杰,趙曉敏. 影響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微觀因素及其變化——基于2010年和2017年的比較[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2(1):117-126.
[34]楊菊華. 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2015(2):61-79.
[35]汪明峰,程紅,寧越敏. 上海城中村外來人口的社會融合及其影響因素[J]. 地理學報,2015,70(8):1243-1255.
[36]王玥,毛佳欣. “時間銀行”互助養(yǎng)老模式實現(xiàn)路徑——以“五社聯(lián)動”社區(qū)創(chuàng)新治理為背景[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2):75-83.
[37]賀三維,祁子良. 主客觀建成環(huán)境、社會支持與流動人口心理融入——以武漢東湖高新區(qū)為例[J]. 人口與發(fā)展,2024,30(2):15-25.
[38]任遠,喬楠. 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過程、測量及影響因素[J]. 人口研究,2010,34(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