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輝 雷會輕 王文君 楊毛毛 張玉坤
乳腺癌好發(fā)于女性群體,多由乳腺上皮細胞增殖失控所致,早期可出現乳頭溢液、乳房腫塊等癥狀,若未能及時診治,腫瘤細胞可擴散或出現遠處轉移,直接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1-2]。手術是乳腺癌治療的首選方案,能夠通過切除病灶組織有效阻止腫瘤進展,避免癌細胞擴散或轉移,以改善患者預后,延長生存時間。乳腺區(qū)段切除術為常用術式,在切除病灶的同時能夠減輕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且能良好保留乳房外形,患者易于接受[3-4]。但長期隨訪發(fā)現,乳腺區(qū)段切除術術后仍存在一定復發(fā)轉移風險[5-6]。而乳腺癌術后復發(fā)轉移可直接對患者預后造成影響,再次治療不僅加重患者經濟負擔,還可對機體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甚至需進行乳房全切。對老年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fā)轉移的具體因素目前尚未能達成統一共識,仍需深入研究。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區(qū)段切除術治療老年乳腺癌的療效及預后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高乳腺癌療效、改善預后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乳腺癌患者臨床資料,患者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8.96±4.52)歲;體質量指數18~2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15±2.13)kg/m2;病理類型:29例浸潤性導管癌,15例浸潤性小葉癌,46例原位癌;腫瘤位置:30例內上象限,25例內下象限,14例外上象限,21例外下象限;TNM分期:44例Ⅰ期,42例Ⅱ期,4例Ⅲ期;文化程度:23例高中及以上,67例初中及以下。納入標準:患者經病理組織學確診,且均為女性;年齡≥60歲;臨床資料完整;神志清晰;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衰竭;存在嚴重感染性疾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心肺功能欠佳;術前發(fā)生遠處轉移;多臟器功能衰竭。
所有患者均予以乳腺區(qū)段切除術治療,術前均完善乳腺B超等相關檢查,判斷是否存在遠處轉移等。具體操作如下:當腫瘤位于上象限時,需在乳暈平行處切口;若腫瘤位于下象限,則以乳頭為中心作放射狀切口;之后切除腫瘤表面皮膚、腫瘤病灶及胸肌筋膜等組織,確保乳腺切緣距離腫瘤超過2 cm;完全切除后縫合乳腺,并重建乳房,依據術中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開展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操作過程中盡可能減輕對胸背、肋間臂等神經損傷。
所有患者術后均隨訪2年,依據術后是否出現復發(fā)轉移分為預后差組及預后良好組,收集2組年齡、體質量指數、腫瘤直徑、腫瘤位置、孕激素受體(PR)、雌激素受體(ER)、細胞增殖核抗原Ki67、p53表達、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等情況,先對2組基礎資料開展單因素分析,待獲取有差異的項目后,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最終獲取影響老年乳腺癌患者手術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PR、ER、Ki67、p53、HER2等表達通過免疫組化染色法檢測,其中PR、ER陽性為染色結果示陽性細胞占比超過1%;Ki67高表達為陽性細胞占比超過14%及以上;p53陽性為陽性細胞占比超過10%;HER2陽性為染色示30%以上癌細胞染色較強,且細胞膜均勻著色。
(1)生存質量:術前及術后6個月,90例患者均采用乳腺癌生存質量量表(QLS-BC)[7]評價生存質量變化,共包括軀體、社會、心理及信仰4個維度,總計46個條目,分值范圍0~460分,得分越高則生存質量越高。(2)通過開展Logistic回歸分析,最終獲取影響老年乳腺癌患者手術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90例老年乳腺癌患者術后QLS-BC評分中各項因子評分及總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前術后生存質量對比分)
90例患者經2年隨訪,共16例出現復發(fā)轉移。多因素分析顯示,Ki67>14%、PR/ER陽性未進行內分泌治療為影響老年乳腺癌患者手術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見表2、3。
表2 影響老年乳腺癌患者手術預后的單因素分析/例
表3 影響老年乳腺癌患者手術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乳腺癌病因復雜,臨床認為與遺傳、乳腺內分泌激素紊亂、哺乳時間短、絕經年齡晚、月經初潮早、初次生育年齡晚等相關,多種高危因素相互作用可促使乳腺上皮增殖失控,引起乳腺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并逐漸形成腫瘤組織[8]。乳腺癌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多以乳房腫塊、乳頭溢液等癥狀為主,隨著乳腺癌篩查工作的不斷普及,乳腺癌早期檢出率大幅提高,且乳腺癌治療技術已較為成熟,盡早開展手術治療后預后較好[9-10]。
既往乳腺癌臨床手術治療多以全乳切除術為主,手術范圍包括整個乳房組織,能夠徹底切除病灶組織,避免腫瘤進展及復發(fā)。但該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多,加之乳房為女性第二性特征器官,一旦喪失后會嚴重降低外形美觀度,導致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易產生自卑等情緒。而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乳腺區(qū)段切除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其僅需切除部位乳腺組織即可達到根治效果,并能夠良好保留乳房,滿足患者對美的需求[11-12]。但臨床長期隨訪發(fā)現,乳腺區(qū)段切除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現遠期復發(fā)轉移,導致預后欠佳。而關于術后復發(fā)轉移的具體機制臨床未能夠完全明確,普遍認為與臨床分期、腫瘤位置、免疫組化指標等關系密切,還需深入研究明確,便于早期針對性干預,減少術后復發(fā)轉移。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區(qū)段切除術治療老年乳腺癌效果確切,能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但術后仍存在一定復發(fā)轉移風險。多因素分析顯示,Ki67>14%、PR/ER陽性未進行內分泌治療為影響老年乳腺癌患者手術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1)Ki67>14%:Ki67是一種細胞增殖指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腫瘤細胞增殖程度,且該指標應用于乳腺癌患者中還能夠對化療敏感性、內分泌治療耐藥性進行預測,Ki67高表達則提示腫瘤細胞仍屬于較強增殖狀態(tài),術后易出現復發(fā)轉移,預后欠佳[13-14]。臨床在乳腺癌術后可依據Ki67表達情況開展針對性干預,強化術后治療,以增強腫瘤抑制效果,降低遠期復發(fā)轉移風險,保障患者身心健康。(2)PR/ER陽性未進行內分泌治療:ER及PR能夠作為評估乳腺癌惡性程度及預后的重要指標,其可參與腫瘤發(fā)生、組織增生等多個過程,術后經免疫組化染色發(fā)現ER、PR陽性則提示乳腺癌增殖生長受到內分泌調控,故術后需及時開展內分泌治療,以避免腫瘤細胞再次生長增殖[15]。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所得研究結果仍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后續(xù)還需擴大樣本量,開展證據等級更高的臨床研究,進一步明確影響乳腺區(qū)段切除術預后的高危因素,以便提高手術療效。
綜上所述,乳腺區(qū)段切除術能夠改善老年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而Ki67>14%、PR/ER陽性未進行內分泌治療為影響患者手術預后的危險因素,臨床需及時開展針對性措施進行干預,以減少遠期轉移復發(fā),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