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斯敏 陳建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fā)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黨的二十大為美麗中國建設擘畫新藍圖: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yè)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tài)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tài)優(yōu)先、節(jié)約集約、綠色低碳發(fā)展。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漸行漸近。
作為長江首城的四川宜賓,肩負著守護好一江清水、筑牢長江上游生態(tài)屏障的重要職責和使命。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宜賓廣播電視臺與江安縣融媒體中心聯動合作,精心策劃并順利推出了大型主題系列報道《長江紀行》,歷時100余天,先后跨越8個省、市,在各地媒體同行的鼎力支持下,記錄并報道了長江流域沿江各地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成效,用融合報道的方式展現了美麗長江綠色奔涌的澎湃活力,也反映出長江經濟帶部分節(jié)點城市在深入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涌現出的生態(tài)之美、發(fā)展之美、人文之美和民生幸福之美,節(jié)目播出后社會反應熱烈。
作為一個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完成一次跨省市的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并且要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沿江各地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特色鮮明的生動事例,真實客觀反映生態(tài)保護轉型綠色發(fā)展的經驗做法,綜合所需人力、物力成本和人員安全等因素考慮,要完成此次專項采訪工作,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此,江安縣融媒體中心通過與宜賓廣播電視臺合作,由宜賓廣播電視臺《宜賓新聞》派出骨干力量全程參與,以江安縣融媒體中心精銳團隊為執(zhí)行主體,聯合成立《長江紀行》10人采訪組,并分成了外聯策劃、攝像采訪、后勤服務三個小組,大家分工協作,確保采訪順利進行。
在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策劃、收集相關資料、反復篩選和確定采訪對象,并與采訪地相關部門和同行單位進行充分溝通和對接聯系,在不給對方添麻煩的前提下,尋求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最終初步制定了采訪日程、主題和目標地點。同時,采訪組團隊成員在認真思考討論后也達成一致意見,報道采用行進式采訪的方式,通過百姓視角聚焦主題主線,以主持人變身出鏡記者的方式來呈現各地“生態(tài)+”,避免與傳統主題報道面孔雷同。
于是,采訪組先后確定了除四川以外的重慶、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這七個省市,具體節(jié)點城市選擇了重慶萬州、貴州赤水、湖南岳陽、湖北武漢和宜昌、安徽蕪湖、江蘇南京和揚州以及上海崇明等地,加上自身所在地四川宜賓以及接壤的瀘州市,策劃涉及需要現場采訪的地點基本涵蓋長江上、中、下游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其實,在選題策劃中,大家還是有底氣的。宜賓是長江干流的起點城市,金沙江、岷江在中心城區(qū)三江口交匯成長江,有“中國酒都”“萬里長江第一城”的美譽;而下游的江安縣被稱為“長江首縣”“中國戲劇搖籃”。長江宜賓段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是歷史上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等特有魚類繁衍生活的故鄉(xiāng)。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得天獨厚,在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中成效顯著,是四川省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低碳發(fā)展的先行區(qū)。之前采訪組成員都做過大量的相關主題報道,很多報道還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采用,大家對做好這次“走出去”跨省市采訪充滿了信心。
特別是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蒞臨宜賓三江口視察時強調,要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想方設法保護好長江上游水質,造福長江中下游和整個流域。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宜賓成功破除了長期化工圍江發(fā)展困境;召回退捕漁民在長江上游率先組建長江協助巡護隊,守護好一江清水;區(qū)域主導產業(yè)從白酒、煤炭等“一黑一白”轉向動力電池、光伏為代表的綠色新能源產業(yè)和數字經濟新藍海等“一藍一綠”,生態(tài)優(yōu)勢明顯,綠色發(fā)展勢頭強勁。
2023年3月,《長江紀行》采訪組正式啟程,按照先前初步確定的采訪行程,順江而下,按圖索驥,依次先來到瀘州市合江縣和鄰近的貴州赤水市。在合江縣,采訪組以當地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荔枝產業(yè),探究當地“生態(tài)+鄉(xiāng)村振興”的“致富密碼”。合江荔枝,歷史綿長,是我國最內陸、最北緣的晚熟荔枝,曾獲得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國果品區(qū)域公用品牌50強”“全國十佳果品地標品牌”等稱號;來到赤水河畔,主持人以出鏡記者的身份采訪退捕漁民所見所聞,凸顯“生態(tài)+生物多樣性”的主題。作為長江流域禁漁的先鋒,赤水河早在2017年在全國率先實施禁捕工作。近年來,漁業(yè)資源逐步得到保護和修復,境內漁業(yè)種類更加豐富,珍稀魚類數量明顯增加……這些綠色發(fā)展的長江故事有滋有味、喜聞樂見。
在重慶萬州區(qū),采訪組用鏡頭清晰記錄了長江清漂隊“風里來、浪里走、水上漂、船上撈”的日常工作,濃縮了三峽庫區(qū)清漂隊伍保護長江母親河、改善人居環(huán)境最真實、最感人的一幕,突出“生態(tài)+民生”的特點;在湖北宜昌,這個與宜賓同屬于長江上游兩端的城市,與宜賓有類似的轉型發(fā)展經歷,但又有其獨特的發(fā)展氣質和韌性,這座“來電”的城市,并沒有讓人談“化”色變,反而以“生態(tài)+工業(yè)”的發(fā)展理念,在綠色化工、動力電池等新興產業(yè)領域與知名企業(yè)實現了雙向奔赴,在長江邊開啟了一段精彩的逆襲之路;在湖北武漢,采訪組來到南望山腳下的白鰭豚館,聽水產科研人員講述最后一條“長江女神”白鰭豚的故事,給人以震撼和警示。了解新時代水生生物保護的科技舉措,見證館內“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繁衍生息的保護現狀……每到一處,采訪組既有按圖索驥的預定采訪,也趁勢而為、主動出擊,靈活應變挖掘更多“生態(tài)+”的精彩故事。
比如,在岳陽洞庭湖,這里是麋鹿、鳥類和魚類的天堂。長江“十年禁漁”后,這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qū)也開啟了重生之路,當地漁民退捕上岸后雖是“重操舊業(yè)”,但走出了新路子。他們不再下湖捕魚,而是憑借洞庭湖生態(tài)優(yōu)勢,發(fā)展小龍蝦、經濟魚類等特色水產養(yǎng)殖業(yè)。采訪組走進漁村,拍攝主持人參與當地群眾曬制風干魚、體驗村民直播帶貨,了解他們徹底告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發(fā)展老路,而是面向未來,重新出發(fā)的新故事,依托互聯網平臺和渠道開辟了“生態(tài)+農業(yè)”新賽道、新市場。在一番深入采訪后,從當地群眾的真切樸實話語中,也捕捉到了發(fā)自肺腑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層共鳴。記者與群眾打成一片,在電光石火間碰撞思想、激發(fā)靈感,鮮活的群眾語言自然就能打動人心;而在江蘇揚州,采訪組選擇極具代表且名揚海內外的瓜州古渡,探究當地如何發(fā)揮“生態(tài)+文創(chuàng)”的優(yōu)勢,既重視經濟發(fā)展,又重視人文環(huán)境的保護,持續(xù)更新總結文旅融合工作的先進經驗,從當地吃“文化飯”,更要吃“生態(tài)飯”的發(fā)展理念和自覺踐行中,用鏡頭還原當地干部群眾在保護與發(fā)展中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長江紀行,一路向東。采訪組圍繞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主題主線,以“生態(tài)+群眾喜聞樂見”為小切口,先后完成了《大江東去 奔涌澎湃》《水中精靈 生生不息》《綠色轉型 長江蝶變》等六篇系列報道。
用小切口反映時代大主題,在共性中塑造地方個性,用群眾親身經歷引發(fā)共鳴,這是《長江紀行》系列報道中一個顯著特征。但這還不夠,綠色發(fā)展是新時代大勢所趨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地產業(yè)經濟轉型升級的發(fā)展機遇。
按照前期的策劃思路,如果僅僅用慣性思維,只是換個地方,換上行進式采訪風格,雖然系列報道可以扎實完成,但“走出去”跨省市采訪帶回來的成果,在后續(xù)傳播中還略顯單薄,與受眾互動不夠充分,難以形成新話題,且產品類型也不夠豐富。為此,采訪團隊集思廣益,結合宜賓、江安特殊的地理方位,以及人文特色等實際情況,采訪組每到一個地方,除了完成主題主線圖文、電視新聞的系列報道外,在一路向東的行進采訪中,還有意策劃了《東游記》Vlog系列產品,主要講述采訪背后的故事,以記者、攝像、編導、主持人等身份,用受眾思維主動設置相關話題,來體驗各地人文風情、美食文化、沿途風光等碎片化的場景,方便在社交平臺傳播。
共情才能共鳴,這是傳播學的基本原理。比如,采訪組提前設計一句臺詞:“不負長江一萬里,一江清水向東流”,在經歷的八個省市中,成功錄制了各地群眾九種不同的方言,最后把他們的影像同期聲與四川話剪輯串聯成一個短視頻,雖然各地方言發(fā)音、語調不同,但情感是相通的。這個視頻推出的時候正好是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當天,在社交平臺受到社會各界好評,沿江部分城市的媒體同行也進行了轉載、轉發(fā),這個短視頻也被新華社客戶端采用轉載,當天的播放量超過30萬。這也說明,普通人情感傳遞,最能穿越時空,引發(fā)情感共鳴、傳遞正向價值。
祖國的大江大河,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念茲在茲,牽掛于心。從上游重慶,到中游武漢、南昌,再到下游南京,先后四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為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fā)展擘畫了宏偉藍圖。
近年來,長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長江故事也更加精彩動人,這次跨省市采訪行程數千公里,前期策劃和各地宣傳部門、媒體同行的支持配合是采訪成功的關鍵;而立足地方特色、用心用情用力講好長江故事,則需要新聞工作者“吃透兩頭”,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充分挖掘長江故事,才能用新聞“四力”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