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效芬
作為老師,其實不太希望在非工作時間被家長打擾,而家長找我們時很多時候是有些怒氣:“老師,我的孩子怎么又被同學欺負了?”
“老師,他的東西又不見了......”家長想要表達的大多是:“老師你應該多管管我家孩子了!”聽到這樣的話,老師也會委屈:“我怎么沒管呢,明明是小孩子調皮。”兩邊帶著脾氣溝通,很多時候不僅彼此不舒服,也沒有解決問題。
家校溝通有矛盾,老師要先接住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首先要做的是傾聽,然后共情對方的情緒,心平氣和才能好好說話,問題才能解決。
我們班有個男孩小陳,喜歡在學校各個地方收集小動物:蝸牛、青蛙、毛毛蟲...... 同學們都不怎么愛和他玩。有天,一名女孩子家長來到學校,很生氣地控訴小陳拿水潑到他女兒的頭發(fā)上,還不只一次……
看那架勢恨不得沖到教室去打人。
我告訴自己別慌,既然家長來找我肯定是相信我會處理好的。我向家長表示對他憤怒的理解,并承諾馬上把事情弄清楚再進行答復。
通過和孩子雙方交流后,我了解到,小陳見女孩也和自己一樣,不怎么和班上同學玩耍,便想和她一起玩,但是不知道怎么表達,弄巧成拙。我向雙方家長肯定了孩子的優(yōu)點,同時感謝他們的信任,并分享了一些幫助孩子融入集體的方法。男孩子的家長進行了道歉,雙方家長對處理結果都表示滿意,也明白自己孩子存在的問題。
有時,理解家長們的“拳拳愛子心”還不夠,很多時候,還得理解他們的“力不從心”。
我們班有個個子小小的女孩子,排隊永遠在第一排,在同齡孩子中顯得十分瘦小。學習上也讓人費心:作業(yè)要么不做,要么錯誤很多。
很多次我都心中暗想,家長看到孩子這個情況也不管管,這樣下去不是毀了孩子嘛。
后來有一次,我送這個小女孩回家。孩子站在路邊兩間低矮破舊的房子前告訴我,到家了。我有些驚訝地跟上去,跨過門檻的時候都要低著頭,房子里有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在看電視,狹窄的房間里衣服、雜物亂七八糟地堆著,沒有下腳的地方,我趕緊退出來。小孩把我?guī)У搅硗庖婚g更加昏暗的屋子,一個40 多歲的女性在灶邊忙來忙去。孩子告訴她老師來了,她只是抬頭望了我一眼,就繼續(xù)在廚房轉起來了。
我跟隨她一邊轉,一邊說起孩子的情況,耐心地向她分享如何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教育。大概是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關心,這名媽媽之后非常配合老師幫助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不少。
沒有理解就沒有溝通,而理解,或許就是讓教育有溫度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