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慧
摘要:筆者執(zhí)教的班級學生由于知識積累、閱歷等原因,運用語言能力普遍不高。因此,要教給學生們觀察的方法,調動多種感官進行有目的、有重點、長期的觀察,借助想象,并關注內心感受,習得多角度觀察及有序表達的方法,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助力習作起步。
關鍵詞:觀察方法? 小學三年級? 起步作文? 生活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fā)展聯(lián)想和想象,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豐富語言經(jīng)驗,培養(yǎng)直覺,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學生獲取習作素材離不開生活,而捕捉素材離不開觀察。教授學生觀察方法,體驗生活,融入大自然,充分感受生活的多樣性,并用文字記錄,這一系列方法契合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也為學生作文起步鋪路架橋。
一、倡導有目的的觀察,提升觀察效能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觀察力缺乏目的性。因此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去觀察,效率會高很多。教師可以以“葉子形狀知多少”為驅動任務,讓學生帶著這個任務去觀察校園里的植物,學生找到了心形、扇形、卵形、手掌形等大小不一的葉子,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有的葉子邊緣有鋸齒,有的葉子表面光滑背面粗糙,有的葉子顏色紅的,有的中間黃邊緣綠……有了這些有趣的發(fā)現(xiàn),學生選一種自己喜歡的葉子來介紹,以圖配話,不但句子生動,而且畫面靈動。三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往往是無重點且具有隨意性的,因此教師在學生觀察時提出明確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學習效能。
二、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挖掘觀察深度
老師鼓勵學生親近自然,用視覺感知事物的大小、形狀、顏色,用嗅覺感知事物的香、臭及味道濃淡,用觸覺感知事物的輕重、厚薄、軟硬,用味覺感知事物的酸甜苦辣咸,還必須用耳朵感知聲音的柔和與刺耳,用心觀察,能激發(fā)習作靈感。如,春天帶領學生在校園里觀察玉蘭花,學生用眼睛看、鼻子聞、用手摸花瓣,還咬了一小口嘗了嘗,捧起落花揚到空中,聽花瓣落在頭上、肩上的聲音。調動多種感官近距離接觸,學生描述事物時更有獨特的見解,對事物的了解也就更深刻了。
三、抓住事物特征,凸顯觀察亮點
結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他(她)有哪些特別的地方,選擇一兩點寫下來。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人物,不但要觀察外貌、語言、動作,還要細心地發(fā)現(xiàn)人物與眾不同之處,即特征。例如,有學生這樣寫:她的皮膚有點黃,拖著兩條垂到腰部的麻花辮。大家都是黃皮膚,“皮膚有點黃”這一特征不明顯,但符合“垂到腰部的麻花辮”這一特征的,班級中只有一名女學生,學生一下子就猜到她是誰了。可見,從獨特的視角抓住事物的特征,有重點地描述,成就了事物的亮點。
四、借助想象方法,發(fā)展觀察趣味
將觀察到的事物與想象完美地統(tǒng)一,避免盲目、隨性的想象,借助想象的方法是不二法門。學習了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宇宙的另一邊》這篇課文,提煉出想象的三種方法,即反著想象、多角度想、成為所想。根據(jù)語文教材學以致用的理念,引導學生運用以上方法觀察一種事物,模仿課文語段寫一段話,描寫的事物就更加精彩傳神。在觀察的基礎上產生合理的想象,是能站得住腳的。借助想象方法,發(fā)展觀察趣味,學生對觀察的興趣也會更濃,積極性也會更高。
五、注重長期積累,錘煉觀察意志
意志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的可塑性強,運用科學的方法,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觀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錘煉了觀察意志。我連續(xù)兩年帶領學生觀察校園內的玉蘭花,二年級春季學生觀察到的玉蘭花瓣比他們的手掌大好多。三年級秋季學生發(fā)現(xiàn)每棵樹上開了兩三朵花,他們對春花竟然在秋天開放這一現(xiàn)象,大為不解。查找資料后明白了,原來夏季干燥,樹木開啟自我保護模式——落葉,而花芽誤以為開花時節(jié)到了,便開起花來,由于養(yǎng)分積累不足,花瓣小而少。資料還顯示,秋季開花會影響來年春花的數(shù)量與質量。接著來到三年級春季,學生發(fā)現(xiàn)開出的花比去年小多了,花瓣竟然跟他們的中指差不多長,色澤也沒有去年的亮麗,他們回憶去年秋季的情形,翻閱觀察日記,驗證了資料的真實性。這樣長期觀察的行為慢慢強化為一種習慣,進而固化成意志品質,有助于學生積累知識,激發(fā)探索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興趣。
六、關注內心自我,體悟觀察情感
課程標準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能“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積極思考,運用書面或口頭方式,并可嘗試用表格、圖像、音頻等多種媒介,呈現(xiàn)自己的觀察與探究所得” 。[1]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要求學生把實驗的經(jīng)過寫清楚,語文教課書提供“實驗記錄表”作為習作支架,教師把這張表格做了改動,增加了“有趣的發(fā)現(xiàn)”“心情或想法”這兩欄??紤]到實驗既要安全、易操作,又要效果明顯,便確定以“有魔力的尺子”為實驗項目。教師先將一名學生領到講臺前做演示,讓一名學生現(xiàn)場采訪,另一名做記錄,再展示記錄表,大家回憶剛才的過程,集體修正記錄表。然后讓學生自主實驗,自主填寫表格,然后同桌交流,最后依據(jù)表格把實驗過程寫成一段話。這段話加入了學生的真情實感,嚴實的實驗過程透著學生天真的想法,文字顯得富有生機。[2]
總之,要結合學生生活,通過多種形式的觀察,調動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使學生觀察事物逐漸有序、深刻,準確性也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一種能力,有力地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讓習作能力堅實起步。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2] 崔化勇.習作教學要力求“生活化”[J].新課程(上),2016(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