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筱萌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智能電子設備的普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等,使得人們到戶外和原野中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產生很多方面的問題,“自然缺失癥”便是其中之一。
調查發(fā)現青少年群體進行親近自然活動的次數和時間都較少。高達 68%的青少年每天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小于教育主管部門建議的1小時。近一半青少年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小于半個小時。
“自然缺失”對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學習和認知發(fā)展、社交與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關注自然缺失癥是為了提升家長、教師和青少年對自然體驗的重視,增加青少年與自然親近的機會,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
美國學者理查德·洛夫提出的“自然缺失癥”的概念指出,自然缺失癥雖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臨床疾病,但是青少年的自然缺失導致了一系列的行為與心理問題,例如青少年抑郁癥和肥胖癥等疾病的發(fā)生、注意力障礙、電子產品依賴嚴重等。特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調節(jié)能力較弱;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弱;對大自然缺乏好奇心等等;形成原因包括城市建設規(guī)劃的不合理、自然教育缺位、電子媒介使用不恰當等等。
父母的教養(yǎng)理念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方向。有父母表示:“不否認自然對于幼兒成長的價值,但跟其他因素比起來很容易被忽視?!笨旃?jié)奏的生活使得父母沒有太多時間和心情陪孩子在上下園路上聞花香、聽鳥鳴。這些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們需要自然來開發(fā)他們的感覺器官、培養(yǎng)他們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與自然的直接接觸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對于肥胖癥、注意力缺失、多動癥都有治療的功能,對認知也有改善。
一、改善措施(家長層面)
(一)鼓勵戶外活動
家長可以鼓勵青少年參與戶外活動,如散步、騎自行車、徒步旅行、露營等。建議制訂家庭規(guī)定,每天保證一定的戶外時間,并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同時,支持學校和社區(qū)組織的自然教育活動和倡議,參與相關的志愿服務和保護自然的行動。
(二)創(chuàng)造自然體驗
安排家庭出游或探索自然的活動,如郊游、郊野公園游玩、參觀動物園、植物園等,這樣可以讓青少年更多地接觸大自然,親身體驗自然的美妙和奇跡。還可以鼓勵青少年參與與自然互動的活動,如種植花草、養(yǎng)寵物、觀察鳥類等。這些活動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心,促進他們與自然的親密聯(lián)系。
(三)合理使用電子產品
家長可以制訂合理的電子產品使用規(guī)則,規(guī)定青少年過度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確保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戶外活動和與自然互動。
(四)重視榜樣的力量
作為家長,要積極參與自然活動,并以身作則,成為青少年的榜樣。展示對自然的熱愛和關注,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與青少年分享關于自然的知識和故事,引導他們了解自然的重要性和價值??梢砸黄痖喿x有關自然的書籍、觀看紀錄片,或參加自然教育項目和活動。
(五)鼓勵擴大社交圈子
鼓勵青少年與其他對自然有興趣的人一起參加戶外活動或加入相關的社交組織。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更多與自然有關的人際關系,并分享自然體驗。
在學校里,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國家對于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重視不言而喻?!半p減”是指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雙減”政策要求一方面增加學生參加體育、藝術、運動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增加學生在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學習時間。
二、改善措施(教師層面)
(一)遵循自然性原則
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應該以自然的方式展開,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實地考察、戶外探索和社區(qū)調研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自然環(huán)境的美好與復雜性,加深他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和珍惜之情。比如:歷史課可以帶學生到當地有特色的博物館,感受文物和歷史的聯(lián)結;生物課可以帶學生到校園的植物區(qū)進行觀察、了解花草的結構和成分。同時,在各學科教學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情緒管理、應對壓力和建立健康心態(tài)的知識和技能。
(二)遵循合理性原則
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需要合理地將知識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確保教學內容的適宜性和有效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在自然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如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心理健康、人口遷徙與適應心理等。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具,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相關知識。
(三)遵循靈活性原則
知識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需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根據不同的學校和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整。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可以根據當地有特色的自然風景或者地貌特點來制訂相應的教學方式。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行為習慣。
當下,我們對自然的向往更加渴求和珍惜,從幼兒到高中,各個階段都有對大自然感受和學習的需要,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fā),促進學生對自然的全面認識和體驗,提升情緒調解能力,有助于壓力的釋放和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