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
新疆克孜爾石窟是中國所有石窟當(dāng)中故事畫題材非常豐富的一個石窟群。佛教是一個被堪稱“故事大全”的宗教,釋迦牟尼也是個有故事的人,他能告訴你很多道理,而且他把這些道理用故事的方法講出來,就能夠為信眾所接受,信眾領(lǐng)悟的過程是一個愉快的過程。
克孜爾石窟早期,就有大量的故事畫出現(xiàn),其主要專注于兩類,一類是佛傳故事,這是釋迦牟尼今生的故事;第二個專注于本生故事,是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
克孜爾第114窟的《睒子本生》,這個故事的核心概念是孝道。佛教不管大乘還是小乘,最初對孝道都是有嚴(yán)重抵觸的。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被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家甚至王公貴戚看成一個不孝的宗教,受到排斥。佛教認(rèn)為出家后就不認(rèn)父母了,見到父母可以不拜,甚至父母還要拜你,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概念有差別。部分中國學(xué)者研究龜茲歷史的時候,把龜茲人等叫作“化外之民”,即這些人是不孝的,是沒有什么孝道概念的。但是在克孜爾早期的洞窟第114窟,我們見到了比敦煌早的《睒子本生》。這是一個很符合中國傳統(tǒng)孝道思想的故事,講的是迦夷國的一對盲夫婦,老年無子,一菩薩知道情況后,便轉(zhuǎn)生投胎成了他們的兒子,名叫睒子。睒子10歲與盲父母前往深山修行,一日睒子身披鹿皮在河邊汲水,被出門打獵的國王誤射而死。睒子死前將其一家修行之事告知國王,國王悔恨自責(zé),并到睒子家通知他的父母。父母見到睒子尸體痛哭,睒子的孝行也感動了天神,梵天從天上下來,救活了睒子,睒子的父母也重見光明。佛祖釋迦牟尼說,故事中的睒子就是他的前世,他今世能夠成佛并度化他人,都是因為前世孝順父母的功德,因此佛也是注重孝道的。
龜茲和克孜爾的故事畫,一開始并沒有引入孝道故事,也沒有引入《睒子本生》。這個故事在克孜爾第114窟的出現(xiàn),告訴我們在克孜爾石窟的故事畫里,也有一些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除了《睒子本生》,它還有一個記述人不孝的故事畫,出現(xiàn)在克孜爾第212窟。畫名為《彌蘭因不孝出海遭難受報》,講述的是彌蘭要離開他的母親出海去尋寶,但遭到母親的反對,彌蘭執(zhí)意要去,這是違抗母命,是不孝的行為,果然彌蘭就受到了懲罰,遇到海難。這幅畫對應(yīng)了孝道的主題。
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克孜爾石窟畫中,孝與不孝也是個大事。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藝術(shù)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