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女士是一名喜歡講“大道理”的媽媽,讓女兒瑤瑤不勝其煩。
瑤瑤不肯讓同桌抄她的作業(yè),被同桌報復,給她取外號?,幀幣馔溃瑑扇送妻藘上?,被班主任定性為“斗毆事件”,各打五十大板,罰每人值日一周?;氐郊?,瑤瑤委屈地哭泣,要求媽媽為她澄清事實。姚女士盡管心疼女兒,但仍不忘講“大道理”:“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同學之間能有多大仇怨,不要小心眼兒……”
周末,母女倆看電視劇,姚女士也不會放過教育瑤瑤的機會,只要劇情合適,就會嘮叨幾句。比如:“看,沒文化就是這樣的下場,早晚被人騙?!薄吧屏茧m好,沒有力量加持就是脆弱的花朵,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所以,你必須用知識武裝自己,這樣才會少吃虧?!?/p>
天天被媽媽耳提面命,瑤瑤越來越不耐煩,卻找不到擺脫的辦法。
14歲生日那天,瑤瑤許了一個公開的愿:希望媽媽放過她,以后不要再給她講“大道理”了。
姚女士答應了,發(fā)誓不再講“大道理”,否則就沒資格做媽媽。
第二天吃早餐時,姚女士忘了昨天發(fā)的誓,不停地嘮叨:“牛奶一定要喝,因為牛奶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zhì)、氨基酸和礦物質(zhì)以及微量元素……”
瑤瑤忍無可忍,高聲打斷媽媽:“姚女士,請閉嘴,讓我安靜地吃早餐!”這番“出言不遜”引發(fā)了長達兩周的母女冷戰(zhàn)。
“您說現(xiàn)在的孩子多難伺候!”前來咨詢時,姚女士感慨,“家庭教育無非是糾正孩子的錯誤言行,教會孩子正確的言行,隨時隨地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提醒,這些道理不講能行嗎?”
我告訴姚女士,“道理”和“大道理”是兩個概念,前者是事物的是非曲直、發(fā)展規(guī)律,人人都要明白、遵守;后者是脫離現(xiàn)實的空洞說詞,不錯卻無用,誰聽了都煩。與孩子溝通,家長切不可總講大道理,否則一定會破壞親子關系。
姚女士不服氣:“我是瑤瑤的親媽,怎么會害她?我是關心她才給講道理的?!?/p>
我問:“給瑤瑤講‘大道理’之前,您問過她的意愿嗎?比如:‘你怎么了?發(fā)生了什么事?’”
姚女士搖頭。
我接著說:“您連瑤瑤的需求都不愿了解,一上來就拋出各種大道理,這不是自我滿足又是什么?心理學有一個不成文的定律:尊重別人,是為別人著想;干涉別人,是為自己著想。而干涉,就是不尊重。您覺得自己足夠尊重瑤瑤嗎?”
姚女士怯生生地回答:“我覺得對自己的女兒好像不需要那么尊重?!?/p>
我告訴姚女士,她經(jīng)常講的那些“大道理”,對于一名初二學生而言太簡單了:“別忘了,現(xiàn)在的孩子掌握了現(xiàn)代通信技術(shù),獲取信息的能力已經(jīng)超過我們,常識性的知識和道理都懂。相比之下,我們的嘮叨對孩子來說可能是過時的,可能是不正確、不全面的,而我們還要擺出唯我獨尊的架勢,多么可笑?!?/p>
姚女士不解:“既然瑤瑤什么都知道,為什么遇到麻煩還會來找我抱怨?”
我說:“她來找您抱怨,因為您是她的媽媽,她信任您,但她可能不是來討意見的,只是希望與您來一次情感上的交流,向您傾訴煩惱,獲得您的安慰,讓自己好受一點兒。至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她可能早就心里有數(shù)了。”
姚女士質(zhì)疑道:“可是,對瑤瑤這樣的半大孩子,只傾聽恐怕幫不到她。”
我說:“孩子遇到大麻煩,家長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但像考試失手、同桌不睦之類的小麻煩,家長不出手,孩子也能解決,所以不必焦慮?!?/p>
姚女士問:“那以后,我該怎樣和瑤瑤相處?”
我告訴她,不想成為講“大道理”的家長,這三點必須牢記:
第一,不加評判地接受瑤瑤的情緒。心理學認為,事實有對錯,情緒沒有對錯。所以,不要對瑤瑤的處境進行任何評價,只需要輕輕問:“你看起來很傷心,發(fā)生了什么事?”“你看起來很開心,有什么好事要分享嗎?”
第二,陪著她,抱抱她。安慰孩子不需要沒完沒了地講話,只需要拿一把椅子過來,坐下來安靜地傾聽,尊重她,理解她,就可以了。
第三,為她做點什么。如果她想哭,就給她遞紙巾;如果她想散步,就陪她下樓……比起蒼白無力的安慰,實實在在的幫助更有效。
“總之,”我總結(jié),“低情商的家長給孩子講‘大道理’,高情商的家長給孩子疏導情緒。當您不再用各種‘大道理’去壓制瑤瑤,而是嘗試去理解和感受,那么您的家庭教育水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