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韶關 512000)
肺炎屬于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較高,老年人是高發(fā)對象。部分患者疾病早期未予以重視,為疾病進展創(chuàng)造機會,最終發(fā)展為重癥肺炎[1]。臨床調查[2]表明,生理功能減退、免疫功能下降、致病微生物侵襲、呼吸系統(tǒng)老化及氣道清除能力下降等是導致肺炎高發(fā)的主要原因。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嚴重,對臨床治療有很高要求,容易發(fā)生并發(fā)癥。呼吸衰竭是常見重癥肺炎并發(fā)癥,肺炎令氣體發(fā)生交換障礙,導致通氣血流比失衡、組織缺氧壞死,繼而影響呼吸狀態(tài),并誘發(fā)呼吸衰竭。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危重,如果未第一時間治療,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發(fā)病后需臨床盡快提供可靠治療。此次研究將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與常規(guī)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比較,探討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高流量濕化氧療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于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間選取60例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法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各有30例。納入標準:①患者疾病表現(xiàn)、臨床檢查及血氣分析均符合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②患者臨床資料、檢查報告均完整;③患者具有通氣及氧療指征并配合完成治療;④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因其他因素誘發(fā)呼吸衰竭;②患者存在其他臟器功能障礙;③患者存在惡性腫瘤疾??;④患者存在先天性畸形。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58-78歲,平均(68.37±3.21)歲;體重指數20.21-27.54kg/m2,平均(23.85±1.09)kg/m2;病程1-5d,平均(3.43±0.69)d;Ⅰ型呼吸衰竭23例,Ⅱ型呼吸衰竭7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9-78歲,平均(68.81±3.25)歲;體重指數20.02-27.04kg/m2,平均(23.52±1.05)kg/m2;病程1-6d,平均(3.78±0.72)d;Ⅰ型呼吸衰竭21例,Ⅱ型呼吸衰竭9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基礎治療,包含止咳、抗感染、平喘、化痰、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酸堿平衡、對癥治療等。對照組聯(lián)用常規(guī)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面罩通氣,采用ST模式,呼氣相正壓、呼氣末正壓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觀察組聯(lián)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高流量濕化氧療,氧流量是30-60L/min,送氣溫度是31℃-34℃。
1.3 觀察指標 ①生命體征,包括心率、平均動脈壓,在治療前、治療1h、6h、12h、24h、48h后應用電子測量儀檢測。②血氣指標,包括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氧合指數、pH值,在治療前、治療48h后進行血氣檢測。③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患者氣促、發(fā)紺、肺部啰音、呼吸衰竭等癥狀消失,血氣指標、生命體征基本恢復正常,撤機操作成功。有效:患者氣促、發(fā)紺、肺部啰音、呼吸衰竭等癥狀減輕,血氣指標、生命體征明顯改善,撤機操作成功。無效:患者氣促、發(fā)紺、肺部啰音、呼吸衰竭等癥狀無明顯變化,血氣指標、生命體征變化不明顯,撤機失敗,或病情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命體征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率、平均動脈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1h、6h、12h、24h、48h后,觀察組心率、平均動脈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命體征比較()
表1 兩組生命體征比較()
?
2.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氧合指數、pH值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48h后,觀察組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氧分壓、氧合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pH值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伴隨生態(tài)環(huán)境、空氣質量持續(xù)惡化,且人們生活節(jié)奏逐步加快,抗生素等藥物廣泛應用,導致肺炎發(fā)生率日益升高。肺炎多因致病微生物感染導致,病原體感染中末端氣道、肺間質、肺泡,形成炎癥,若未第一時間治療,有很高概率會發(fā)展為重癥肺炎[3]。重癥肺炎患者的主要表現(xiàn)是胸痛、咳痰無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呼吸道梗阻等,可導致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動脈血氧分壓下降,誘發(fā)循環(huán)末端異常,形成呼吸衰竭,令病情加重,升高治療難度[4]。鑒于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治療難度較大,所以確診后需盡早提供可靠的治療措施。臨床將迅速改善通氣功能、糾正酸堿失衡、糾正電解質異常、提升血氧濃度作為改善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預后的關鍵。以往多在確診后提供基礎治療,包含祛痰、平喘、抗感染、通氣等。但由于患者病情嚴重,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患者病情持續(xù)進展,最終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是如今比較推崇的治療方案,可有效緩解氣促與呼吸衰竭等不適癥狀[5]。但該操作會對人體造成一定損傷,臨床應用價值有限。為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還需探討更理想的治療方案。本次研究比較觀察組、對照組的生命體征、血氣指標、臨床療效,均是觀察組比對照組更優(yōu)。原因分析如下,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高流量濕化氧療可在有效通氣的基礎上,穩(wěn)定氧濃度提供,有效清除口鼻部、咽喉部殘留分泌物,提升呼氣末肺容積,令氣道黏膜維持正常功能,改善氣道阻力,預防不必要損傷,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改善呼吸狀態(tài)與血氣狀態(tài)。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多因血氧供給不足導致,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高流量濕化氧療可提供持續(xù)穩(wěn)定氧療,可迅速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tài),增加血氧供給,改善患者的血氧狀態(tài),所以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并未統(tǒng)計、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未明確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高流量濕化氧療的安全性。為提升該方法的應用有效性及安全性,需積極擴大樣本數量,繼續(xù)展開相關研究,探討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高流量濕化氧療的安全性,進一步驗證該療法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重癥肺炎并呼吸衰竭確診后采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序貫高流量濕化氧療,可改善患者生命體征及血氣指標,提升臨床療效,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