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恒峰 王玉平
(1.安徽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2.安徽建工技師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針對高速公路早期損壞問題,業(yè)內對路面結構形式、新型路面材料等方面開展了許多研究,直投式高模量瀝青混合料便是其中之一。該材料在歐洲國家應用已有30多年,但在我國的應用尚處于初期階段。本文對高模量典型路面結構在面層模量、面層厚度、荷載等因素變化條件下各個力學指標的變化規(guī)律,旨在為該種材料的使用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典型路面結構參數(shù)見表1所示。
表1 典型路面結構參數(shù)
由于受模型尺寸的限制,在進行ANSYS分析時,模型的尺寸不能無窮大[1]。因此,計算模型尺寸要在滿足計算精度的前提下盡可能小,以減少計算工作量。在行車荷載作用處單元網(wǎng)格劃分加密,考慮到計算速度和計算量,在其他部分適當粗化。
網(wǎng)格劃分如下:面層荷載作用區(qū)與非荷載區(qū)尺寸分別為0.02m×0.02m、0.05m×0.02m;水穩(wěn)層荷載區(qū)與非荷載區(qū)的尺寸分別為0.1m×0.02m、0.lm×0.05m;地基荷載區(qū)與非荷載區(qū)的尺寸分別為0.2m×0.02m、0.2m×0.05m。
建模過程路基深度取2m,長度取3m,寬度取5m。其中X軸代表路面橫向,Y軸代表行車方向,Z軸代表深度方向,計算采用solid45實體單元。
計算采用以下假設為前提:
(1)各層連續(xù)、完全彈性且各向同性;
(2)各層為厚度有限、水平無限,但底層在各方向為無限大;
(3)各層水平方向無限遠處各指標為零,最下一層無限深處各指標為零;
(4)各層均不計算其自重。
輪胎荷載在路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但現(xiàn)有的試驗條件和測試手段及軟件均難以模擬這種不均勻荷載,同時高模量混合料本身是一種彈性材料,不均勻荷載作用其上時會發(fā)生受力的重新分布,所以,常常將荷載簡化為矩形的均勻荷載,以方便計算。
本文計算時荷載采用國家標準荷載BZZ-100,輪胎標準壓強采用0.7MPa。
瀝青路面結構產(chǎn)生車轍的主要結構層為中面層,所以為控制車轍的產(chǎn)生,可提高中面層的模量和抗剪切強度,因此,對高模量層的模量敏感性進行分析,模量取值范圍1.0×104~1.9×104MPa,以1.0×103MPa為間距,分析荷載中心下應力應變等力學指標的變化情況,以便確定較為合理的混合料模量范圍[2]。
由圖1可知,隨著中面層模量的增加,上面層壓應力逐漸減小,且減小趨勢逐漸減緩,中面層應力隨中面層模量的增加基本成線性增加,且由壓應力變?yōu)槔瓚?,由于下基層拉應力基本無變化,在模量為1.7×104MPa時,整個路面結構中的最大拉應力已由下基層轉移至中面層,因此,中面層模量不宜超過1.7×104MPa。其他各層應力均隨著中面層模量的增加而減小。
圖1 應力隨中面層模量的變化趨勢
與應力變化趨勢類似,上面層壓應變隨著中面層模量的增加不斷減小,且減小趨勢逐漸減緩,中面層應變隨中面層模量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小,最大拉應變出現(xiàn)在中面層,其余應變在中面層模量變化時均略有減小[3]。
由圖2 可知,隨著中面層模量的增加,當中面層模量從1.0×104MPa 增加到1.9×104MPa 時,剪應力最大值增大36.6%。因此,從有利于中面層及各結構層受力的角度上來說,高模量路面的模量也不宜過高。且剪應力最大值由中面層頂面轉移到中面層下部,位置發(fā)生了變化。
圖2 最大剪應力隨中面層模量的變化趨勢
各結構層的變形均隨高模量層模量的增加逐漸減小,但減小的趨勢由快到慢,因此,從有利于中面層變形上來說,高模量層的模量也不宜過高。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增大高模量層的模量可以有效改善路面的受力和變形,但高模量層的模量達到一定數(shù)值之后,各項指標的變化趨于變緩,表明結構層抵抗變形的能力已不明顯。因此,存在一個合適的高模量層模量區(qū)間,考慮工程成本,建議高模量層模量區(qū)間為1.4×104~1.7×104MPa。
提高高模量層的厚度,可有效降低面層的最大剪應力和變形,提高路面結構的耐久性,但同時考慮到生產(chǎn)成本,厚度不宜過厚,否則將增加工程的整體造價,中面層厚度取值范圍4~12cm,下面層厚度取值范圍6~15cm,以1cm 為間距,分析荷載中心下的應力應變等力學指標的變化趨勢,以便確定較為合理的高模量層厚度范圍。
隨著高模量層厚度的增加,高模量層的應力不斷增加,由圖3可以看出,當高模量層厚度>8cm 時,應力增加幅度逐漸減緩;隨高模量層厚度的增加,上面層應力略有增加,高模量層以下層位的應力均略有減小,這是由于上面層為直接承受車輪荷載的結構層,高模量層的模量較高,厚度增加時形成的硬殼層變厚,導致荷載難以傳遞到高模量層以下層位。
圖3 應力隨中面層厚度的變化趨勢
與應力變化趨勢類似,隨著中面層厚度的增加,下面層應變逐漸減??;中面層應變先增加后減小,其余各層應變變化不大。
隨著中面層厚度的增加,瀝青路面內剪應力變化不大,但中下面層剪應力減小較快,因此,可采用增加高模量層的厚度以達到減小中面層剪應力的效果。當高模量層厚度為10cm 左右時,最大剪應力在上面層出現(xiàn),高模量層厚度繼續(xù)增加,最大剪應力一致位于上面層,但數(shù)值變化不大。由此可以看出,增加高模量層厚度,可減小最大剪應力,減小路面車轍的發(fā)生,但高模量層過厚時,其減小剪應力的效果已經(jīng)不明顯,且高模量材料較普通混合料價格要高,經(jīng)濟上也不具有優(yōu)勢。所以,兼顧路面的受力和工程的經(jīng)濟性,高模量層厚度建議為6~8cm。
各層變形隨中面層模量的增加逐漸減小,且減小趨勢逐漸變慢,因此,中面層的厚度也不能過大。最大剪應力隨中面層厚度的變化趨勢如圖4所示。
圖4 最大剪應力隨中面層厚度的變化趨勢
典型車型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和交通運輸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變化,目前朝著大型化和小型化兩個方向發(fā)展,中等型號的車輛由于經(jīng)濟性不佳,而逐漸減少。重型車輛由于具有重量大、載貨多等特點,也給路面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容易導致車轍、剪切破壞等早期病害。
為了分析高模量瀝青路面結構在重載車輛作用下的變形特點,采用前述模型計算在100kN、130kN、150kN、180kN、200kN、230kN、250kN、280kN、300kN 軸載作用下,路面結構的力學響應。重載換算方法采用H-K方法[4]。
不同軸荷載作用下,上面層處于受壓狀態(tài),隨著深度的增加,輪隙中心下的壓應力迅速增大;中面層拉應力逐漸減小,并由拉應力變?yōu)閴簯??;鶎拥谆鶎泳幱谑芾瓲顟B(tài),且隨著荷載的增加明顯增大,最大值始終出現(xiàn)在下基層底面(如圖5所示),底基層拉應力數(shù)值與下基層相近。
圖5 應力隨荷載的變化趨勢
上面層壓應變隨著荷載的增加而增加,中面層拉應變隨著荷載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小,但變化幅度較小,下基層、底基層、功能層的壓應變隨著荷載的增加而增加,且變化幅度較大,底基層、功能層的壓應變很快超過了中面層,荷載較大時,最大拉應變出現(xiàn)在功能層。
由圖6可以看出,面層內剪應力隨荷載的增大而不斷增加,荷載增加時高模量層產(chǎn)生的流動性車轍將變大,且最大剪應力主要位于4~10cm范圍,主要是中面層范圍內,因此,中面層混合料應具有良好的抗車轍性能。
圖6 最大剪應力隨荷載的變化趨勢
隨著荷載的增加,各層變形成線性增加,且變形增加倍數(shù)與荷載增加倍數(shù)基本相同。如荷載從100kN 增大至300kN,荷載為標準荷載的3倍,路表變形為標準荷載作用下的2.75倍。
綜上所述,得出如下結論:
(1)以1.0×103MPa為間距,分析了不同模量下的高模量路面結構各層的力學響應,根據(jù)各層應力、應變、剪應力和變形的變化趨勢,建議高模量范圍為1.4×104~1.7×104MPa。
(2)分析了不同厚度高模量層下的路面結構各層的力學響應,根據(jù)各層應力、應變、剪應力和變形的變化趨勢,建議高模量中面層厚度范圍為6cm左右。
(3)分析了不同軸載作用下的路面結構各層的力學響應,隨著荷載的增加,上面層壓應力和壓應變隨著荷載的增加迅速增大;中面層隨著荷載的增加,逐漸由拉應力變?yōu)閴簯Α;鶎拥谆鶎泳幱谑芾瓲顟B(tài),且隨著荷載的增加而增大,最大拉應力始終出現(xiàn)在下基層底面。各層變形呈線性增加,且變形增加倍數(shù)與荷載增加倍數(shù)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