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建華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yōu)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簡稱“中國記協(xié)”)主辦,每年評選一次。消息是新聞中最常見的體裁,也是中國新聞獎自設立以來一直保留的獎項之一。本文以第33屆中國新聞獎為例,探討報紙獲獎消息的主要特點及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自上屆開始,中國新聞獎評選在獎項設置上具體分為基礎類和專門類兩大類。其中,基礎類14個,具體為:消息、評論、通訊、新聞專題、新聞紀錄片、系列報道、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副刊作品、新聞訪談、新聞直播、新聞編排、新聞專欄、新聞業(yè)務研究;專門類6個,具體為: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jiān)督報道、融合報道、應用創(chuàng)新。專門類獎項不區(qū)分體裁,比如重大主題報道可以是消息等基礎類獎項中的任何一個。這次改革后,很多獎項各類媒體都可以參評,適應了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需要,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和引領性。
第3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媒體報送的參評作品共1254件,其中消息作品141件,這在中國新聞獎的20個獎項中數(shù)量是最多的,占整個參評作品的11%。這個數(shù)據(jù)符合媒體內容生產的實際情況。消息是信息傳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媒體日常生產的內容大量都屬于消息。這141件消息作品中,通訊社作品2件、報紙作品40件、廣播作品36件、電視作品38件、新媒體作品25件。
這屆評選,最終評出獲獎作品377件,獲獎比例僅為30%。但最終評出的獲獎作品中,有35件消息作品獲獎,僅占整個獲獎作品比例的9%。消息類作品的獲獎比例為25%,比整體獲獎比例低了約5個百分點。
第33屆中國新聞獎評出的35件獲獎消息中,從一等獎看,電視3件、廣播2件、報紙1件。報紙15件消息獲獎作品中,一等獎1件、二等獎8件、三等獎6件。全媒體時代,這些獲獎的消息具體又好在哪呢?
報紙獲獎消息就內容而言,重大主題是最為顯著的特點。例如,解放軍報獲一等獎的作品《我軍在臺島周邊??沼虺晒εe行實戰(zhàn)化聯(lián)合演訓》,有力彰顯了人民解放軍捍衛(wèi)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戰(zhàn)略能力和決心,及時回應了人民群眾關切。當時正處于佩洛西竄訪臺灣前后,社會輿論面眾說紛紜,中外認知域波詭云譎。這篇報道通過權威發(fā)布、主流發(fā)聲,穩(wěn)定了國內輿論走向,同時向國際社會表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立場態(tài)度。再如,光明日報獲二等獎的作品《黃河“地上懸河”歷史正在被改寫》,報道的是我國黃河治理史上的一個重要標志性事件——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這改寫了黃河“地上懸河”歷史。解決黃河淤積,是中華民族千年夙愿,也是世界級難題。這篇報道透過黃河治理的這一重大時刻,生動呈現(xiàn)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蔚為大觀的奇跡。
曾任工人日報社社長、總編輯的孫德宏認為,實現(xiàn)基本目的的好新聞,其文本形式至少要有這么幾個特點:一是得先是個事兒;二是得有驚奇感;三是得寫得干凈。中國記協(xié)發(fā)布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明確:消息為“報道新近發(fā)生事實的新聞作品”。這與孫德宏所言的好新聞最起碼“得先是個事兒”具有一致性。如果說新聞作品主題重大性側重的是價值、意義,那么內容時效性則側重的是新聞事實本身。
揚子晚報獲二等獎的作品《南京大屠殺再添史料新證!親歷者回憶錄手稿首度公開》,標題上的“首度公開”,強化了南京大屠殺再添史料新證這一新聞事實的顯著性。再如,中國青年報獲二等獎的作品《首次詳細披露毛澤東全程參加青年團二大》,標題上的“首次詳細披露”,讓毛澤東全程參加青年團二大的新聞事實更加具有顯著性。另外,《中國企業(yè)首次刷新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世界最長高鐵再添世界之最》《塞總統(tǒng)報料的“大新聞”航線首航落地天津》《新型陸軍首次亮翼中國航展》等獲獎作品標題上的“首次刷新”“世界之最”“首航”“首次”,都是內容顯著性的鮮明標識。這說明,主題具有重大性、內容具有顯著性的作品,更容易在中國新聞獎評選中脫穎而出。
報紙獲獎消息再一次說明,全媒體時代,深入采訪仍然是第一位的。例如,大眾日報獲三等獎的作品《為護齊長城,國道拓寬多花4個億》,最初源于記者從一則國道拓寬公告中發(fā)現(xiàn)線索:G204國道拓寬改造工程,“遇”上了齊長城。一邊是交通“咽喉”,一邊是文化遺產,該怎么選擇?記者深入采訪得知,在修路意見沖突交鋒中,當?shù)刈罱K決定:采取下挖隧道方式,投資多花4個億,工期延長1年多,舍出金錢和時間成本,也要保護好齊長城。最后,記者經過扎實采訪當?shù)卣?、交通部門、施工單位、附近村民、志愿者、文物保護專家等,完成了這篇獨家報道。
《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對消息的具體要求是“應簡明扼要,表述準確,時效性強,新聞要素齊全?!边@里的“應簡明扼要”,客觀上要求消息寫作應該盡量簡潔。
簡潔是消息寫作最基本的要求,要獲中國新聞獎文本上還要做到具備精致性。例如,中國青年報獲獎作品《首次詳細披露毛澤東全程參加青年團二大》刊發(fā)時,將重要研究結論放在導語部分,突出新聞意義,整篇報道語言準確規(guī)范、簡潔凝練,做到了新聞及時性、準確性、鮮活度的統(tǒng)一。
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也是中國新聞獎評選的宗旨之一。全媒體時代,新聞作品的社會效果既包括直觀的流量等數(shù)據(jù),也包括作品刊發(fā)后在受眾之間產生的影響。
效果具有顯著性是報紙獲獎消息的共同特點之一。例如,揚子晚報獲獎作品《南京大屠殺再添史料新證!親歷者回憶錄手稿首度公開》,被百余家門戶平臺和媒體轉載,相關話題微博閱讀總量過億。央視在揚子晚報首發(fā)后進行了跟進,并在國家公祭日當天在《新聞直播間》欄目播出。再如,中國日報獲獎作品China to keep monetary policy stable(《中國將保持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刊發(fā)后受到海內外對中國經濟的高度關注,被境外主流媒體轉載引用200多次,有效引導了海外輿論,起到了在全球范圍宣傳中國經濟成果、呈現(xiàn)中國方案的效果。
第33屆中國新聞獎評選,評出的6件消息一等獎,報紙作品僅1件,這在新聞界引起了一些關注和討論。全媒體時代,如何提升報紙消息的競爭力,是個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
消息雖然是最常見的新聞文體之一,但寫好消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用消息表現(xiàn)重大主題的時候,更考驗一個人的寫作功力。提升報紙消息競爭力,需要錘煉寫作基本功。優(yōu)秀的消息作品應該做到時效性強、文字精練、邏輯清晰、事實準確。文字仍是黨報記者安身立命之本,無視頻不傳播的時代,不要忽略文字的力量,好的文字總會綻放魅力,記者如果一味邯鄲學步,只能失其故行。這方面暴露出的能力欠缺問題最讓人擔憂,特別是年輕同志從一開始就要走心精心,要敬畏文字,力避文件化、材料化表達,要用新聞表達。[1]
報紙消息存在的弊端之一是,時效性不是那么強,今天發(fā)生的事,次日見報,已經夠迅速了,但與時代對稿件的時效性要求相比,也夠慢了。提升報紙消息競爭力,需要重視稿件在移動端首發(fā)。陜西日報獲獎作品《中國企業(yè)首次刷新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雖然參評中國新聞獎時報送的是報紙作品,但實際上內容當天就在移動端實現(xiàn)了首發(fā)。這種操作方式是值得提倡的,那種把見報的稿件搬運到移動端平臺上的做法并不可取。
全媒體時代,重視移動端首發(fā)與強化融合性傳播相輔相成。對報紙而言,重視移動端首發(fā)是要搶時效,內容不能等次日再見報;強化融合性傳播是指在傳播方式和手段上,要避免單一性,不能只有文字一種形式,移動端的傳播文字+視頻+照片等組合在一起應該是常態(tài)。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報紙消息參評中國新聞獎時填報的社會效果較為籠統(tǒng),缺乏有力的傳播數(shù)據(jù)支撐。
多次擔任中國新聞獎評委的中國社科院新聞所研究員唐緒軍在談到如何判斷新聞作品的優(yōu)劣時說,從職業(yè)的角度來說,敏感地發(fā)現(xiàn)與獨特呈現(xiàn)這一點很重要,這反映的是眼力。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你發(fā)現(xiàn)了,又能用獨特的方法呈現(xiàn)出來,讓更多的人感知,這就是一種職業(yè)能力。[2]另一位多次擔任中國新聞獎評委的中國社科院新聞所編審錢蓮生認為,發(fā)現(xiàn)力是判定好新聞的首要因子,新聞發(fā)現(xiàn)的最高境界是“無中生有”。在一些看似“沒有新聞的角落”,在一些“新聞沙漠”地帶,記者發(fā)現(xiàn)了新聞的“綠洲”,這是值得贊賞的,中國新聞獎應該鼓勵這種高難度的發(fā)現(xiàn)。[3]海南日報獲獎作品《海南公開為一名正廳長級干部澄清正名》,是記者在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從海南代表團討論會議上捕捉到新聞線索,迅速進行跟進,最終操作的報道獲評中國新聞獎,這也是值得稱道的。
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yōu)勢互補。
報紙獲獎作品再一次說明,媒體不應丟掉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例如,揚子晚報獲獎作品《南京大屠殺再添史料新證!親歷者回憶錄手稿首度公開》,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有關。近年來,包括揚子晚報在內,江蘇媒體獲中國新聞獎的多件作品都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有關。此外,中國石化報獲獎作品《“向地球深部進軍”:我國油氣領域“深地一號”項目橫空出世》、中國青年報獲獎作品《首次詳細披露毛澤東全程參加青年團二大》、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獲獎作品《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督促中管高校強化巡視整改“一校一策”抓出實效》、人民鐵道獲獎作品《世界最長高鐵再添世界之最》、人民陸軍獲獎作品《新型陸軍首次亮翼中國航展》等,都具有很強的行業(yè)色彩,且符合媒體自身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