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古人云:“雨水到,菌子笑?!?/p>
中國人對菌菇的鐘愛古已有之。清代文學(xué)家李漁在《閑情偶寄·飲饌部·蔬食第一》中寫道:“蕈求至鮮至美之物于筍之外,其惟蕈乎?”在李漁推薦的蔬食中,排名第二的是“蕈”,“蕈”就是蘑菇,我們較為熟悉的木耳也包括在內(nèi)。
云南的“彩云之南”稱號聞名于世,但知道“‘彩菌之南”的人寥寥無幾。作為一個云南人,是永遠(yuǎn)不會說出“蘑菇”這兩個字的。蘑菇只存在于植物學(xué)圖鑒,在云南只有“菌”。雨季里,松軟的紅土上覆蓋著層層疊疊的腐葉,腐葉之下菌子旋轉(zhuǎn)著悄然鉆出地面,就像“菌”這個字的發(fā)音。
云南味道的秘密藏在雨后野生菌里,彩云之南的云南滋味,精髓在“野”?!耙啊痹跓o跡可尋的食材,“野”在我行我素的烹飪方式,“野”在飲食中的煙火氣。在云南眾多食材中,最能訴說云南這一方水土的,便是汲取云南大山之靈氣的野生菌。說起云南美食,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yīng)肯定是那些隱匿于遠(yuǎn)山和綠林中的野生菌。我最早喜歡菌,不在于其鮮美,而是喜歡它的童話色彩。在兒時的記憶中,菌、樹林最能激發(fā)我的想象,與菌相關(guān)聯(lián)的是森林,是森林里的各種小昆蟲。大森林里,小小的蟲子?xùn)|奔西走,忙著覓食,一朵朵傘狀的菌就是它們的房屋,菌五顏六色,布滿了整個森林。慢慢長大后,我才知道菌是非常美味的,還知道長得漂亮的、顏色鮮艷的菌有毒,不能食用。
一朵菌,促進(jìn)了森林與人類的交流;一朵菌,拉近了森林與人類的距離。森林哺育了人類,人類也因山野密林開啟了神奇的野生菌之旅。若不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人,或住在森林周圍的、熟悉地形的人,是不理解森林里的密語的,想要找到野生菌類“棲息地”是非常困難的。
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從印度洋遠(yuǎn)道而來的季風(fēng),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讓云南成為一片奇異食材的森林,云南地勢地貌復(fù)雜,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占獨(dú)特優(yōu)勢,菌類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產(chǎn)量較大,各種應(yīng)急食材隨季節(jié)不斷變化,孕育了豐富的野生菌食用資源。野生菌這種介于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特殊生物也有著自己的脾氣,對生長環(huán)境異常挑剔。云南人對菌子更是有些固執(zhí),在野生菌和人工菌之間劃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界線。在云南人口中,“菌子”是上天賜予的美味。作家汪曾祺先生曾在昆明住過七年,離開昆明后的許多年里,始終難忘昆明“菌子”的味道。一朵菌隱藏著云南人的鄉(xiāng)愁,這也是云南味道的密碼,其中暗含著云南的山山水水,以及“吃懂”云南生物多樣性對中國和世界的價值。
每年的六七月份,伴隨著轟隆隆的雷聲和幾場大雨,村里的老人就開始念叨:“等雨下透了,山里的菌子就冒頭了,過幾天又可以去撿菌子咯。”只言片語間,云南人對菌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彩云之南,“彩(采)”菌之南!靠山吃山,野生菌是大自然給予云南人獨(dú)特的饋贈,也是山上白撿的山珍,撿回家的菌子成了餐桌上最美味的食物,鮮美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