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人莊子曾言:“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贝司涞莱鍪挛飶奈⑿〉絺ゴ蟮谋厝贿^程,揭示了世間萬象皆有其漸進之序。董必武先生于新中國初創(chuàng)之時,亦感懷此理,揮毫寫下“作始也簡,將畢也巨”,昭示著新中國的恢宏圖景正是在千百次的斗爭中發(fā)軔,終成今日之偉業(yè)。
正如新中國之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積累與跋涉,萬事萬物亦循此道。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贝苏Z道出一切壯麗宏大的成就皆源自細小的起點,隱喻了凡事皆需從基礎(chǔ)起步,方能成就萬象。由此推演出千古傳誦的至理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言不止贊美了行動之力量,更警醒世人只有腳踏實地,方能邁向遠方。正如老子所警示的:“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一語道破成功與失敗的分野:行事若能始終謹慎持重,便能避免功虧一簣,通往勝利的彼岸。
成就偉業(yè)者,必有始有終,始于勇敢的第一步,成于長久堅持。正如孔子所言:“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币庠趶娬{(diào)無論目標多么高遠,如若止步不前,山亦難成。行動與堅持乃是完成偉業(yè)的兩翼。而《論語》中記載,孔子批評弟子冉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警示那些半途而廢者,力不足并非借口,畫地自限乃是怠惰使然。事功未成,怎能輕言止步?正是這種竭盡全力、持之以恒的精神,造就了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偉大人物。
歷史如斯,治理天下如此,修身齊家,立業(yè)為人,亦需要從“慎終如始”中汲取智慧。凡大功之成者,無不是以堅忍不拔的精神為根基,縱使天高海闊,亦能勇敢前行。新中國從動蕩中走來,其復(fù)興之路,恰如累土成臺,雖生于渺小,卻步步堅實,終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于個人修為而言,亦當循此道理。成長如春花之綻放,必經(jīng)寒冬的沉寂與積蓄;學問之進步,亦如涓涓細流匯成江河。若無日積月累的勤勉,何來驚濤拍岸的壯麗?《荀子》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笔篱g所有的偉大,皆源于腳下每一寸的土地,每一滴汗水的澆灌。個人之修為,不在于一時之勇,而在于長久的自我錘煉與堅持不懈的努力。若在前行之路上遭遇困頓,不應(yīng)畏懼退縮,反當以無畏之心勇敢面對,正如孟子所言:“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唯有在逆境中方能磨礪出真智慧與真勇氣。
當下時代,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董必武書寫“作始也簡,將畢也巨”至今,六十八載春秋倏然而過,回望這段波瀾壯闊的歷程,那曾經(jīng)的簡陋,早已化作今日之磅礴。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亦站在時代的潮頭,回首往昔,是否已將那“積土”化作“高臺”?是否將前輩的精神發(fā)揚光大?這正是屬于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世間偉業(yè),無一不是從腳踏實地的努力中走來,唯有不忘初心,方能在激蕩的時代浪潮中展翅高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宏圖之繪,存于初心。愿我們不負時代,不負自我,敢于踏上這條荊棘與光輝交織的旅程,成就屬于自己的偉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