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陜西南極”鎮(zhèn)坪縣,如果不吃臘肉,不僅對不起鎮(zhèn)坪朋友的熱情勁兒,更會嚴重挫傷他們偏著頭講“喝碗鎮(zhèn)坪臘肉湯,給我皇帝都不當”這句豪言壯語時的自信心。到哪吃呢?文友說到臘肉非遺館去。
興沖沖出了縣城,沿著碧綠的南江河下到新華村,便見頭頂?shù)母咚俟吩诖斯樟藗€長彎,河灣東岸聳立著一座依山傍水的大樓,正門頂端懸掛著“鎮(zhèn)坪臘肉非遺館”的橫匾。原來這里不是“下館子”的館,而是一個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展示館。
展示館的負責人曹祖波,是個眉清目秀的年輕人,經(jīng)他輕言細語、言簡意賅的一番講述,伴著對實物、圖片和文字的解讀,我們獲知了鎮(zhèn)坪臘肉的前世今生與制作工藝。
地處大巴山腹地的鎮(zhèn)坪縣,下轄7個鎮(zhèn),5萬人口散布于化龍山的左右,與重慶城口、巫溪,湖北竹溪及安康平利、嵐皋交界?;埳街鞣搴0?918米,是大巴山的第二高峰,也是漢江南岸的最高山峰,因而,鎮(zhèn)坪便成了立于三省市界山上的最高縣。身處高山,地廣人稀,卻因森林覆蓋率超過90%而植被豐富,葛條、野蒿之類的“豬草”遍地都是,有著養(yǎng)豬的天然條件。早在1958年,鎮(zhèn)坪縣就以人均養(yǎng)豬量位居陜西第一的驚人成績,奪得“全國養(yǎng)豬紅旗縣”的殊榮。但在中國食品史上,鎮(zhèn)坪出名的不是豬肉,而是臘肉。在一千多年前的文獻里,有吃臘肉的民歌、諺語與故事;新世紀以來,以曹祖波為首的一批年輕人守正創(chuàng)新、研制開發(fā),使鎮(zhèn)坪臘肉腌制技藝成為省級非遺項目,進入全國特質(zhì)農(nóng)產(chǎn)品名錄,從而讓大江南北的美食家愛上了鎮(zhèn)坪臘肉,讓這高山頂上的傳統(tǒng)食品成了享譽四方的文化名片。
鎮(zhèn)坪的臘豬肉不是別處的臘豬肉、臘牛肉、臘魚肉那般的風干肉,是地地道道的腌制肉。地道源于當?shù)氐淖匀粭l件,山高水硬,人不吃肉沒精神。鎮(zhèn)坪人不僅喜食肉,而且愛吃生長期一年以上成年豬的瓷實肉,愛吃四五指厚的肥豬肉,油汪汪的大片肉尤其添神。但舊時沒有空調(diào),豬肉過夏困難。鎮(zhèn)坪雖然山高風大,宜于制作風干肉,卻因林深霧大,地濕潮重,肉品容易霉變。所以,山民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得出了經(jīng)驗,積累了智慧,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臘豬肉腌制法”。臘豬,就是臘月殺的豬。此時,吃過秋食的豬膘已養(yǎng)圓,經(jīng)過冬日休眠的豬油已蓄足,正好殺了過年。氣溫零度以下,氣候干燥,北風干冷,肉易保鮮,是腌制豬肉的最佳時機。
鎮(zhèn)坪臘肉有別于他處的最大特點是味道偏咸,故有“炒臘肉,不放鹽,一碗自帶三碗咸”的俗語。此地毗鄰巫溪的大寧鹽廠,處在巴山鹽道沿線,在腌制臘豬肉時,不必用醬醋一遍又一遍地消腥遮味,而是用鹽和酒。他們把新鮮的豬肉剝?nèi)グ逵?、劃成方子、沖洗干凈后,擺在案板上,先噴一遍高度苞谷酒,再將撒勻的鹽粒在肉上搓化,以達去腥遮味之效。
鎮(zhèn)坪臘肉的味道,吸收了重慶、湖北的風味。西南面與重慶接壤者,喜食麻辣,就在消毒后撒上辣椒面、花椒面;東南面與湖北交界者,口味清淡,就撒白糖、噴醬油;而與安康各縣為鄰者,則是兩者中和,各樣都來一點兒,叫作“調(diào)和味”。無論什么口味,都少不了香味。有錢人家去中藥鋪子、食品店子稱了八角、桂皮、蓽撥、茴香等佐料,貧家之人則把積了上年的柑皮橘皮、桃核杏仁碾碎,拌了蔥茸、蒜泥和香油,一遍一遍涂抹上去,香得別有風味。
封味之后,封缸腌制。陶缸最好,木缸也行,實在缺缸的就用石板做了石缸。無論啥缸,均要置于泥土地上,能接地氣,則有生氣。蓋缸之前,蒙一層布,是為嚴實。如此實在地捂上兩天,讓各種調(diào)料的氣味在肉中穿透,在缸里竄勻,真正達到香味飽和、味道圓滿的程度,并生成了香氣撲鼻的新氣味,才算到味、到位。
出缸的肉條子掛于室內(nèi)的木桿之上,打開門窗吹一天一夜冷風,油入肉中,寒氣封凍,那肉似乎縮成半干。此時,取來備好的椿、楊、松、柏和板栗、樺栗、橡樹之類含有香氣的干木頭、柴疙瘩,生起明火,再用松柏之類新鮮枝葉罩在上面,免生火苗,卻可捂出一縷縷青煙。不一會兒,便見紅紅的木炭炸出火星,清淡的煙子裊裊升起,熱氣直往肉里鉆去,那肉便在煙熏火燎、高溫烘烤的環(huán)境中漸漸成熟,慢慢變黃。熏過九天,再冷卻一夜,打開門窗,放了煙霧,便見肉條子成了金條子,那黃生生的臘豬肉,就成了山里人四季享用、待客的上等佳肴。
鎮(zhèn)坪人在發(fā)明了臘豬肉的工藝之后,用同樣的工序去做臘牛肉、臘羊肉、臘魚肉及各種野獸的臘肉,只是后來牛肉歸公,再后來江河禁漁,到如今山林禁獵,他們只做臘豬肉了,所以,就把這單一的腌制肉品及腌制工藝簡稱為“鎮(zhèn)坪臘肉”。
臘肉宜存,喜干怕潮。廠家、商家需冷藏,自食的農(nóng)家掛在房梁上即可。兩年以上的陳肉會長白斑白毛,不用擔心,它叫益生菌,是可食用的有益物質(zhì)。干臘肉取下后,用火將肉皮烤酥,再用溫水浸泡一兩小時,用清水洗凈后,加白水煮熟,再換兩道沸水,即可淘掉過咸的鹽味。隨后切成小塊,存入冰柜,可以隨時適量取出,選用酸、辣、甜、咸等食材,采用蒸、燉、燜、炒等廚藝,做出不同味道的美味佳肴。
如今的鎮(zhèn)坪臘肉已不再只售賣生肉了。在曹祖波的引領(lǐng)下,我們看到了在商品展銷柜中,用紙箱、木盒、塑料袋打包的不同肉塊包裝,看到了手提琴狀的臘肉火腿,還看到了真空包裝的肘子、蒸肉、臘肉拌豆腐乳等各種熟食品。尤為令人驚喜的是,臘肉條、臘肉片、臘肉丸等各種速食品也出現(xiàn)在商品展銷柜中。當愛吃零食的女詩人對這些即食性食品邊嘗邊問個不停、贊不絕口時,我完全相信:順應時代需求的速食品一定會適銷對路,銷路大好!
出了一樓東邊的成品展館,才知我們已經(jīng)走出了非遺館,二樓以上分別是烘烤車間、成品車間、食品車間。在一樓的小餐館,還可品嘗他們的臘肉菜肴。走進餐館,才知它與非遺館相通。邊吃臘肉美食,邊品非遺,也是一番的美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