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利敏, 尹保娜, 沈萌萌
(1.沁陽市婦幼保健院a婦產科b婦科 河南 焦作 454550;2.焦作市婦幼保健院婦科 河南焦作 454000)
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約占婦科疾病25%,多發(fā)于育齡期和絕經期女性,發(fā)病率較高[1-2]。多數(sh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子宮異常出血、月經量過多、白帶異常、經期紊亂、陰道出血等現(xiàn)象,未及時治療,易發(fā)生貧血、流產、甚至癌變等癥狀,危害患者生命安全[3-4]。以往多采用激素和鐵劑治療子宮內膜息肉,雖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服藥易出現(xiàn)耐藥性,治療效果不理想[5-6]。因此,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主要方法。既往多以傳統(tǒng)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雖能刮除息肉,但因對子宮創(chuàng)傷較重,復發(fā)率較高,預后較差,前景受阻[7]。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和腔鏡技術不斷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宮腔鏡下診刮術、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基于此,本院收集121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基于術后并發(fā)癥及月經癥狀探討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與宮腔鏡下診刮術在子宮內膜息肉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分析如下。
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間本院醫(yī)治的121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根據不同手術方法分為診刮組(n=59)、切除組(n=62)。
診刮組:年齡20~65 歲,平均年齡(42.56±10.84)歲,息肉數(shù)量:47例單發(fā)、12例多發(fā),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4.31±1.37)個月,息肉直徑10~23mm,平均直徑(16.72±2.96)mm,臨床癥狀:51例月經不調、48例月經紊亂、37例白帶異常、24例不孕,體質量指數(shù)(BMI)17.06~22.82kg/m2,平均BMI(19.84±1.25)kg/m2。
切除組:年齡21~66 歲,平均年齡(43.79±11.02)歲,息肉數(shù)量:49例單發(fā)、13例多發(fā),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4.45±1.51)個月,息肉直徑11~24mm,平均直徑(17.48±3.04)mm,臨床癥狀:56例月經不調、50例月經紊亂、43例白帶異常、27例不孕,BMI17.12~23.11kg/m2,平均BMI(20.22±1.37)kg/m2。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①具有腹痛、白帶異常、子宮不規(guī)則出血、不孕等臨床癥狀;②經陰道超聲、宮腔鏡、病理學等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患者;③符合臨床手術指征;④無腹部手術史;⑤符合《婦產科學》[8]中子宮內膜息肉診斷標準;⑥臨床資料保存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②年齡<20歲;③合并子宮肌瘤、子宮畸形、子宮異位妊娠等婦科疾病;④免疫功能、凝血功能、認知功能障礙者;⑤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⑥麻醉不耐受。
1.3.1 術前檢查 患者術前均行陰道超聲、血常規(guī)、白帶、凝血功能、心電圖、胸X 線、血人絨毛膜促性激素等檢查;于患者經期后7d行手術治療;術前7h,沖洗患者陰道,0.5h 后,陰道后穹窿處予以0.2m 米索前列醇片(規(guī)格:0.2mg,生產商:上海新華聯(lián)制藥有限公司/弘健制藥(上海)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4136)軟化,以生理鹽水膨宮,維持115mm Hg宮腔內壓。
1.3.2 診刮組 全麻,取膀胱截石位,鋪放消毒巾,行宮腔鏡下診刮術。擴張宮頸管,置入宮腔鏡,觀察息肉大小、位置、形狀及周圍組織狀況,明確病灶位置;采用適合型號刮匙刮出息肉,負壓(8號吸管)吸除病灶,電凝止血;待完息肉全刮出后,退出內鏡,生理鹽水沖洗術區(qū),術畢。
1.3.3 切除組 全麻,取膀胱截石位,鋪放消毒巾,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擴張宮頸管,置入宮腔鏡,觀察息肉大小、位置、形狀及周圍組織狀況,明確病灶位置;調整電切刀參電切凝(60W)、電切(80W)參數(shù),于宮腔鏡直視下環(huán)切息肉基底(2mm),依據患者病情可切除部分周圍子宮內膜,負壓(8號吸管)吸除病灶,電凝止血;術中避免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可進行少量多次切除病灶,直至完全切除息肉,退出內鏡;隨后以生理鹽水沖洗術區(qū),術畢。
1.3.4 術后措施 術后患者均予以抗菌、抗感染等對癥治療;術后3d口服甲羥孕酮片(生產商:北京京豐制藥(山東)有限公司,規(guī)格:4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1761)治療月經癥狀,4mg/次,2 次/d,維持3周,隨后改為經期第5d后口服甲羥孕酮片,4mg/次,2次/d,維持3個月;叮囑患者術后2周內禁性生活、止盆浴等相關事項。
1.4.1 手術指標 記錄比較兩組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
1.4.2 月經癥狀 記錄比較患者術前及術后2個月、3個月月經量、月經經期,其中月經量采用月經失血圖(PBAC)評估,患者經期采用統(tǒng)一品牌衛(wèi)生巾,使用完后自行放置塑料袋內,采用PBAC 評估、填表,總分值為0~20分,分數(shù)越高,月經量越多。
1.4.3 雌激素受體水平 收集患者術前及術后3個月子宮內膜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檢測雌激素受體水平。
1.4.4 生化指標 術前及術后3個月,取患者靜脈血4m L,3500r/min轉速離心10min,取上層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紅蛋白(Hb)水平。
1.4.5 并發(fā)癥 記錄比較兩組術后宮腔感染、宮腔粘連、出血、宮頸管狹窄等現(xiàn)象。
與診刮組相比,切除組住院時間較短,出血量較少(P<0.05);兩組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例數(shù) 住院時間(d) 出血量(m L) 手術時間(min)切除組62 5.82±1.63 24.31±5.62 30.47±5.19診刮組59 7.91±1.58 28.45±5.97 31.44±5.22 t值7.156 3.929 1.025 P 值0.000 0.000 0.308
術后3個月,切除組月經經期、PBAC評分均低于診刮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月經癥狀比較(±s)
表2 兩組月經癥狀比較(±s)
組別例數(shù)月經經期(d)術前術后2個月術后3個月PBAC(分)術前術后2個月術后3個月切除組62 9.26±2.72 7.31±1.93 5.02±1.37 15.36±2.04 9.73±1.16 7.15±1.47診刮組59 8.98±2.94 7.84±2.06 6.96±1.41 14.82±2.17 9.58±1.29 8.42±1.68 t值0.544 1.461 7.676 1.411 0.673 4.431 P 值0.587 0.147 0.000 0.161 0.502 0.000
術后3個月,兩組雌激素受體水平顯著下降(P<0.05);但組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雌激素受體水平比較(±s,ng/m L)
表3 兩組雌激素受體水平比較(±s,ng/m L)
組別例數(shù)術前術后3個月切除組62 2.47±1.03 1.02±0.17診刮組59 2.51±1.14 1.09±0.25 t值0.203 1.809 P 值0.840 0.073
與診刮組相比,切除組VEGF、TGF-β1水平較低,Hb水平較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shù)VEGF(ng/L)術前術后3個月TGF-β1(ng/L)術前術后3個月Hb(g/L)術前術后3個月切除組62 107.82±6.17 46.13±3.26 38.62±5.17 20.52±1.83 103.72±5.14 137.14±2.17診刮組59 108.25±6.42 57.92±3.44 39.29±5.24 24.17±1.75 104.06±5.42 124.83±2.39 t值0.381 19.357 0.708 11.203 0.354 29.688 P 值0.704 0.000 0.480 0.000 0.724 0.000
切除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1%)與診刮組(8.47%)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臨床尚未清除子宮內膜息肉發(fā)病機制,認為和婦科炎癥刺激、內分泌紊亂、雌激素水平過高等因素有關[9-10]。目前,宮腔鏡下診刮術和宮腔鏡電切術是臨床以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主要術式,前者是在傳統(tǒng)刮宮術技術聯(lián)合宮腔鏡刮除息肉,后者是在宮腔鏡指引下,以環(huán)狀電切刀切除息肉[11-12]。臨床術式各有優(yōu)勢,為此,本院開展關于宮腔鏡下診刮術和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相關研究。
本研究顯示,切除組住院時間、出血量均少于診刮組(P<0.05)。提示,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能加快患者康復進程。息肉切除術于宮腔鏡直視下環(huán)切息肉基底,減少對子宮內壁損傷,出血量較少,術后恢復較快,進而縮短住院時間。陳禮梅等[13]研究指出,子宮內膜血管病理增殖與子宮內膜息肉生長有關。鄭賀等[14]研究指出VEGF 對血管內皮細胞具有高度特異性,可促進血管通透、基質細胞生長、血管新生。邱爽等[15]研究指出TGF-β1與疾病進程密切相關。本研究顯示,切除組VEGF、TGF-β1水平、月經經期、PBAC 評分低于診刮組,Hb水平高于診刮組(P<0.05)??梢妼m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能降低生化指標,改善患者月經癥狀。息肉切除術術中以宮腔鏡和電切鏡擴大手術視野,可精準切除病灶和兩側宮角內隱匿病灶,減少對子宮內壁和周圍組織損傷,降低VEGF、TGF-β1水平,進而減少月經量和經期,提高Hb水平。診刮術于宮腔鏡指引下采用刮匙刮除息肉,手術視野受限,無法徹底清除宮角內隱匿病灶,TGF-β1、VEGF水平較高,導致月經量較多,經期較長。
宮腔感染、宮腔粘連、出血、宮頸管狹窄是子宮息肉切除術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其中宮腔粘連是由于過度刮宮所造成并發(fā)癥[16-17]。羅祥力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雌激素受體存在于子宮內膜心血管系統(tǒng)內,雌激素受體高表達可促進子宮內膜病理增殖,進而形成息肉生。本研究顯示,兩組雌激素受體水平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兩種手術方法均能降低雌激素受體水平,安全性較好。究其原因在于,宮腔息肉切除術在宮腔鏡直視下環(huán)切病灶基底,對子宮及子宮內膜損傷較少,術后并發(fā)癥較少;術中又采取少量多次切除方法環(huán)切病灶,可減少對子宮內壁損傷,極大程度上降低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術后患者口服甲羥孕酮片并予以抗菌、抗感染等對癥治療,既能抑制雌激素受體水平,又能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此外,還可能與本樣本選取例數(shù)較少有關。術后,出現(xiàn)3例宮腔感染、1例宮腔粘連、1例出血、1例宮頸管狹窄,一經發(fā)現(xiàn)予以對癥治療后,患者均好轉。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能改善月經癥狀,減少術后并發(fā)癥,降低TGF-β1、VEGF、雌激素受體水平,預后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