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善書
文章開頭,請你先假設一種場景:
生娃之后的生活?!懊刻觳幻卟恍?,既要哄娃帶娃,又要吃喝拉撒。每天忙到不如拉磨的驢。驢都有休息的時間,但是人沒有?!?/p>
一個人完全應付不來。
這時,擺在年輕人面前一般有3個選擇:自己帶,代價是喪失職業(yè)生涯的可能性;請保姆,費用太高、還很難讓人放心;而第三種方式成了大部分年輕人的選擇:接雙方父母中的一個人,來家里幫忙帶孩子,或直接把孩子丟給父母,讓父母全權(quán)負責。
一般出于對子女的體恤,父母都不會拒絕,甚至一些還會主動問詢。以至于現(xiàn)實中,不少人認為這就是長輩本該的職責。
據(jù)《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顯示:58%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普遍存在年輕父母“只生不養(yǎng)”的現(xiàn)象。
最近,一位專家提出,社會出現(xiàn)了一種“習以為常,但實際上并不正?!钡默F(xiàn)象,即:年輕人只生不養(yǎng),養(yǎng)娃、帶娃的重擔都落在長輩身上??胺Q“新型不孝”。
子女不管不顧,父母卻不堪重負。在我們的文化和語境里,“中國式育兒”一直有一個默認的傳統(tǒng):當子女生下新一代時,父母輩需要給子女育兒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這個人一般情況是奶奶或是姥姥,少數(shù)情況是爺爺或是外公。
因著這個傳統(tǒng),不少年輕人都將父母的付出視作理所應當?shù)呢熑巍?/p>
短片《媽媽的媽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姥姥原本想著退休了,終于可以輕松一下,享受清閑的老年生活。但外孫女的來到,讓她潛意識覺得:不可以丟下女兒不管,得在女兒最需要的時候搭一把手。也因為姥姥的到來,女兒的育兒生活得以松了一口氣?!敖K于有人能幫忙做飯洗碗、打掃衛(wèi)生了,有時還能幫我?guī)Ш⒆??!?/p>
等孩子10個月斷奶之后,女兒要重新回去工作,女婿也經(jīng)常加班。外孫女就完全是姥姥一個人在帶。
但姥姥畢竟是姥姥,也有無法跟上時代的時候。比如,外孫女上小學之后,有一次老師用iPad布置作業(yè),需要接收動態(tài)碼,但是姥姥怎么也不明白動態(tài)碼怎么操作。打電話問女兒,女兒當時在忙,就沒有時間教她。結(jié)果,外孫女當天的功課就沒有做。還有一次,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外孫女嚷嚷著要吃冰淇淋。姥姥拗不過外孫女的要求,就給買了。誰知道晚上回去之后,外孫女就發(fā)起高燒。外婆急得不知道怎么辦,就想起土方法,給孩子蓋上厚被子捂著,心想發(fā)完汗就退燒了。誰知女兒回來看到后,立馬就不高興了,吼了母親幾句:“你怎么帶孩子的?”就抱著孩子去醫(yī)院了。
姥姥心里很委屈,本來是來幫忙的,沒想到忙沒幫上,麻煩卻一大堆。她給女兒打電話說要離開,但女兒說什么都不同意。
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吊詭的場景并不少。不少人一邊嫌棄父母的笨手笨腳,一邊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他們忘了,其實,父母本不用做這些的。
如果家里的老人愿意放棄晚年悠閑自在的生活,來到子女的家里日夜操勞,分擔事務,那一定是出于對孩子的情義和愛護。作為被愛護的一方,我們應該是感恩、銘記,而不是指責、嫌棄。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這樣一段經(jīng)歷:3—10歲之間被送到爺爺、奶奶家生活,等到長大一點再被接回到父母的家里。
據(jù)調(diào)研統(tǒng)計,我國2歲半以內(nèi)的兒童,60%~70%是由祖輩參與照顧的;3歲以后的兒童,祖輩參與照顧的機率是40%。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父母幫助子女帶娃,似乎是天經(jīng)地義的。我們的祖輩也一直踐行這種“互助式育兒”,即父母幫助子女帶孩子,等子女成為父母,又幫著下一代帶孩子。
但我們想厘清的一點是:法律上,沒有任何一條法律條文,要求父母必須要給子女帶娃。父母給子女帶娃,永遠都只是出于感情,而不是理所應當。
最近,一條關(guān)于“帶孫費”的新聞,在網(wǎng)上引發(fā)激烈討論。
成都廣安區(qū)一位老人,要求子女支付19萬元的“帶孫費”。原來,2016年底至2023年7月,成都胡女士與丈夫一直都在成都務工,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于是,就將孩子交由外婆照顧。期間,胡女士與丈夫每月要給母親支付生活費1000元,帶孩子費用2000元。并就孩子的撫養(yǎng)問題,簽訂了《協(xié)議書》??墒聦嵣?,胡女士并沒有按照協(xié)議向母親支付相關(guān)費用。多次催要無果之后,外婆提起訴訟。
面對老人的訴求,法院認為:外婆對孫子沒有法定撫養(yǎng)義務。最后判決胡女士及其丈夫向外婆支付撫養(yǎng)費8.25萬元。女婿雖然不太情愿,但還是需要向丈母娘支付法律規(guī)定的費用。
有些年輕父母可能無法接受: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居然對自己的勞動明碼標價,卻忘了他們從未有義務這樣做。
聽過一位媽媽講到自己與婆婆的相處方式。結(jié)婚之前,她跟婆婆約定好相處的界限。婆婆明確表示,并不想自己的晚年生活被打擾,但是如果實在需要婆婆的幫助,她愿意有償幫忙。兒媳婦也比較認同婆婆的理念,畢竟,養(yǎng)孩子是自己的義務,并不是婆婆的責任。
孫女出生之后,媳婦實在忙不過來,于是請求婆婆支援??紤]到兒子的工資不高,雙方約定以每月4000元的工資,幫助媳婦分擔育兒的工作。婆婆只需要白天照顧孩子,等晚上媳婦下班,她負責做飯。其余,并不需要婆婆負責。
對此,媳婦已經(jīng)非常滿意。畢竟,外面請一個保姆要花6000~7000元,而且還不放心。婆婆幫忙帶娃,省了一半花費不說,關(guān)鍵是,自己人辦事放心。因為花了錢,媳婦不用欠婆婆一份人情,婆婆也因此得了一份收入。媳婦沒有愧疚感,婆婆沒有犧牲感,婆婆得到補償,媳婦得到省心,雙方滿意,兩全其美。
你看,如果老人不愿無償幫子女帶娃,子女又需要父母的協(xié)助,付出報酬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然,雖然老人帶娃不是義務,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年輕人育兒,確實是很不容易的;生活壓力,也是陡然增大的。
總有人這樣問,生孩之后,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事實是,根本無法平衡。顧得了家庭,就顧不上工作;顧得了工作,就照顧不了家庭。如果家里無人幫忙,那就意味著年輕父母必須有一位出來照顧家庭,代價是犧牲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而這個角色,又通常是女性。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年輕父母的困難需要被體恤,因為現(xiàn)實的壓力實在太重;老年人的需求也應被重視,沒有那么多理所應當。因此,子女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之前,需要提前了解老人的意愿。如果老人愿意帶孫子,對于大部分年輕父母來說,那就解決了一大難題。如果老人不愿意帶孫子,或者希望有償帶孫子,也無可厚非。畢竟,辛苦了一輩子,他們也有安享晚年的權(quán)利。
除此之外,社會也應該給予年輕人更多幫助;
a.設立專門的育兒期“媽媽崗”“爸爸崗”;
對于家里有孩子的新手爸媽,對于需要照顧孩子的需求,可以設置靈活辦公的選擇,幫助育兒期父母度過困難時期。
b.保障職場媽媽的權(quán)益;
現(xiàn)實中,依然存在針對職場媽媽不公平的職場現(xiàn)象。比如有些職場潛規(guī)則,工作機會往往不會向生育女性發(fā)放,因為擔心職場媽媽影響工作效率。
迎接新的生命,原本是一件具有期盼且令人幸福的事情,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會的未來,不應該讓其過程產(chǎn)生太多幸福的負重。
養(yǎng)育孩子的職責,全由母親承擔是不合理的;同樣完全丟給老人照顧,也是不負責任的。它需要家人齊心協(xié)力,也需要社會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