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德祥
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將父親臨終前留給他的“作官即不許發(fā)財”7個字寫在瓷碗上,瓷碗燒好后,他在給官兵的發(fā)碗儀式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fā)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jiān)督。我今天把碗發(fā)給大家,就是要和大家一起不做對不起窮人的事,諸弟兄們監(jiān)督我,我若有違背老子遺言之日,干了坑害老百姓的事,就請你們用槍子崩了我?!?/p>
吉鴻昌將那只瓷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做人做官。以后他官升師長、軍長、二十二路軍總指揮等要職,始終不忘“作官即不許發(fā)財”的座右銘,直至在臨刑前寫下了一首氣吞山河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其實,中國歷史上持有“作官即不許發(fā)財”信念的,又何止吉鴻昌一個。東漢的開國功臣祭遵,每當因戰(zhàn)功得到朝廷賞賜時,他總是“輒盡與士卒”,而自己卻“家無私財,身衣韋绔”,甚至連夫人也是“裳不加緣”。盛唐時期的魏徵,官至丞相,卻一直操守清廉,不貪不占。宋朝包拯,秉公辦案,拒禮拒賄,竟敢拒絕皇帝送的生日賀禮,臨終一口石棺了此一生。明朝兵部尚書于謙,清廉自持、節(jié)儉重民,后被誤殺抄家僅抄得御賜盔甲袍帶一副,直令皇帝追悔莫及。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后世評價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他始終堅持以“廉潔”為做官原則,不愛財,不貪錢,勤儉樸實,選擇了做一名“窮官”。這些兩袖清風的仁人志士,“清名聞于海內(nèi),廉白著于當世”。?
俗話說:“無病不怕瘦,當官莫嫌貧?!碑敼偌床辉S發(fā)財,是中國吏治文化的一個核心要求,也為歷代開明的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推崇。唐代的武則天在《臣軌》中告誡官員:“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恭廉守節(jié),則地與之財。”南宋呂本中在《官箴》一書寫道:“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鼻迩』实墼?jīng)手書“清、慎、勤”三字刻石宣傳,并賜內(nèi)外諸臣,訓示百官。清朝曾設立養(yǎng)廉金獎勵廉政的官員,但對以權(quán)斂財者嚴懲不貸。古往今來,為官者“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guān),無不與其當權(quán)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guān)。?有官箴曰:“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惫沤翊罅渴聦嵄砻鳎阋獮槿嗣褡鍪?,當人民的公仆,就不要指望比別人富有。要想發(fā)家致富,就不要當官。
以史為鏡,可明得失。當官與發(fā)財必須是兩條道上跑的車,絕對不能混淆在一起。你選擇了從政,也就意味著選擇了清貧,選擇了付出,選擇了奉獻,理所當然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搞好服務?!稗r(nóng)民運動大王”彭湃,為了革命主動放棄“鴉飛不過的田產(chǎn)”和安逸優(yōu)裕的生活;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一生官而不顯、勞而無怨,一塵不染、兩袖清風;孔繁森為撫養(yǎng)藏族孩子甘愿去賣血;楊善洲沒有置辦家產(chǎn),卻給后人留下一座大涼山……
“當官即不許發(fā)財”,既是每個官員必須自覺遵守的為官準則,也是每個官員時刻面臨的一種考驗。今天,官員們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腐敗的危險性大大增加了。如果誰把當官變成一條特殊的掙錢門路,對不義之財“忍不住”而伸手,那必然會“前赴后繼”地奔向貪腐之路。要知道,每筆賄金、每次誘惑其實就是一個陷阱,而掉進這個陷阱里的人又往往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古人云:“見十金而色變,不可治一邑;見百金而色變,不可統(tǒng)三軍?!币幻賳T,自身不廉,既不可以委以重任,也會失去民心,沒有號召力。岳飛有句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太平。”“以吾貧換得人民富,以吾廉贏得萬眾心”,官清民自安,“當官即不許發(fā)財”是每個為官者應該始終堅守的防線。
“升官發(fā)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斯門。”這是當年黃埔軍校門口的一副對聯(lián)。每個人都有選擇職業(yè)的自由,但不能選擇通過當官來發(fā)不義之財,把仕途當“錢途”。想靠當官來發(fā)財,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