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
在接觸文字投稿前,大一的我面對報刊亭上擺放的雜志,總會覺得不可思議,覺得作品能刊登在雜志上的,一定是語文成績特別好的人。
我讀高中時沒有好好聽語文課,但很喜歡看閱讀理解的文章,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絕美的描寫。下課時,我會偷偷拿出一張白紙,斷斷續(xù)續(xù)地寫著自己的感悟。寫完后,自我欣賞一下,突然又覺得沒什么用,就把紙扔進垃圾桶。
直到有一天,語文老師拿出一張試卷,說我是考得分數(shù)最高的。我愣了,扭頭看著其他同學一臉不相信的樣子,我的臉突然火燒般的紅了起來,覺得不應該是我。沒想到,語文老師非常欣賞我的作文,我把頭埋得越低了。
當思緒漸漸收攏,我望著網(wǎng)上的征稿啟事,一開始覺得自卑,后來轉(zhuǎn)念一想:這有什么好自卑的,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可以!
從那之后,我不斷去網(wǎng)上了解投稿要求,如標點符號要用得對,語句要通順,文章要有內(nèi)涵。暑假兩個月的時間,我把自己關(guān)在臥室里,一直看資料,一直補充標點符號的知識。
我非常喜歡季羨林的《悲喜自渡》,里面講述了他與養(yǎng)的貓“咪咪”的故事。咪咪感覺自己要離開了,所以會悄悄跑到季羨林不在的地方,讓他永遠找不到。這看得我心都在疼,季羨林先生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可愛的咪咪,我也深陷這樣的文字里而半夜不睡,試圖找一個心靜的時刻,撫慰自己疲憊的內(nèi)心。
在經(jīng)歷三十次郵箱投稿失敗后,我有些沮喪。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來自《知識窗》編輯的回復,表示我的文章雖然沒有過審,但有一定的亮點,希望可以加我為QQ好友溝通改稿,于是我鼓足信心加了編輯。從那之后,我認識了兩位非常好的編輯,其中一位更是亦師亦友,她鼓勵我要多研讀雜志。我仍記得在那個冬天,穿著薄薄外套奔向驛站取訂閱的雜志時的心跳。從每一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開始,如何表達友情、親情,如何描寫那些發(fā)生的故事、字詞間情緒的變化、故事背后溫暖動人的閃光點,我一一記下,暗暗下定了專心研究雜志的決心。終于在某個半夜,我寫出了一篇稿件,并成功登上《知識窗》雜志校園窗欄目。
當雜志寄到我的手中時,我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我知道,這篇稿件的背后,是無數(shù)次仔仔細細的琢磨、逐字逐句的推敲。寫到坎坷處,我甚至必須停下來緩一緩,等休息好了再繼續(xù)改正,讓不成熟的稿件更完善。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所以摘抄和看書成為我每日的輸入方式。
從那之后,我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每寫好一篇稿件,必須反反復復地打磨后,才會發(fā)給編輯審稿。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編輯改動的地方越來越少,甚至只有一些標點符號的改正。我終于進步了,不再那么自卑,也更加熱愛寫文章了。
之后的我總愛在夜晚拿起一張白紙,再拿起一支筆摘抄喜歡的句子,總是會時不時笑笑。筆尖劃過紙張,就像雨滴敲打在瓦磚上,點滴在心頭,蕩起只有自己能聽到的舒心的水聲,真的很美好。
我非常喜歡這樣落筆生花的過程,就像只要想起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我一閉眼,就會想起他筆下那關(guān)于雨的世界,是那樣一個舒心又朦朧、清冽又甘美的世界。
筆可落雨,也可生花,更可以創(chuàng)作出自己喜歡的世界。
(作者系衡水學院動畫專業(yè)2021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