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勤
前幾天,我和朋友在食堂吃飯,被問到“你們廣東人不是很喜歡喝湯嗎,怎么沒見你去盛一碗湯”時,我笑著搖頭?!皬V東人喜歡喝湯”,這是我來到江西南昌讀書以后,大家給我貼上的第一張標(biāo)簽。但廣東人的湯,不是食堂的紫菜蛋花湯,不是南昌的皮蛋肉餅瓦罐湯,也不是河南同學(xué)從家鄉(xiāng)帶來的胡辣湯。廣東人的煲湯又稱“老火靚湯”,講究的是原汁原味,醇香誘人。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嶺南之地,愆陽所積,暑濕所居。”廣東人篤信湯有清熱去火之效,故飲食中不可無湯。無論在外就餐,還是居家吃便飯,一碗湯水永遠(yuǎn)少不了??粗鴿M桌的珍饈佳肴,若是少了一碗湯水,這一餐便算是白吃了。廣東人煲湯不同于其他地方,首先,在炊具方面,廣東人要用厚厚的砂鍋,因為砂鍋保溫性良好,加熱、散熱較慢,屬于性格溫柔的類型,正對應(yīng)了那句“慢工出細(xì)活”。其次,在煲煮時間方面,湯要慢慢熬,煮沸后還要小火煲三四個小時,方可取食物之精華。再次,在食材方面,廣東人講究“天然”和“真”二字,保證原汁原味、入口甘甜。
初來南昌,我在飲食方面是不太適應(yīng)的。一是口味重,二是食無“湯”,這里所說的“湯”,自然是指“廣東湯”。有時在食堂吃飯,辣得嗓子冒火,咸得口干舌燥,我便特別想盛上一碗清爽宜人的玉米排骨湯,小呷一口,以甘甜中和咸辣,再滿意地咽下肚。無湯,我便沒有食欲,遍尋校園店鋪、周遭飯館均無果,于是決定“自己動手”。
我去市場挑選了粉葛、山藥、排骨等食材,來到校外同學(xué)家中,還邀請舍友來做食客,看我大顯身手。我把粉葛、山藥削皮切塊,排骨焯水,用姜片去腥,然后將它們統(tǒng)統(tǒng)倒入砂鍋,加水沒過食材,文火細(xì)煨,直至湯香四溢。我迫不及待地揭開鍋蓋,取來四副碗筷,盛上熱湯,邀同學(xué)一起品嘗。可一個同學(xué)品了一口,卻說:“湯雖好喝,但太過清淡,索然無味?!绷硪粋€同學(xué)說:“的確甘甜清爽,可惜我不喜歡喝甜湯?!蔽壹{悶,趕緊舀一勺湯品嘗,沒有錯啊,正是熟悉的味道!原汁原味,怎會無味?入口清甜,不恰恰甘之如飴?一碗湯下肚,熨帖著我的胃,暖和著我的身,寬慰著我的心,這味道正是家的味道。
后來,河南的舍友從家中帶來了逍遙鎮(zhèn)的胡辣湯,她說,用開水沖泡便能還原當(dāng)?shù)氐奈兜馈N遗萆弦煌牒睖?,黏糊糊的口感、奇特的味道,著?shí)是我沒嘗過的。我好奇地問:“這湯是直接喝,還是當(dāng)作菜的醬汁?”她笑著說,這湯既可以直接喝,又可以用油條或者饃饃蘸著吃。那一刻,我頓時理解了各地“湯文化”的顯著差異。
其實(shí),湯之咸甜,又何必爭個高下?一碗湯里,呈現(xiàn)著包容豁達(dá)的氣象,食材萬萬千千,做法千千萬萬,或稀或稠,或咸或淡,簡單里延伸出的復(fù)雜、豐富,讓人無法品盡。湯里記載著逝去的歲月,彌漫著鄉(xiāng)愁。尋湯,不過是尋找一份家鄉(xiāng)的記憶和情懷罷了。作家張佳瑋在《無非求碗熱湯喝》一書中寫道:“說到底,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游離,到頭來,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無非就是樸樸素素求碗熱湯喝?!睉涯罴亦l(xiāng)一碗熱湯的人們,其實(shí)是在安放鄉(xiāng)愁,找尋人生的真諦。一碗家鄉(xiāng)的湯,濃縮了經(jīng)年累月的情感,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