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子
年夜飯吃什么,怎么吃,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味道。孔子曾說過,“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國人講究吃,用食物串聯(lián)起記憶和溫情,尤其是年夜飯的時候,幾道獨家拿手菜上桌、觥籌交錯間共賞年味,團聚在一起的喧鬧煙火氣才是過年的儀式感。
讓我們通過老舍、馮驥才等人的文章,一同感受各地過年的味道,讓美好與溫情持續(xù)地回味。
“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按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過農(nóng)歷的新年(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边@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上年貨,街上多了貨攤子——賣春聯(lián)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jié)才會出現(xiàn)的。
這些趕年的攤子都讓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xiàn)的,像賣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干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摻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和年畫兒。
——對于北京的年味,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jié)》中寫道
“過年的心理是年貨要備得愈齊全愈好”
每進臘月,友人們便笑道:“大馮又忙年了?!边^年的心理是年貨要備得愈齊全愈好,以寓來年的豐足。
備年貨時母親是重點。母親住在弟弟家,所以多年來一直要為母親備足八樣年貨,并一一送上。大致是玉豐泰的紅絨頭花,正興德的茉莉花茶,還有津地吊錢,彰州水仙,寧波年糕,香燭供物,干鮮果品,生熟葷腥。
——對于天津的年味,作家馮驥才在《春節(jié)八事》中寫道
“上年紀的老太太,過年也要買一朵紅絨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喝過臘八粥,年味兒更濃重。
賣糖葫蘆的小販穿梭來往,竹筒里抽簽子,中了彩贏得的糖葫蘆吃著最甜。賣掛落棗兒的涿州小販,把剔核曬干的老虎眼棗兒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轉著吃。賣糖瓜和關東糖的小販,吆喝叫賣,此起彼伏,自賣自夸。
還有肩扛著谷草把子賣絨花的小販,谷草把子上插滿五顏六色的絨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婦把他們叫到門口,站在門檻里挑選花朵。上年紀的老太太,過年也要買一朵紅絨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對于河北的年味,作家劉紹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寫道
“走親戚的禮肉,一條條掛在半空”
每遇了過年,就念著回家。急慌慌寫一封家信,告訴母親說,我要回家過年,仿佛超常的喜事。
母親這時候,便拿著那信,去找人念了,回來路上,逢人就說,連科要回來過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著,過年的計劃全都變了,肉要多割些,饃要多蒸些,扁食的餡兒要多剁些。
初一這天,母親依舊很忙,出出進進,不斷把我?guī)Щ氐臇|西送給鄰舍,回來時又不斷用衣襟包一兜鄰舍的東西,如花生、核桃、柿餅。
趁母親不在時,我看了母親的過年準備,比任何一年都顯豐盛,饃滿著了兩箱,油貨堆了五盆,走親戚的禮肉,一條條掛在半空……
——對于河南的年味,作家閻連科在《過年的母親》中寫道
“村子從早到晚都彌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
到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烙制一種五香味的小圓餅子。當晚,第一鍋烙出的五香圓餅先獻到灶神爺?shù)膾煜袂埃以缫佯挼每刂撇蛔×?,便抓起剩下的圓餅咬起來,整個冬天都吃著包谷面饃,這種純白面烙的五香圓餅甭提有多香了。
到春節(jié)前的三兩天,家家戶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shù)仫L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要蒸夠一家人半個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還有走親戚要送出去的禮包。包子一般分三種,有肉作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餡的菜包,還有用紅小豆作餡的豆包。新年臨近的三兩天里,村子從早到晚都彌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自然是從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fā)出來的……我在母親揭開鍋蓋端出第一屜熱氣蒸騰的包子時,搶了一個,燙得兩手倒換著跑出灶房,站到院子里就狼吞虎咽起來,過年真好!天天過年最好。
——對于陜西的年味,作家陳忠實在《過年:家鄉(xiāng)圓夢的炮聲》中寫道
“吃年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吃年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
街上提著燈籠討債的,絡繹不絕,直到天色將曉,還有人提著燈籠急急忙忙地跑來跑去。燈籠是千萬少不得的。提燈籠,表示還是大年夜,可以討債;如果不提燈籠,那就是新年,欠債的可以打你幾記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順境,因為大年初一討債是禁忌的。
——對于浙江的年味,文學家豐子愷在《過年》中寫道
“要炸成缸的“炸棗”,做整盆的五香腸”
在閩南老家,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門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樣大的白糖年糕、紅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棗”,做整盆的五香腸,還要換上新漿洗的窗簾床單鋪上雪白的臺布。然后,要開始熱氣騰騰地忙圍爐的年夜飯……
夜幕降臨時,大家便團團圍坐在圓桌前。外婆開始祝福,舅舅們開始祝酒,小孩子們開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腸。
——對于福建的年味,作家斯妤在《除夕》中寫道
“入冬,腌芥菜”
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過年時開壇,色如淡金,辣味沖鼻,極香美。自離家鄉(xiāng),我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咸菜。
——對于江蘇的年味,作家汪曾祺在《我的祖父祖母》中寫道
“人們把熏制好的香腸,一串串掛在廚房上面,成了冬天里最美的誘惑”
一到過年時節(jié),人們的桌面上總少不了香腸的滋味。
臘月一開始,在農(nóng)家養(yǎng)了一年的年豬開始宰殺了。吃了新鮮的刨豬湯,過去沒有冰箱的年代里,剩下的肉沒有辦法保存,人們就想到把它們做成香腸和臘肉。于是人們把肉分割切碎。切割的肉肥瘦最好是三七分。瘦肉太多了,嚼起來太干,吃的時候難以下咽;太肥了,又讓人覺得太過油膩。包制香腸的腸衣是現(xiàn)成的,是豬的小腸。把豬腸內(nèi)外清洗干凈,肉切成小塊,塞入香腸之中。中間每隔二十厘米左右,用白棉線捆扎好,香腸的基礎工作就做好了。
下一步,各地香腸的做法和吃法就各自不同了。
川渝一帶,人們會把風干到一定程度的香腸,進行熏制。熏香腸的時候,在村頭屋后,用一個大的鐵桶,以防熏制過程中濃煙大量跑出,影響熏制過程。然后把香腸整齊地掛在鐵桶頂部,下面點火,人們喜歡用青的柏樹枝,加一些木頭碎屑。為了增加香氣,人們還會將桔子皮、柚子皮等有清香味的果皮鋪在上面,點燃柏樹枝和木頭碎屑,煙也就起來了,這時候需要人們認真地守候,連續(xù)熏制數(shù)十個小時。
熏制好的香腸,呈現(xiàn)出暗紅的色澤,泛著淺淺的油光。人們把熏制好的香腸,一串串掛在廚房上面,成了冬天里最美的誘惑。屋中懸掛香腸的多少,也能體現(xiàn)出這一個家庭的殷實程度,體現(xiàn)出他們平時的勤勞與努力。一串串香腸,寄托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向往,也是人們過新年最踏實、最有底氣的基礎。
——對于川渝地區(qū)的年味,作家周鵲虹在《最是香腸年味長》中寫道
(摘編自《燕趙都市報》、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