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婷
1936年4月25日,紅二、六軍團按照計劃,分別行進至云南麗江縣城和石鼓鎮(zhèn)渡口,準備渡過天險金沙江。之前,紅二、六軍團橫掃滇西,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為窮人打天下的仁義之師的美名早已在麗江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
當紅軍來到麗江時,國民黨縣長率土豪劣紳聞風棄城逃走,麗江老百姓打著橫幅列隊歡迎,向紅軍表示敬意。
進城后,紅軍打開官倉,把谷物分給窮苦百姓。群眾積極支援紅軍,工匠主動報名到江邊為紅軍扎竹筏,幫助紅軍做好渡江準備工作。同時,還有大量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
后來有老紅軍回憶當時的場景:“這是部隊離開湘鄂川黔根據(jù)地之后,在新區(qū)第一次見到這樣魚水交融的場面?!?h3>閃閃的紅星
紅軍到了麗江,一面準備渡江,一面抓緊時間補充給養(yǎng)和物資。經(jīng)過長時間行軍,許多戰(zhàn)士的衣帽和米袋都破損了,需要補充。于是,軍需處的幾個戰(zhàn)士,便在麗江大研古鎮(zhèn)到處尋找裁縫。
很快,戰(zhàn)士們便找來了王大祺、趙武修、李育松等十幾個裁縫。當時,整個麗江城里只有17臺縫紉機,接到紅軍的任務后,他們連忙準備原材料、集中縫紉機,然后便分組沒日沒夜地趕制起米袋、短褲和軍帽來。
王大祺所在的一組,干活比較麻利,兩天兩夜縫了280條米袋、186頂軍帽和15條短褲。忽然,王大祺想起,軍帽上須得點綴紅軍的標志——紅色五角星。這讓眾人犯了難,拿著一塊紅布,比劃來比劃去,都不合適,最后竟無從下手。
這時,一個紅軍戰(zhàn)士笑嘻嘻地走了過來,接過紅布,招呼大家說:“各位師傅,你們瞧仔細了啊,就這樣疊好,然后剪兩刀。看,好了!”只見他幾剪刀下去,十來個勻稱端正的五角星便已剪好。
王大祺將它們端端正正地縫在軍帽上,那軍帽仿佛也注入了紅軍的精氣神,立刻顯得閃亮起來。
王大祺領著大家干活的時候,紅軍戰(zhàn)士們總是對他們師傅長師傅短地叫著,十分尊敬,每日飯點準時送來可口的飯菜。見此情景,王大祺一邊干活,一邊對大伙兒說:“紅軍跟國民黨那些官老爺不一樣,紅軍待我們好。我們要知恩圖報,他們要是給我們工錢,那可千萬不能要啊?!贝蠹乙积R點頭稱是。
到了晚上準備收工的時候,紅軍軍需處的一個戰(zhàn)士風塵仆仆地過來慰問大家,并且拿出200個小銀幣,要給大家發(fā)工錢。
“200個小銀幣相當于40塊銀元,不行不行,這太多了!我們給紅軍干活,盼紅軍打勝仗,不收錢!”王大祺代表大伙兒,說出了心聲。
紅軍戰(zhàn)士微笑著說:“師傅,那可不行,我們部隊有群眾紀律,不能白拿群眾一針一線,更不能讓群眾白給部隊做事,你們還是收下吧!”
王大祺看著軍帽上閃閃的紅星,心里有說不出的溫暖,于是感動地收下了工錢。
第二天,王大祺等人繼續(xù)干活,到了夜里,突然窗外人聲鼎沸,熊熊火光照進屋子。
王大祺探頭出去,只見獅子山上的碉堡里著火了,火焰沖天,“噼啪”作響。那個碉堡,是軍閥為了抵抗紅軍,拉壯丁搶修的,建在獅子山地勢最險要的地方。
王大祺的第一反應是:“不好,要打仗了,軍閥部隊來偷襲了!”
裁縫里有人說道:“子彈不長眼睛,我們這里離紅軍駐地這么近,危險得很,趕緊跑吧,活命要緊。”于是,幾個裁縫連忙從窗戶爬了出去,沿著窗欞溜了下去,跑到偏僻的農田里躲了起來。
回過神來的王大祺此時忽地暗自叫苦:“完了!我的縫紉機、剪刀、尺子,這些都是我吃飯的‘飯碗啊,全完了!”
過了幾個時辰,王大祺等人見城外沒有動靜了,壯著膽子起身迅速往家走。王大祺剛進家門,就看見自己的縫紉機、剪刀和尺子等都好端端地擺在家里。他瞪大眼睛,看著這些本以為再也見不到的“飯碗”,驚喜交加。
忽然,王大祺的妻子從背后戳他一下,說道:“你愣著干什么?”
“我的這些東西,怎么回來的?”王大祺緩過神來,好奇地問妻子。
“噢,這些???它們可不是自己長腿走回來的,是人家紅軍給送回來的。之前,我已經(jīng)睡了。兩個紅軍戰(zhàn)士來敲門,我嚇得直哆嗦,還以為你出什么事了呢!原來是紅軍戰(zhàn)士,他們把東西恭恭敬敬地遞了進來,門都沒進?!?/p>
說罷,妻子又從兜里掏出四塊銀元,帶著笑意說:“喏,這是你的工錢,紅軍還說了,叫你明天繼續(xù)去,工錢虧不了咱的!”
王大祺聽著,摸著自己的“飯碗”,眼眶漸漸濕潤。
(摘自《長征中的紀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