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丹
無戲不成年,好戲過好年。剛剛過去的春節(jié)假期,廣東粵劇院藝術中心劇場熱鬧非凡,六場大戲場場爆滿,其中《刁蠻公主贛駙馬》《洞庭良緣》《紫釵記》這幾部經(jīng)典粵劇,更是開票不久就售罄。觀眾們紛紛表示,“很廣東,很粵味!廣東粵劇院名家眾多,表演非常出色,在劇場的觀看體驗非常好!”“每年的‘新年睇大戲’都有驚喜,不同的老倌有不同的風格,百看不厭!近年也多了好多優(yōu)秀青年演員,青春靚麗!”“這是我第一次過年跟家人來廣州游玩,感覺非常棒!讓孩子觀看粵劇,學習劇中展現(xiàn)的傳統(tǒng)美德,進一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p>
正月初五,全國政協(xié)委員,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院長曾小敏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她說:“中國的春節(jié)要體現(xiàn)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嶺南的春天當然少不了我們的‘新年睇大戲’。”
“新年睇大戲”是廣東粵劇院運營多年的演出品牌,用精彩紛呈的傳統(tǒng)粵劇,在傳統(tǒng)新春佳節(jié)期間奉上的文化大餐。今年“新年睇大戲”票房尤其火爆,幾臺經(jīng)典粵劇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追劇追星的年輕戲迷有的來自四面八方,有的一家老小相伴而至,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熱烈談論著粵劇,為精彩的表演鼓掌歡呼,在劇場、大堂打卡合影留念。“這樣的場景,以往可能只有電影院才有,如今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也已成為常態(tài)了。傳統(tǒng)文化潤物細無聲,我想,大概這就是我們新年睇大戲、與民同樂的意義所在!”
回想初次與粵劇結緣,曾小敏說源于兒時觀看廣東粵劇院在家鄉(xiāng)佛山的演出,“那時還不懂戲,偷偷跑到后臺看掛在墻上的服裝頭飾,覺得很神秘”。12歲那年,父母帶她去廣州考粵劇學校,到了考場她才發(fā)現(xiàn),其他孩子都學過粵劇,只有她是一張白紙。她唱了一首兒歌《小螺號》,就這樣考進了粵劇學校。
原廣東粵劇學校副校長麥嘉是當時的主考官,他回憶,曾小敏音域很廣,唱出來也挺有味道。曾小敏特別好強,在粵劇學校,如果當天有堂課跟不上,她下課后會留在排練場繼續(xù)練,基本不睡午覺,把時間都花在練功上。學校一次比賽,麥嘉曾給學生排過《放裴》,這是高年級的戲,有托舉、噴火等高難度動作,當時曾小敏剛上戲校二年級,勤奮的她一遍遍地練習噴火。
功夫不負有心人,每個學期曾小敏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泟W校的經(jīng)歷,在她看來最幸運的是參加了很多全國、省級比賽,包括身段、唱功、毯子功等,通過比賽把基本功練得更扎實。四年級時,女生的毯子功學習已結束,學校認為曾小敏的毯子功不錯,便安排她到男生組上課,“雖然很辛苦,但還是有收獲,”她說,基本功打好了,身體的協(xié)調性就會好,無論是演文戲還是武戲,都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曾小敏卻說,“我覺得一張白紙,也可以畫出非常精美的畫卷,在跑道上堅持‘小跑’才是最重要的?!?/p>
廣東粵劇學校畢業(yè)前有三個月的實習期,50多個同班同學被分配到廣東省各個院團實習,曾小敏和10余個同學留在了廣東粵劇院,眼看著在其他單位的同學演上了角色,唯獨他們三個月都在跑龍?zhí)住?/p>
就在實習將近結束時,廣東粵劇院一團接到任務去香港演出,其中一臺折子戲的演員受傷,還是壓軸戲,距演出僅剩一周。幾名團長聽說曾小敏在學校武打戲不錯,決定讓她試一下,這是她在廣東粵劇院的第一個演出機會。
憑著過硬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曾小敏獲得了觀眾認可,廣東粵劇院的領導也希望她能留下來。她說:“廣東粵劇院最吸引我的就是這里的前輩都不遺余力地把自己的經(jīng)驗傳授給年輕演員,對藝術質量的要求非常高。這里是吸取養(yǎng)分最佳的地方,我還需要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p>
2005年,廣東粵劇院成立了廣東粵劇青年團,打破傳統(tǒng),競聘上崗競選團長,院里有200多名職工,年僅26歲的曾小敏高票當選副團長。
從演員到“雙肩挑”的管理者,對曾小敏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考驗。剛成團時,除了硬件條件缺乏外,市場是另一大難題。在粵劇市場,觀眾只認知名的文武生和花旦,沒有名角,怎樣讓觀眾認可?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孵化,然而青年團沒有那么多時間,需要馬上把這個團隊推向市場。
曾小敏回憶,剛剛建團的那一年,遇到的第一個挑戰(zhàn)便是春班下鄉(xiāng)演出。如果一個團接不到春班的演出邀請,是很丟臉的事?!凹热粵]有人找上門,那么我就直接帶領劇團去尋出路?!贝喊嗟谝徽颈慊氐搅嗽∶舻募亦l(xiāng)——佛山三水區(qū)。沒有粵劇大佬官,她另辟蹊徑,青年團的演員年輕,能文能武,他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排演一批其他院團極少演的武打戲作為主打劇目。
第一年春班演了十幾場,青年團的口碑漸漸積累起來。曾小敏清楚地記得,從青年團成立的第三年開始,很多地方主動邀戲,最多的時候一年演了40多場。
廣東粵劇青年團運作了10年,在這10年中,青年團參加每一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都拿到最高獎項,在廣東省中青年戲劇演藝大賽中拿到獎項也是最多的。曾小敏說,這是全團演員努力的成果。
除了獎項以外,曾小敏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這一代青年粵劇人成長了,當年青年團的彭慶華、文汝清、劉建科、王燕飛、冼鑒棠等一批演員,都成為如今廣東粵劇院的中流砥柱。
如今,作為劇團擔綱演員、廣東粵劇院首任女院長,曾小敏肩負著更多使命。廣東有600多個粵劇院團,大部分院團集中在粵西地區(qū)演出,在粵西地區(qū),粵劇市場已逐漸飽和。作為粵劇界的標桿,廣東粵劇院市場定位在哪里?曾小敏認為除了下鄉(xiāng)演出、走基層以外,城市有很大的觀眾群沒有開拓,為此,廣東粵劇院開始開拓城市市場,尤其是城市青年群體。
想要讓觀眾了解粵劇,首先得多演。2017年,廣東粵劇院開始打造了“新年睇大戲”,大膽嘗試在城市“賣票不贈票”。曾小敏記得,第一場演出觀眾上座率不到三成,臺上眾多的演員與臺下零星的觀眾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很多演員非?;倚模X得我們是不是應該把票送出去,讓全場觀眾坐滿了,演員演起來也開心,起碼不要白演。”曾小敏反對,她堅信票房是要守的,只要作品質量過硬,觀眾是可以積累的,“賣票才能體現(xiàn)演出的價值?!?/p>
經(jīng)過一年的堅守,2018年“周末睇大戲”品牌推出,逐漸讓城市里的年輕人開始了解到,周末到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有粵劇看,上座率不斷提升,有不少的場次一票難求。
廣東粵劇院也打造了自己的劇場品牌,目的在于給青年演員搭建平臺。曾小敏表示,傳統(tǒng)的經(jīng)營模式是對方邀請演出,而對方點戲一般只點團里頂級的名角,這樣重復的就是幾個名角,優(yōu)秀的青年演員沒有平臺展示自己。一旦有了自己的劇場品牌,青年演員就有機會在舞臺上展現(xiàn),“只要你努力,只要你足夠優(yōu)秀,就有機會在臺上擔綱主演?!?/p>
事實上,曾小敏發(fā)現(xiàn),年輕觀眾和以前只追名角的觀眾不一樣,他們不管是大佬倌還是青年演員,只要演得好都喜歡,甚至一些配角、年輕演員也有自己的粉絲,“這對年輕演員也是一種鼓勵。”
2019年,廣東粵劇院又增加了“名家演出周”的演出品牌,每個季度為一位戲曲名家量身打造個人演出專場。如今廣東粵劇院“周末睇大戲”的演出,平均上座率達到了八成以上,“名家演出周”更是開票不到一周就售罄。
為了培養(yǎng)年輕觀眾,這幾年廣東粵劇院還積極開展粵劇進校園活動,與星海音樂學院等聯(lián)合開設粵劇表演必修課,新編粵劇《白蛇傳·情》《決戰(zhàn)天策府》《四大名著·選粹》等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
雖然行政事務繁重,但是曾小敏仍堅持每天練功,這頭簽完文件,那頭又投入到演出排練中?!盁o論行程多忙,周邊有多復雜的事情,我的內心總是有那么一塊地方是不受任何干擾,永遠留給我的戲,這個也有利于我對人物的塑造,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干干凈凈的,我要吸收的時候就可以完全地去擁抱,去吸收,所以我在舞臺上的表達也是比較純粹的?!彼Uf:“既然有這么好的機遇,為什么不再努力一點呢?這樣才對得起這舞臺?!?/p>
《中華兒女》:在粵劇表演道路上,是什么讓你一直堅持了這么多年?你曾經(jīng)遇到最大的困難或者挫折是什么?
曾小敏:我們經(jīng)常會用“堅持”這個詞,里面可以體會到成長當中的艱辛、無奈,甚至孤獨。在我們很多的作品當中有堅持的精神,但是在我的粵劇藝術之路上,卻更多的是不知不覺、無怨無悔地投入其中?;赝宦纷邅淼幕泟≈罚绻脦讉€關鍵詞來描述經(jīng)歷的過程的話,或許可以用從“喜歡”到“專注”,從“使命”到“探索”來形容:年幼時,從喜歡粵劇到成為專業(yè)的粵劇演員,從傳承粵劇的傳承者到肩負“領隊創(chuàng)新”的多元角色,既是我的成長路徑,也是我的心路歷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遇到的最大的困惑肯定是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中,如何把握合適的“度”,做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用。所以無論是粵劇舞臺作品還是粵劇電影領域里的新探索,都會遇到一些困惑,當然這也讓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思考,重新啟動學習模式。
《中華兒女》:從藝20多年來,你在國家及省級賽事中屢獲殊榮,不但拿過三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一等獎,還憑借新編粵劇《白蛇傳·情》白素貞一角,摘得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六屆文華表演獎兩項大獎。那么,在你表演的所有角色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在眾多獎項中,你最看重哪一個?
曾小敏:在粵劇的藝術角色當中,不管是神話傳說還是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新時尚演繹,我都非常喜歡,也會認真揣摩用什么樣的理解和表達來呈現(xiàn)角色。我非常喜歡酣暢淋漓、敢愛敢恨、天馬行空的神話題材當中《白蛇傳·情》“白蛇”的角色,更喜歡像《三水女兒·紅頭巾》當中“帶好”的角色,這些角色的演繹可以盡情地把我們中華女性的堅忍、善良,還有嶺南人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展現(xiàn)得細致入微。
在所有相繼獲得的獎項中,我最看重的是參加工作后獲得的第一個演藝大賽的金獎,即1999年獲得的“第二屆廣東省戲劇演藝大賽”金獎,它為我打開了一扇窗、一扇門,也堅定了我的信心,讓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中華兒女》:廣東粵劇的特色是什么?在你看來,現(xiàn)今粵劇的繼承和發(fā)展面臨什么樣的瓶頸?近幾年,廣東粵劇院有哪些突破?
曾小敏:粵劇的特色除了語言和唱腔音樂的獨特性,其創(chuàng)新力與時尚感染力也是讓粵劇永葆青春的秘訣。人們常說廣東粵劇院是粵劇“國家級的代表隊、大灣區(qū)的代言人,嶺南文化的傳承者”,我想,這也是我們自覺肩負的使命和責任。這幾年我們在突破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瓶頸,在“堅定傳承”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成長路徑上走出了一條屬于廣東粵劇院自己的新路。我們圍繞著“大戲、大劇、大電影”,“小劇、小空間、小視頻”,“新人、新貌、新內容”幾個核心方向不斷探索,繼《白蛇傳·情》之后的《譙國夫人》,從每年春節(jié)的春班到粵劇進社區(qū)、粵劇進校園、粵劇社會化考級等等,我們用扎扎實實的步伐,把很多想象和目標落地,打造屬于廣東粵劇院的特色和系統(tǒng)。
《中華兒女》:你認為如何將廣東粵劇和現(xiàn)代文化相融合?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創(chuàng)新,以及走出去?
曾小敏:這個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傳統(tǒng)和當代。如果說傳統(tǒng)是生長成現(xiàn)代的當代藝術,可能這個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廣東粵劇的時尚化不需要刻意融合,只需把現(xiàn)代的理念恰到好處地運用和呈現(xiàn)。當我們能看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當我們能夠理解粵劇生長至今的底色,我們就會為其生長的土壤找到陽光和雨露,我想其中就是要有觀眾的喜愛和年輕人的深度參與。
每次的感動都來源于觀眾的反饋,當看到粵劇電影票房能夠創(chuàng)新高,當看到戲迷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我們就能夠非常清晰地確定,這是粵劇繁榮的正確之路。
《中華兒女》: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你最關注的是什么,能否談一談即將提出哪些提案?新的一年,你本人有什么新的目標,廣東粵劇院又有什么規(guī)劃?
曾小敏: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價值反哺青年人的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如何讓他們在粵劇當中看到中國文化的新表達、新主張,甚至把粵劇的給養(yǎng)當成生活當中某些問題的“妙計良方”,這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我其中一個提案選題的設置便是如何讓粵劇成為青少年解決精神領域問題的良師益友。
站在2024年的起點上,我依然還是那句話:堅定不移地傳承,爭分奪秒地探索,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新。
責任編輯 趙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