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剛
人為設(shè)置障礙制造出來的苦,往往不能激勵孩子,反而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動和無助,甚至導致其價值觀扭曲、發(fā)展受阻
“在部隊,我就是這樣訓練士兵的,后來他們個個都像鐵打的男子漢,為什么親生兒子不吃這一套?”
陸先生是一名轉(zhuǎn)業(yè)軍人,剛剛回家鄉(xiāng)參加工作。他很快發(fā)現(xiàn),10歲的兒子小帆身上有許多毛?。簨蓺?、厭學、過度消費、沉迷于游戲等。不用說,這都是妻子溺愛所致。他決定在家里實施吃苦教育,讓小帆“有點兒男子漢的樣子”。
陸先生參照軍隊規(guī)范,給小帆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以早晨為例:6點半起床,10分鐘完成床鋪整理和洗漱,然后跑步20分鐘,7點半之前吃完早餐,出門上學。至于收拾書包,必須在前一天睡覺前完成。
小帆叫苦不迭,但懾于爸爸的威嚴,只得服從。
周末,陸先生帶小帆去露營。小帆很高興,歡天喜地地上路了,但很快就叫起苦來,因為騎行、爬山、野餐、睡覺,都是參照軍事訓練規(guī)范來安排的,不但有時間限制,還有運動量要求,相當于急行軍。小帆想耍賴,但爸爸威嚴的目光讓他不敢造次。
為了激發(fā)小帆的學習熱情,陸先生把小帆帶到建筑工地,指著辛苦工作的工人說:“你看,如果你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18歲以后你就只能來這里搬磚,出大力流大汗,賺錢還少?!?/p>
妻子心疼兒子,想勸陸先生別操之過急。陸先生大手一揮,振振有詞:“只有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他才知道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多么幸福,才懂得珍惜和感恩,才吃得下學習的苦!”
接受了兩個月的吃苦教育,小帆的學習成績并沒有起色,家庭作業(yè)做得更慢了,因為陸先生檢查出1道錯題,要罰小帆做10道同類型題,檢查出1個錯別字,要罰小帆抄20遍,時間自然要拖得很久。
期中考試成績公布的那天,小帆遲遲不肯離開學校,因為他成績不好,害怕被爸爸懲罰。他對來接他的媽媽說:“你跟爸爸離婚吧,我不想再看見他!”
陸先生對吃苦教育不奏效大惑不解:“在部隊,我就是這樣訓練士兵的,后來他們個個都像鐵打的男子漢,為什么親生兒子不吃這一套?”
真正的吃苦教育不僅僅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更重要的是“苦其心志”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或許,孟子的這段至理名言是吃苦教育最早的理論依據(jù)。遺憾的是,這段話往往被曲解。真正的吃苦教育不僅僅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更重要的是“苦其心志”。
《史記·管晏列傳》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币馑际钦f,只有當人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保障時,才能夠懂得行為規(guī)范和道理。這個論斷與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不謀而合。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如果一直將吃苦教育限制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層面,孩子將無法追求高層次的滿足,比如關(guān)愛他人、與人協(xié)作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等。
所以,孩子有必要吃一些生活的苦,但家長不必刻意為之。與其硬讓孩子吃低級的苦,不如鼓勵孩子面對日常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的挫折和困境,吃高級的苦來磨煉意志,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陸先生對小帆的吃苦教育是不智之舉。當爸爸的嚴苛與媽媽的溺愛形成強烈反差時,小帆會本能地趨利避害,天真地要求父母離婚。
正如小帆不配合吃苦教育那樣,現(xiàn)實生活中,吃苦教育并非總是有效。有些孩子體驗了生活疾苦后會發(fā)生積極變化,有些孩子則無動于衷。值得注意的是,人為設(shè)置障礙制造出來的苦,往往不能激勵孩子,反而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動和無助,甚至導致其價值觀扭曲、發(fā)展受阻。從小體驗物質(zhì)匱乏的孩子,長大后往往變得膽怯、自卑,要么過度節(jié)衣縮食,要么通過鋪張浪費來補償。
對孩子來說,真正的吃苦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設(shè)定好的困難,而是主動迎接成長過程中的一切挑戰(zhàn)
那么,陸先生怎樣實施吃苦教育,才能糾正小帆身上的惡習呢?根據(jù)小帆的具體情況,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制定家庭規(guī)則,增強小帆的自制力。
陸先生擔心富足的物質(zhì)生活和媽媽的溺愛讓小帆覺得享受理所應當,不懂得感恩、珍惜和努力,是為孩子的未來打算,值得贊賞,但糾偏不可操之過急,只有制定一套家庭規(guī)則,潛移默化地增強小帆的自制力,才能有效地引導小帆向好的方面轉(zhuǎn)變。比如,看到喜歡的東西不是每次都買,而要通過主動承擔家務和日常優(yōu)良表現(xiàn),賺取積分獲得相應獎勵;堅持早睡早起,規(guī)劃好一天的作息,而不是整天隨心所欲,一會兒打游戲,一會兒刷手機,一會兒玩玩具。
我提醒陸先生,制定家庭規(guī)則,主要目的是幫助小帆克服懶散、抵制誘惑,讓他體驗到獨立自主所帶來的目標感和成就感,體會堅持做一件事的積極意義。這是見效慢但至關(guān)重要的心理建設(shè)。
第二,學會放手,鼓勵小帆自主解決問題。
真正的吃苦,不是讓孩子被動地接受外界設(shè)定好的困難,而是主動迎接成長過程中的一切挑戰(zhàn)。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經(jīng)常吃一些苦是自然而然的事,比如走路摔倒、挨餓、打架吃虧、競爭不過別人等,這些苦是孩子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只有忍受這些苦,吸取教訓,總結(jié)經(jīng)驗,才能獲得成長。孩子之所以欠缺吃苦教育,不是生活中這些苦消失了,而是家長溺愛孩子,替孩子擋住了這些對孩子有益的苦。
我建議陸先生與妻子達成一致,大膽放手,讓小帆獨立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自主解決問題。比如,應該讓小帆獨立打掃房間,自主安排做作業(yè)的順序,等等。
第三,包容小帆的性格傾向,耐心地提供長久的支持。
陸先生對小帆的吃苦教育,讓小帆叫苦不迭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難熬的是精神折磨。來自爸爸的鄙視、批評和否定,讓小帆的自我評價大大降低,打亂了他的成長節(jié)奏。所以,想改變小帆,陸先生要先自我改變。
我告訴陸先生,當孩子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時,家長的鼓勵和支持非常重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家長不能以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而要多一些耐心,給孩子提供長久的支持。比如,當孩子在學習上消極懈怠時,家長可以傾聽孩子的心聲,和他一起查漏補缺;當孩子做事情膽怯退縮時,包容他的負面情緒,引導他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循序漸進地進步。
最后我強調(diào):“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則,不能照搬軍訓方法,更不必學‘虎媽’‘狼爸’那一套,否則小帆不會喜歡你,而沒有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一切教育都將失效。”
【編輯: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