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喜榮
(綏寧縣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湖南 邵陽 422699)
綏寧縣地處湖南省西南部,為云貴高原東部邊緣,雪峰山脈南端與八十里大南山西北部的交接地帶,四面群山環(huán)抱,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雜交水稻制種(以下簡稱制種)基地主要分布在蓼水(資水上游支流)流域,制種區(qū)成土母質以花崗巖為主,營養(yǎng)豐富,特別是富含K 元素,對提高種子產量及質量非常有利。綏寧縣有40 多年的制種歷史,常年制種面積3 300~5 300 hm2,年制種總產量為1.0 萬~1.5 萬t,是湖南省制種面積最大、生產種子最多的縣,也是我國制種基地縣之一。從2001 年種業(yè)市場化后,綏寧縣制種面積迅速擴大,農戶因追求產量而盲目增加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據綏寧縣農藥監(jiān)督管理站調查統計,2003—2012 年,全縣雜交水稻制種中使用的農藥總量年達到69 t/年(不包括赤霉素),約占全縣農業(yè)農藥使用總量的43%,10 年間制種單位面積平均使用農藥次數5.8 次,比中稻多2.7 次,農藥使用量為16.8 kg/hm2,最高達到24 kg/hm2,比中稻多51%~56%。頻繁大量使用農藥不僅造成了生產成本增加,也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據調查,制種田內的蜘蛛、青蛙等害蟲天敵數只有中稻區(qū)的1/2,泥鰍、黃鱔等生物數量也遠低于中稻區(qū),且個體偏小?!拜p前期預防性投入、重中后期治療性投入”的現象普遍存在,為改進雜交水稻防控策略、提高生物農藥比例[1],降低農藥使用量,亟須構建適合制種的綠色防控體系[2]。2013—2022 年,綏寧縣植保部門根據當地地理氣候特點、病蟲害發(fā)生特點及制種特點[3],進行模塊式綠色防控探討與實踐。
綏寧縣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害有稻瘟病、紋枯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細菌性基腐病;常見蟲害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稈潛蠅、稻飛虱、稻薊馬、黏蟲、稻蝽象(稻綠蝽、麻皮蝽為主)等。制種田主要是“四病、三蟲”,即稻瘟病、紋枯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綏寧縣制種播種期從4 月上旬至6 月上旬,花期從7 月中旬至8 月下旬,三系制種收獲期在8 月中下旬、兩系制種收獲期在9 月上旬至下旬,制種生育期長達150 d,而且不同組合生育期及父母本生育期不一致,禾苗長勢青嫩不一,從而加劇了雜交水稻制種病蟲害發(fā)生的復雜性,加大了防控難度。
1.1.1 發(fā)生程度偏重
2018—2020 年,調查綏寧縣、武岡市、靖州縣制種基地稻粒黑粉病發(fā)生情況,結果顯示,綏寧縣制種基地發(fā)生明顯偏重,比武岡市高4.2%,比靖州縣高2.8%;綏寧縣制種區(qū)域90%以上分布在稻瘟病中發(fā)區(qū)、輕發(fā)區(qū),但與一季中稻比較,制種區(qū)稻瘟病卻常中度或重度發(fā)生。
由于雜交水稻制種用的親本對稻瘟病、紋枯病、稻粒黑粉病等主要病害的抗性比F1 代弱,有的親本在最初1~2 年使用時抗性較好,但經過多年使用之后,抗性大幅下降。如當前各種業(yè)公司普遍使用的“Y58s”,自2005 年在綏寧縣開始制種起,其對稻瘟病抗性逐年下降,到2016 年以后表現為感稻瘟病,但因其良好的F1 代表現,如今尚有種業(yè)公司還在大面積使用。
1.1.2 發(fā)生面積大
由于使用的親本大部分抗性較弱,導致病害發(fā)生面積大。據綏寧縣植保部門調查統計,2021 年全縣制種組合81 個,制種面積3 800 hm2,其中大面積制種63 個,小面積試制18 個;使用的親本共156 個,其中,使用的64 個母本中有62 個表現為中抗或易感稻瘟病,只有2 個母本表現為高抗稻瘟??;使用的92 個父本,高抗稻瘟病的79 個,中抗的11 個,感稻瘟病2 個;總發(fā)生面積為2 285 hm2,占總制種面積的60%以上。
1.1.3 發(fā)生時間早、時段長
以稻瘟病為例,從稻瘟病始見時間來看,制種田比中稻區(qū)域發(fā)生時間普遍要早,部分親本苗期(秧田期)就已經出現,中稻由于種植的普遍是抗性較好的品種,在分蘗期才開始出現,在時間分布上制種田比中稻田出現的時間要提早30 d。從發(fā)生的時間段來看,雜交水稻制種發(fā)生時間從4 月初至8 月底都有發(fā)生,總時長約120 d;1 季中稻發(fā)生時間從6 月中旬至8 月中旬末,總時長約60 d。制種比中稻發(fā)生時段長約60 d。
由于綏寧縣地處雪峰山脈南端與八十里大南山西北部的交接地帶,制種田都分布在山間盆地中,四周高山環(huán)繞導致下沉氣流強烈,稻縱卷葉螟、白背飛虱等遷飛性害蟲易降落聚集,導致遷入基數遠大于周邊縣市,常暴發(fā)成災。測報數據顯示,2021 年稻縱卷葉螟遷入基數比臨近的洞口縣高18%,造成當年綏寧縣稻縱卷葉螟局部暴發(fā)。
綏寧縣小氣候獨特,表現在以下方面。1)晝夜溫差大。綏寧縣晝夜溫差年平均為9.4 ℃,比同經度的北部鄰縣洪江市(8.6 ℃)高0.8 ℃,比同緯度的西部鄰縣靖州縣(8.2 ℃)高1.2 ℃,比邵陽市丘陵區(qū)(7.7 ℃)高1.7 ℃。在時間分布上,綏寧縣4—10 月各地晝夜溫差在9 ℃以上。2)植被良好,冬暖夏涼。綏寧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6%,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之一,年平均日照時長為1 374.8 h,年平均氣溫16.7 ℃,最熱的7 月平均氣溫26.6 ℃,比毗鄰的洞口縣低0.8 ℃;最冷的1 月平均氣溫5.6 ℃,比洞口縣高0.5 ℃;極端最低氣溫-6.8 ℃,比洞口縣高1.2 ℃。3)相對濕度適宜。多年6—8 月平均相對濕度為82%~84%,有利于雜交水稻制種母本異交結實[4]。
綏寧縣冬暖夏涼的氣候有利于制種的同時,也利于病蟲害的越冬和暴發(fā),主要表現在2 個方面。1)有利于病蟲越冬,造成病蟲越冬基數大。據多年病蟲測報數據顯示,綏寧縣二化螟常年越冬基數和活蟲率高于其他縣、市;稻稈潛蠅年度基數高于毗鄰的洞口縣。2)有利于病蟲害暴發(fā)。在水稻生長旺季,由于相對濕度較大,氣候溫和,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為害程度常高于毗鄰的洞口縣。
綏寧縣制種區(qū)處于資江支流蓼水河上游及沅江支流巫水河上游,檢疫對象不能隨水流傳入,加上植保人員多年切實落實檢疫措施,嚴控檢疫對象隨種苗流入。綏寧縣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無檢疫對象縣,為生產高質量的雜交水稻種子提供了有力保障[5]。
制種使用的親本抗性參差不齊,各組合親本播種期長(4 月上旬至6 月上旬,約70 d),各組合親本的秧苗期、分蘗期、抽穗期、成熟期也不一致,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病蟲滋生環(huán)境,病蟲害發(fā)生輕重不一,增加了防控的復雜性和防控難度,也增加了預測預報的工作量。為提高工作效率,精準把控防治措施,在綠色防控策略上,綏寧縣植保部門探索出模塊式綠色防控技術,實踐效果好。模塊式綠色防控就是按照目標要求,將防治對象、防治方法、防治時間段、技術措施及人員等要素進行組裝,設定主模塊和子模塊,達到操作簡便,提高效率,精減成本的目的;重點考慮可操作性,既要簡單實用,又要針對性強,保證植保人員、農藥經營人員一目了然。建立主模塊圖表、在主模塊下設置相應的一級子模塊圖表(根據需要再在一級子模塊下設置二級或三級子模塊),將每項需要操作的內容裝入模塊中,如綏寧縣雜交水稻制種4 種病蟲預測預報模塊,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綏寧縣雜交水稻制種4 種病蟲預測預報模塊
模塊式預測預報增強了調查數據的可比性和連續(xù)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稻瘟病預測預報,按重發(fā)區(qū)(8 個鄉(xiāng)鎮(zhèn))、中發(fā)區(qū)(4 鄉(xiāng)鎮(zhèn))、輕發(fā)區(qū)(5 鄉(xiāng)鎮(zhèn))和時間段順序設計模塊,按模塊進行分類調查,結合歷年發(fā)生情況和當年氣候特點,預測預報的準確度達到98.3%以上。
按“高效明晰、綠色防控”理念,從“病在于防、蟲在于治”基點出發(fā),設計綠色防控主模塊和子模塊。近年來制種綠色防控主模塊中,設定的子模塊有“種子消毒與藥劑拌種模塊”“秧田送嫁藥模塊”“稻縱卷葉螟與稻飛虱防治模塊”“二化螟防治模塊”“飛防藥劑使用模塊”等,其中“種子消毒藥劑拌種模塊”,為種子消毒、藥劑拌種的固定化模塊,其內容主要是針對各種業(yè)公司使用來源復雜的親本,其中相當部分親本來自疫區(qū)[6]。為嚴防檢疫對象流入和降低稻飛虱等秧田期病蟲基數,種子消毒藥劑拌種作為一項行政強制措施落實到各種業(yè)公司,達到了防控檢疫性病蟲及稻飛虱、水稻南方黑條矮縮病、惡苗病等病蟲害目的。2014 年以后,使用強氯精種子消毒入戶率達到100%,惡苗病基本消除。用好安威、氯蟲苯甲酰胺、吡蟲啉等拌種入戶率達到99.5%以上,制種區(qū)基本消除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爛種爛秧大幅減少,秧田期稻飛虱都在防控指標以內,改變了農戶秧田期亂用農藥的習慣。
開展病蟲害模塊化綠色防控,植保人員、農藥經營人員對照模塊指導農戶使用農藥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大大降低了農戶使用農藥的盲目性,起到了良好的引領作用[7]。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經統計調查,2013—2022 年綏寧縣制種上農藥使用總量為62.5 t/年,比2003—2012 年減少6.5 t/年,減少9.4%,農戶單位面積使用次數為4.9 次,減少0.9 次。2013—2022 年,每公頃農藥使用量為14.55 kg,比2003—2012 年減少了2.25 kg,減少13.4%。
近年來,綏寧縣對稻瘟病、紋枯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4 種主要病蟲害應用模塊式預測預報技術,預測預報的準確度達到98.3%以上,沒有病蟲害大面積成災現象,保障了綏寧縣制種的豐產增收。
制種病蟲害綠色防控模塊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綠色防控主模塊、種子消毒藥劑拌種子模塊進行了簡單闡述,針對性強,實施效果良好,有利于明晰植保隊伍工作職責,避免了當前植保人手偏少,素質參差不齊而導致的顧此失彼,無章可循現象,同時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模塊中的內容設定還有待進一步調整和優(yōu)化。
主模塊下應設定相應的子模塊,子模塊之間內容應做到盡量不交叉,避免相應的工作出現重復而降低效率;在模塊內容的設計上應因地制宜,適合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注重可操作性,達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標。模塊的設定還應注重長遠與短期相結合,增強可比性。
模塊設定應動態(tài)更新。模塊化不是固定化,如全國農藥使用的農藥品種有3 萬多個,在使用一定年限后,病蟲產生耐藥性,導致防效降低,應及時將新劑型、高效、低毒、低殘留等環(huán)境友好型農藥引入模塊中更新。另外,年度間的氣候不一樣,新型施藥器械及施藥方法日新月異,模塊中設定的指標應進行動態(tài)調整。
應用雜交水稻制種模塊化,應有反應迅速、務實高效的植保隊伍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