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周
(黃道侗族鄉(xiāng)人民政府,貴州 銅仁 554300)
黃道侗族鄉(xiāng)隸屬貴州省,地處銅仁市萬山區(qū)南部,多年平均氣溫16.1 ℃,極端最高氣溫35 ℃,極端最低氣溫-4 ℃,年平均降水量1 300 mm,相對濕度80%,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1 212 h,年平均無霜期280 d。大豆和玉米是黃道侗族鄉(xiāng)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所生產的大豆、玉米銷往全省乃至全國。近些年,銅仁市農業(yè)技術部門積極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實現(xiàn)“玉米不減產、多收一茬豆”的目標,并且可以充分發(fā)揮大豆固氮養(yǎng)地作用,提升土壤性能。因此,進一步加強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研究,對實現(xiàn)大豆、玉米豐產有著重要意義。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利用大豆、玉米植株高度差異,采用大豆、玉米穿插種植方法,大豆帶為2~6 行、玉米帶為2~4 行,在保證玉米正常生長的基礎上,提升大豆作物受光率,實現(xiàn)玉米和大豆協(xié)同共生,增加整體產量,并且還可以實現(xiàn)交替輪作的目的,保證土地性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分為兩種實施方案,即帶狀套作、帶狀間作。
1.2.1 提升作物產量
由于大豆和玉米植株高度不同、根系分布不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利用這些差異,通過科學分配土地、控制種植密度,提升土壤資源、水資源的利用率,在保證玉米產能不變的情況下,增收一茬大豆,從而實現(xiàn)產能提高。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在田間種植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實現(xiàn)玉米、大豆的營養(yǎng)互補,助力作物更好、更快地生長。
1.2.2 提高光熱資源利用率
通過分析大豆和玉米生長特性可以看到,二者可以形成優(yōu)勢互補。玉米作為一種典型的C4 作物,喜光喜溫、光飽和點高、光補償點低;大豆作為一種典型的C3 作物,耐陰性強,因此應用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將玉米和大豆間作,通過高低搭配、大小搭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間,提升光熱資源利用率,提高大豆、玉米產能,有效提升田間透風透光性,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并使光能利用率達3%以上,對氮、磷肥的吸收量有所提升,豐產作用明顯。此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災作用,玉米植株高可以起到防風效果,也可以遮陽,從而減少地表水分蒸發(fā)量、提升田間濕度,加強大豆的抗旱性。
1.2.3 生態(tài)效益顯著
為了保護土地資源,我國針對性提出了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政策,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即可滿足這一政策要求。大豆和玉米間作能夠實現(xiàn)營養(yǎng)互補,利用大豆固氮作用,可有效將根瘤固氮性能提升至10%以上,氮肥利用率提升至15%以上,減少玉米種植所需的氮肥用量。與常規(guī)玉米種植相比,相同單位面積下利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減少氮肥施加量75 kg/hm2以上,農藥施用率降低10%以上。可見,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有助于環(huán)境保護、資源節(jié)約,從而推動黃道侗族鄉(xiāng)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1.2.4 降低生產成本
科學規(guī)劃玉米、大豆種植間距,提高農機在大豆、玉米種植中的使用率。雖然農機一次性投入高,但長期效益明顯,再加上當?shù)卣a助政策的制定以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支持,農民可快速收回成本。應用農機有助于減少整個生產周期的人工投入和資金投入,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
選擇高度適中、緊湊型、耐密植、抗旱性強的高產玉米品種,如南甜6 號、銅玉3 號、友玉159、金玉818 等;選擇抗倒伏、耐陰、耐密植的高產大豆品種,如齊黃34、大粒王6 號、高稈青1 號等。
應結合地區(qū)實際情況(種植品種、地形地貌、農機條件)確定玉米、大豆行比、行距、行數(shù)、作物間距、株距等。常見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行比為“2+2”和“4+4”。近些年銅仁市多個縣建設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試驗基地,黃道侗族鄉(xiāng)可按照試驗基地作業(yè)方案,選擇“3+2”種植模式,為3 行大豆、2 行玉米,大豆行距為30 cm,玉米行距為50 cm,株距均為20 cm(可適當調整)。
播種農機對行距有一定要求,通常玉米行距控制在40~60 cm,大豆行距應控制在30 cm 左右、株距控制在20 cm 左右,如果土壤性能非常好,可以適當縮小行距,但要求缺苗率不超過2%,播種深度合格率不低于85%。播種前先進行覆膜作業(yè),可以人工覆膜也可以機械覆膜,之后使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用農機完成作業(yè),農機包括大豆點播機、玉米點播機等,農機可同時滿足2~4 行播種。錯開玉米和大豆播種時間,一般情況下在4 月上旬即可播種玉米,播種深度為4~5 cm;4 月下旬至5 月初可播種大豆,播種深度為3~4 cm。
在“3+2”種植模式下,玉米種植株距20 cm,穴距30 cm,播種量75 000 粒/hm2,保苗量70 500 株/hm2。大豆行距可以適當縮小,保持在15~20 cm 即可,穴距25~30 cm,播種量為150 000 粒/hm2,保苗量為117 000 株/hm2。
由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肥料施用量,因此應根據(jù)土壤墑情科學施肥,堅持“少肥環(huán)保”原則,以豐產為目標,做到不缺肥、不多肥,堅持玉米控氮、大豆減氮的理念進行施肥,根據(jù)玉米、大豆實際需肥量分開施肥。玉米播種的同時施肥,化肥橫向距離種子10 cm,底部距離種子3~5cm,后期要脫肥和追肥,施用尿素75~150 kg/hm2。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如果土壤肥力高可不追施氮肥,主施腐熟農家肥15 000~19 500 kg/hm2。
玉米帶、大豆帶推薦施加一次性緩控釋肥,結合黃道侗族鄉(xiāng)農技部門提供的配方,一次性施加肥料即可長時間為作物提供肥力。玉米帶施肥可選擇ω(N):ω(P205):ω(K20)=25:15:5,施加量825 kg/hm2,保證施加的純氮、純磷、純鉀不低于195.0、120.0、37.5 kg/hm2;大豆帶施肥可選擇ω(N):ω(P205):ω(K20)=7:13:5,施加量150~225 kg/hm2,保證施加的純氮、純磷、純鉀不低于60.0、105.0、37.5 kg/hm2[1]。為了實現(xiàn)豐產目標,也需要適當追肥,玉米帶底肥可追加20%硫酸鋅15 kg/hm2、拔節(jié)期至灌漿期追加0.25%磷酸二氫鉀,每隔7~15 d 噴灑1 次,追加2~3 次即可。
大豆初花期、結莢期需要補充硼肥300 g/hm2,兌水225 kg/hm2。與常規(guī)土壤施肥相比,深施的深度應加深5 cm,使用農機深翻,深度為30 cm,這樣可突破“犁底”障礙,進一步提升土壤肥力。
田間雜草會影響玉米、大豆生長速率,進而影響作物最終產能,應科學采取防治對策,采用科學的除草措施,包括選擇優(yōu)良品種、深耕除草、地膜覆蓋、適時播種等農業(yè)措施?;瘜W除草要嚴格按照標準施用肥料,為了減少后期除草壓力,可以采用土壤封閉除草方法。
根據(jù)雜草生長特點,在作物破土生葉后,即可用藥噴霧莖葉。對大豆帶、玉米帶分別展開除草工作,避免藥劑影響作物生長,減少草害影響。
2.5.1 土壤封閉除草
土壤封閉除草應堅持一次性噴灑除草劑,嚴控雜草生成,結合土壤實際墑情,可以施加90%精異丙甲草胺乳油1 350 mL/hm2,或者可以施用65%嗪草酮可濕性粉劑675 g/hm2,兌水900 kg/hm2噴灑除草。先在覆膜區(qū)域噴灑除草劑后覆膜封閉,農民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藥物噴灑機械設備,如背負式手動/電動噴霧器、自走式噴霧機等。為了保持除草劑噴灑均勻應選擇圓錐形噴頭,避免藥物在空氣中大面積流動,噴頭與地面距離35 cm 左右。
2.5.2 苗后定向莖葉噴霧處理
玉米4 葉期、大豆3~4 葉期是雜草3~4 葉期,應選擇專用除草劑兌水定向在莖葉上噴施藥劑,施加量為375~525 kg/hm2,從而控制草害。玉米帶和大豆帶分開噴施除草劑,玉米帶施用45%滅草松水劑兌水噴施,用量為2 250 mL/hm2,大豆帶施用11%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兌水噴施,用量為375 mL/hm2,配合施用45%滅草松水劑2 250 mL/hm2。由于玉米和大豆對除草藥劑耐受度不同,因此噴灑藥劑時應隔離好大豆和玉米,避免相互影響。為了提高噴霧效率,應選擇扇形噴頭,噴頭與地面距離不超過30 cm。
2.5.3 分區(qū)化學除草
除草應做到因地制宜,選擇無殘留的除草劑,避免對下茬作物造成影響。應根據(jù)土地覆膜情況針對性選擇灌溉方式,但灌溉量不得超過900 kg/hm2,這樣可以提升藥劑的除草性能。在雜草2 葉期噴施除草劑,頑固性雜草可人工清除,除草效果更佳。如果除草劑噴施量過多,為了及時緩解藥害,應采用應急措施。藥害較輕時,及時噴施赤霉素、蕓苔素內酯等緩解藥害;藥害較重時,會直接影響作物后續(xù)生長,導致部分作物死亡,因此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適時補種,并加深播種穴深度,減少表面土層的藥害。在莖葉定向除草時必須要做好玉米、大豆隔離措施,可以選擇塑料薄膜、防護膜等隔離玉米、大豆,并控制好分帶式噴霧機與地面的距離,距離過高會因為藥物漂移影響周圍作物生長。
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下,大豆和玉米植株有高低差,玉米植株會遮擋強光照,加快大豆生長速度。所以化學促控的核心是大豆,即控制大豆旺長。在大豆從枝期至初花期,可以選擇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450~750 g/hm2兌水525 kg/hm2噴施莖葉。如果土地肥力過高,玉米會旺長,在玉米生長至8~10 葉期時施加健壯素等化控劑,避免玉米植株過高,保持玉米群體結構統(tǒng)一。
根據(jù)作物生長狀態(tài)合理選擇噴霧器,手動噴霧器適用于作物小面積旺長情況,大型噴霧機適用于作物大面積旺長情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配比化控劑,不得擅自增加配比量,注意不能重復施加,否則容易抑制作物生長?;貏谇缣煸绯炕虬韲姙?,如果噴灑后12 h 內有降水,則應根據(jù)降水量判定是否需要重新噴施[2]。
玉米常見病害有大小斑病、黑穗病、銹病等,常見蟲害有玉米螟、棉鈴蟲、夜蛾、蚜蟲等;大豆常見病害有根腐病、立枯病等,常見蟲害有地老虎、豆莢螟、蚜蟲、紅蜘蛛等。玉米、大豆間作時會出現(xiàn)病蟲害交叉發(fā)生的情況。應采用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方案,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防治技術,盡可能減少對作物的影響以及對土地、空氣的污染,同時在作物不同生長期還應針對性采取防治措施。
2.7.1 播種期
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黃道侗族鄉(xiāng)新推出或主推的品種抗病蟲害能力較好,應提前做好種子處理工作,從根源上預防病蟲害。使用藥劑拌種或包衣種子,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玉米可選苯醚甲懸浮種衣劑、福美雙懸浮種衣劑等;大豆可選惡霉靈種子處理干粉劑、噻蟲嗪懸浮種衣劑等。不同種衣劑所防治的病蟲害類型不同,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果種衣劑防治病蟲害有缺陷,可針對性施用藥劑進行二次拌種。
2.7.2 苗期至抽雄期
苗期至抽雄期是病蟲害暴發(fā)高峰期,會直接影響作物產能,因此應采取綜合防治方案控制病蟲害。
1)物理防治。針對蟲害,可以在田間布設殺蟲燈、粘蟲板、性誘劑等捕殺害蟲,特別是夜蛾、白粉虱等害蟲具有趨向性,可有效控制害蟲數(shù)量。
2)生物防治。針對玉米螟等害蟲,可以在其卵期、幼蟲期釋放天敵,如赤眼蜂等;用生物制劑進行防治,如噴施300 億個孢子/g 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懸浮劑、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防治病蟲害。
3)化學防治。根據(jù)田間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針對性選擇藥劑。針對金龜子、夜蛾、粉虱蟲、葉螨蟲等害蟲可以施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 mL/hm2兌水450 kg/hm2、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450 g/hm2;針對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可以采用20%唑螨酯懸浮劑1 200 倍液(用量為450 kg/hm2)、0.3%苦參堿水劑3 000 mL/hm2;針對玉米銹病、大小斑病等病害,可以選用250 g/L 吡唑醚菌酯乳油525 mL/hm2、17%氟環(huán)唑懸浮劑750 mL/hm2[3]。
2.7.3 開花期至成熟期
開花期至成熟期作為保莢、保穗的重要時期,應根據(jù)田間實際發(fā)生病蟲害情況采取一噴多防方案,可以混合噴施殺蟲劑、殺菌劑、生長劑,從而有效防治病蟲害,一般在黃道侗族鄉(xiāng)可以采購到上述藥劑,按照使用說明施加藥劑即可。
植株中下部葉片變黃、果穗變黃為玉米完熟期,即可收獲。葉片脫落率達80%以上、籽粒呈現(xiàn)原有品種色澤為大豆黃熟期至完熟期,即可收獲。可以先收大豆,也可以先收玉米,大豆收獲機械的寬度不超過2 m,玉米選擇常用的二行收獲機即可。如果是玉米先收可選擇履帶收獲機,并且玉米與大豆的行間距應在15 cm 以上,避免碾壓到大豆。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目前在黃道侗族鄉(xiāng)已被廣泛推廣,銅仁市各縣鄉(xiāng)紛紛效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玉米產能可達7 500 kg/hm2以上,與凈作玉米相當,大豆可多收1 500 kg/hm2,并且可減少化肥用量、人工投入成本,綜合效益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