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討“‘任務作文’的可能性”需尊重學情與學理。尊重學情即尊重學生未來生存發(fā)展需要,明確“作文任務”設置應基于學生所需學科技能及訓練時機。尊重學理則要求“作文任務”設置的教學目標要單一且指向單純的作文技能。王棟生老師的思考則直接奔向了與學生相關語文能力關系不大的內容層面,鑒于此分析其認知偏差,并探討“作文任務”設置的理想狀態(tài),以促進更深入的交流。
關鍵詞 學情 學理 專業(yè)責任 作文任務 教學目標
任務型作文成為熱門話題,“‘任務’的可能性”的確非常值得探討。讀了《中學語文教學》2021年12期王棟生《“任務”的可能性》[1],產(chǎn)生了一些思考。筆者認為,討論教育教學,應充分尊重基本學情與學理,尊重學生未來生存發(fā)展的根本需要;探討實用文體領域的“作文任務”,王老師卻太過強調“與學生生活”的“具體關聯(lián)”,太過強調學生作文興趣,既無學情支持,更無學理支撐。
一、學情分析
基于學情與“‘任務’的可能性”的客觀現(xiàn)實,筆者認為,王老師文章里極力反對的“作文任務”其實是比較合適的,而王老師積極主張的,反倒恰恰是個“假問題、偽命題”。
首先,“與學生生活沒什么直接關系”并不能說明“作文任務是冷冰冰的”。
王老師開篇拋出自己觀點:“任務型作文成為熱門話題,可一些作文任務卻是冷冰冰的,與學生生活沒什么直接關系?!?/p>
后文舉例:“在培訓時,有專家談任務與情境,談實用作文能力培養(yǎng),多次舉的例子都是‘比如,替老板寫份計劃書’?!?/p>
王老師給出評價:“我感到語文教育面臨的干擾太多,一些專家的言論失之輕率,怎么能把那些毫無價值的事當作語文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呢?”
王老師宏論依據(jù):“作文任務,最好是具體的、與學生生活有關的話題,是‘可能的任務’。社會對一名老板需要什么樣的‘計劃書’,未必有興趣去關注,我們的學生更不會有興趣,他們中間,只有很少的人會成為一個需要‘計劃書’的老板,只有更少的人,可能靠替老板寫‘計劃書’謀生(而且一個晚上就能學會)?!?/p>
王老師認為的“替老板寫份計劃書”“與學生生活沒什么直接關系”是事實,“他們中間,只有很少的人會成為一個需要‘計劃書’的老板,只有更少的人,可能靠替老板寫‘計劃書’謀生”也是事實,但王老師似乎忽視了,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要培養(yǎng)學生多樣的學科基礎能力,為其應對未來工作生活提供基礎性支撐。一次“作文任務”雖不能面面俱到,但類似的“作文任務”多了且系統(tǒng)化了,學生能陸續(xù)學會各種技能,未來也便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教學價值得以體現(xiàn)。相反,因其未來只對少數(shù)人有用而放棄相關教學,是放棄相關領域教學的專業(yè)責任。
事實上,“計劃書”類實用文體領域的“作文任務”模擬學生未來工作生活的場景,與現(xiàn)實生活有點距離是正常的,過分強調與學生生活的直接關聯(lián)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因為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關系不夠密切就否認“任務的可能性”并主張淡化甚至取消此類教學,對需要相關技能的中小學生而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冷冰冰的”。
其次,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的“任務”,可能便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卻不一定適宜教學。
王老師提供的理據(jù):“但對城市的房價、對就業(yè)、對社保、對養(yǎng)老等涉及每個家庭的問題,則是無法回避的。”
王老師主張?zhí)峁┑淖魑摹扒榫场保骸盀榱速I房,家里人兩三年來不斷討論,糾結猶豫,各種信息在干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六神無主,這不是‘情境’嗎?弄清房價浮動的癥結,難道不是有價值的探究嗎?難道不是一個真任務嗎?”
王老師模擬的“作文任務”:“比如這樣一個任務,如何把城市房價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你有哪些建議或設想?(注:能寫多少就寫多少,先寫下來,然后按重要性、可行性重新排列;和同學交流討論后,選擇要點做一定的闡述。)”
有老師覺得這個任務是不是離譜了,讓中學生談房價,會不會太敏感?
王老師主張?zhí)峁┑淖魑摹扒榫场焙墁F(xiàn)實,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如果就此安排一次關于“記敘文”“議論文”的“作文任務”,筆者非常贊同。但王老師安排“實用文體”的“作文任務”,顯然有些跨界,“有價值的探究”恐怕太過奢望,“真任務”恐怕會變成“真”的無法勝任的“任務”!
“如何把城市房價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屬民生領域,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不過卻也是一個專業(yè)化程度非常高的問題:從占地、建造、營銷到小區(qū)與社區(qū)環(huán)境的管理、改造與維護,涉及造價、稅收、就業(yè)、經(jīng)濟驅動等諸多領域,成本如何核算,價格如何確定,社會效益與價值如何考量,都是非常復雜的問題。要高質量完成王老師布置的這樣一篇作品,除了要有相關的語文能力,還必須有較高的專業(yè)修養(yǎng),必須有來自各個領域的確鑿充分的一手材料,費力耗時不說,還必須動用包括人力在內的大量資源。一群高中生通過王老師的一次“作文任務”教學就能夠給出有價值的答案?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關系密切”不等于“了解”,想說敢說并不等于能說會說。我們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以語用能力為核心的語文能力,作文情境的創(chuàng)設理應服從服務于這一目的,而不能僅僅因為所謂的興趣,不顧學生作文實際需要,過分強調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
事實上,不切實際過分強調社會與民生問題,試圖讓語文教學包打天下,卻忘記了語文教學的責任,結果導致語文教學長期“低效”。如王老師安排這樣的“作文任務”,學生雖會遵照執(zhí)行并給出豐富多彩的答案,但從社會層面看,卻起不到實際作用。從學生個體看,除了帶給他們虛妄的參與感,使其養(yǎng)成虛妄淺薄、自以為是的習慣外,也沒有什么價值。
二、學理分析
王老師強調作文任務“與學生生活”的“具體關聯(lián)”,強調作文內容,卻似乎從未進行過文理亦即言語形式層面的專業(yè)思考,沒考慮過學生作文能力提升的內在要求,最終必然會嚴重制約“‘任務’的可能性”。
王老師舉出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
曾有學生和我討論:“人們總說,18歲是黃金時代,我怎么覺得18歲這一年被糟蹋光了?”——他的理由,18歲是接受力最強的時候,應當做夢,應當有詩,應當飛,至少,這一年可以學更多的東西,而不是整天抱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重復那些可憐的練習……我沒法給他的作文打分,因為有膽識提出這樣的問題,已是出類拔萃,給他的言論打分,是貶低他。
這里學生的言論的確精彩、深刻,能夠說明學生“有膽識”。面對這樣的“言論”,王老師精神振奮、大發(fā)感慨可以理解,但將此處學生相關“言論”的“出類拔萃”與“作文打分”強行聯(lián)系在一起,恐失專業(yè)水準了:作文質量水平高低到底應該看作文里“說了什么”,還是看作者是“怎樣說的”?學生“言論”即便再“出類拔萃”,與這篇作文的質量水平如何究竟有什么關系?在多元化社會背景下,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存在是自然的事情,如果我們可以依憑自己贊同喜歡的就打高分,不贊同不喜歡的就打低分,我們的作文評價還有標準嗎?專業(yè)行為應當服從專業(yè)的學理規(guī)范,而不能為其他非專業(yè)的主觀因素所干擾!
用專業(yè)術語講,文章“說了什么”屬于言語內容層面;“怎樣說的”屬于言語形式層面,具體體現(xiàn)為文章思路是否清晰,結構是否完整,表現(xiàn)手法應用是否得當,具體行文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生動、符合文體需要,等等,其本質是相關語文知識及其應用的規(guī)律、規(guī)則、方法、技巧等在具體作品中的具體體現(xiàn)。二者其實是一體兩面:正面可見的是言語內容,言語形式則潛藏于言語內容背后。如果認真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推介語文知識的文章,言語內容呈現(xiàn)出來的多為其他領域的知識,而潛藏其后的言語形式,即語言應用的規(guī)則、規(guī)律、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東西,才真正屬于我們的語文。從本質上講,任何學科能力,其最基本的內核不過是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語文學科也如此。因此,專業(yè)化的語文教學,無論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都必須立足言語形式,并且以言語形式教學為旨歸,言語內容只能作為我們言語形式教學的工具性憑借,不能反過來以言語內容為教學目的,否則就拋棄了語文,為他人作嫁衣。
文章中,王老師強調作文任務“與學生生活”的“具體關聯(lián)”,強調作文內容,強調學生作文興趣,卻似乎根本沒有進行過文理亦即言語形式層面的思考。強調學生作文興趣當然沒錯,但不兼顧文理與學理,給學生講清楚本次作文到底該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如何理順調整思路、如何有邏輯地安排文章結構等作文活動中學生必須了解的相關知識與技能要素,任由學生自己摸索,教學效果如何完全取決于學生個體的靈性與運氣,學生語文能力生長與否與自己的語文教學徹底無關,事實上這樣便放棄了作為教師的專業(yè)責任。
三、“‘任務’的可能性”分析
基于上面的學情觀察與學理思考,筆者認為,現(xiàn)在興起的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或許可以成為我們包括作文教學在內的語文教學走向專業(yè)化、高效化道路的契機。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應當基于學情設置好“任務”,基于學理加大“驅動”的動力,確保系統(tǒng)科學地完成“作文任務”。
1.基于學情設置好“作文任務”
(1)基于學生未來工作生活的實際需要,設置實用性強且比較具體便于操作的“作文任務”。
(2)“作文任務”應當統(tǒng)籌規(guī)劃,盡可能全面覆蓋學生未來工作生活需要的所有語文方面的專業(yè)技能,以確保我們專業(yè)化的作文教學能夠真正實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
(3)將設置好的“作文任務”依照其間邏輯關系與難易程度排序,將其人為“系統(tǒng)化”,然后采用由易到難的基本順序適時提供給學生,以確保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夠借助我們包括作文教學在內的語文教學得以循序漸進不斷提升。
2.基于學理加大“驅動”的動力
(1)明確呈現(xiàn)作文基本任務、文章應有之意以及此類任務完成通常采用的基本思路、此類文章最終形成的常規(guī)架構等作文技能要素,并基于學理講清楚其內在聯(lián)系,確保學生成功完成“這一篇”就等于掌握“這一類”文章寫作要領這一根本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2)為切實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確保當堂“作文任務”的教學目標當堂達成,在提供相關作文知識的同時也應當提供充分的作文內容方面的材料,供課堂教學時選用。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薄白魑娜蝿铡钡慕虒W目標指向是作文能力,即訓練培養(yǎng)“巧婦”之“巧”。為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必須提前備好“米”,不能因學生無“米”而干擾活動,甚至阻斷活動進程。當然,尋找“米”也是一種能力,也需要培養(yǎng)。可以另外開設相應的課堂專門訓練,如果時間寬裕,當然也可以在“作文任務”課堂留出一些時間,但前提是,“作文任務”活動開展前,必須確保學生個個都有充足的“米”。
如果我們能夠統(tǒng)籌兼顧“學情”與“學理”兩個方面的內在要求,做好上面的準備工作,筆者相信,我們的“作文教學”肯定會快速走向專業(yè)化,走出“少慢差費”泥潭,奔向“多快好省”的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王棟生.“任務”的可能性[J].中學語文教學,2021(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