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美與時尚的都會,夜幕悄然降下,一切就像剛剛蘇醒似的。晚霞的余暉把激情傾瀉于滿扎的啤酒中。泡沫是引言,精彩的篇章續(xù)接著淺秋的三里屯。
北京,是一個北京人急于講述的故事;北京,是一個外鄉(xiāng)人急于了解的傳說。
剛剛來,她是迷都,霓虹閃爍時萬家燈火;慢慢品,她是古都,云鎖峻嶺處千秋文明。
點開去,四通八達六道口;邁開腿,拾級而上嶺上行。富居香山呼遠客,淺秋古柳聽蟬鳴。摘得頤園只只鮮,魚戲蓮葉朵朵艷。
北京之行的第二天,沈總編在茂府設宴款待。他特地邀了在京的鄉(xiāng)賢作陪,又囑托我請了見山先生。初見寒暄幾句,沈先生贈我一份厚禮《大道同行40年》,北京城市建設研究發(fā)展促進會編纂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作品集。
聞著油墨的清香,一本講述北京改革開放城市建設故事,謳歌時代“弄潮兒”——城市建設者們的群雕畫面映入我的眼簾,而丁桂生就是其中一位。
丁桂生,地基工程專家,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家,北京創(chuàng)達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北京城暢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名字中有了“桂”字,與我多了一份秋天的味道。這期許中亦有沈先生鄉(xiāng)情的親切。我在日志中這樣調(diào)侃:“他有桂,我有桂,桂花開時影成對;君在北,我在南,飛鴻頻傳月兒圓?!?/p>
如今,天鵝湖邊的桂花真的開了。雖說沒有滿園的香氣,但臨近中秋,文債催緊,于是挑燈蘇杭,回復京城:燕回雁歸丁香花,雨過風搖桂枝椏。月壇秋分生渭水,霜染杏葉思金甲。
他儒雅的氣質(zhì)讓我聯(lián)想到辛勤的園丁,百年大計,千秋大業(yè),同是國家的基礎工程,他為城市之光的魅力綻放奉獻了光熱青春。
在丁桂生承建的基礎建設中,“天”字頭、“王”字頭、“中”字頭、“國”字頭、“首”字頭的企業(yè)不勝枚舉。他深知打樁如立擎天柱,一不留神就會把天捅個窟窿。這一根根的定位神針,一端連天接地,一端連載著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因為有了敬畏,才能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為營。從天安門到王府井,從大興機場到城市廣場,從天津新聞中心、港澳中心到奧林匹克中心,處處都有“弄潮兒”的身影。
改革開放就是解放思想,提高生產(chǎn)力,這自然離不開科技的創(chuàng)新。1986年,基礎公司成立以后,人才和設備的武裝為搶占市場和制高點贏得了先機。改善生產(chǎn)關(guān)系,知人善舉,讓有膽識、敢擔責的人活躍在陣地的最前沿,克難攻堅,在保質(zhì)的前提下緊縮了基礎工程的預留時間,為后續(xù)工程的推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預留了充裕寶貴的時間。
仰望星空的人,每時每刻都在追逐夢想。本著“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擔當,他的新型環(huán)保涂料讓號稱城市口香糖的“牛皮癬”小廣告無處遁形。
六年后,他們又研發(fā)了“硬隔離”的道路可移護欄。這種護欄柔性好、耐撞擊,名符其實的城市生命安全的“保護神”。我在致敬改革的詩篇《拓荒者之歌》中有這樣的激情抒發(fā):讓貧瘠擁有生機,用響錘喚醒沉睡,逢山開路,逢河架橋。一馬平川處,萬丈高樓平地起;崇山峻嶺間,萬丈豪情鋪錦繡。
軌道交通是領略首都城市文明的又一個切入點,我在西土城的地鐵站有這樣的感慨:霧鎖千層庭前花,星際穿越此中樂。峨冠博帶東坡肉,三十六帝西土城。
王府井百貨大樓也是丁先生參與的重要項目,這里儲存著年代久遠的老百姓記憶,對我這個外地人而言,它是街區(qū),又像博物館,一個個北京故事通過品牌的傳說向你娓娓道來。
再過三兩日,更多的桂花會次第開放,滿園的馨香里一定會有家鄉(xiāng)的味道!
作者簡介:
曹桂明,《紅樓夢》如皋研究會東吳中心主任,吳江新南社研究會盛澤分會理事,香港書協(xié)、作協(xié)會員,南通作協(xié)會員,如皋作協(xié)、書協(xié)會員,蘇州紅梨書畫會會員,資深書畫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