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
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xué)嚴(yán)光,是個高潔的隱士。范仲淹在浙江桐廬做地方官時,因?yàn)榫磁鍑?yán)光的為人,修建了嚴(yán)先生祠堂,并為之作了一篇文章,最后說道:“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寫完之后拿給一位叫李泰伯的人看。
李泰伯說:“這文章肯定會成為名作,我想冒昧地改一個字?!狈吨傺筒话驳卮晔终埥?。李泰伯道:“‘云山‘江水這些話,在意義上非常大,用‘德字承接不住,換作‘風(fēng)字如何?”這么一改,就變成了“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fēng),山高水長”。范仲淹一聽就佩服得很。
這個“一字之師”的故事,出自《容齋隨筆》。這是一部以考證辨析古書為主而兼記事、議論的筆記,包括《隨筆》《續(xù)筆》《三筆》《四筆》《五筆》共74卷,后人用《容齋隨筆》作為總稱。
筆記這種寫作體裁,最早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多講些神鬼故事,到了唐代加入了很多現(xiàn)實(shí)生活的成分,荒誕色彩大減。到了宋代,筆記的考證味道占據(jù)了主流?!度蔟S隨筆》就是代表之一。
像“一字之師”這種小故事、微考證,難以推演成大塊文章,寫成筆記最合適。古人讀書有所收獲、有所發(fā)現(xiàn),就記下來。日積月累,規(guī)模也不小。因?yàn)槎际瞧綍r思考的吉光片羽,加上并非經(jīng)史著作、高頭講章,作者往往下筆輕松,讀起來自然清麗可人。值得一提的是,筆記文章一般都篇幅短小,七八百字一篇,適合當(dāng)下的碎片化閱讀。
《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公元1123年—1202年)從小就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在中央做過官,赴地方上過任,外交也干過,國史也修過,是位經(jīng)歷豐富、學(xué)識廣博、思維活躍的讀書人。他在《容齋隨筆》自序中說:“我老了,也懶了,讀書不多,想到什么就記下來,無所謂先后順序,所以叫《隨筆》?!?/p>
怎么個隨筆法兒呢?比如洪邁在讀書時發(fā)現(xiàn),一個知名的好做法往往并非首創(chuàng),而是有所本。以大家都熟悉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為例,其實(shí)商鞅也是從別人那里學(xué)來的。吳起在魏國的西河為官時,想取信于民,在南門外立起一根木柱,發(fā)布命令說:“如果有人能推倒木柱,就讓他當(dāng)大官。”百姓互相議論,認(rèn)為是假的。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念頭,推倒了木柱,吳起便任命他為上大夫。從此之后,百姓就信服了吳起的賞罰。商鞅對這個故事不會不熟悉,于是就有了他懸賞搬木頭的“盜版”做法。
這種有意思的考證很多。因此,《容齋隨筆》寫成16卷后,被人刊刻出來,傳播很廣,以至于傳入皇宮。宋孝宗看了贊嘆道:“這書里有很好的議論啊?!钡玫交实壅J(rèn)可,洪邁就《續(xù)筆》《三筆》《四筆》《五筆》這么寫了下去。寫作態(tài)度仍然是如他所說:“就是在閑暇寂寞之際,捉筆為文,隨著興趣寫哪兒算哪兒,意思到了就行,自己開心就好。”
可以說,洪邁寫《容齋隨筆》一直秉持這種“不給自己壓力”的原則,越老寫得反而越快。第一部《容齋隨筆》寫了足足18年,《續(xù)筆》用了13年,《三筆》5年就完成了,《四筆》連1年都沒用完?!段骞P》還沒寫完,洪邁就去世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此書“自經(jīng)史諸子百家以及醫(yī)卜星算之屬,凡意有所得,即隨手札記,辯證考據(jù),頗為精確”,并給出了“南宋說部當(dāng)以此為首”的評價。
洪邁的考證很接地氣,比如他很關(guān)注日常用語的含義問題。他發(fā)現(xiàn),有一些古代詞語,后世因不常用而產(chǎn)生誤解,對此便多加留意考證。
在“寧馨阿堵”條中,洪邁說,“寧馨”“阿堵”是晉宋時期語言中的語助詞,后人只看到王衍指著錢說:“舉卻阿堵物?!庇挚吹缴綕姷酵跹軙r說:“何物老嫗,生寧馨兒!”今天便認(rèn)為阿堵是錢,寧馨兒是好兒子的意思。其實(shí)完全不是這樣。宋廢帝的母親王太后病得很重,宋廢帝不去看望,太后生氣地對侍者說:“取刀來,剖我腹,那得生寧馨兒!”從此可知,“寧馨兒”怎么能是好詞呢?還有,顧愷之畫人物,不點(diǎn)眼珠,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笨梢姟鞍⒍隆本褪恰按颂帯钡囊馑?,哪里有“錢”的意思?今天江浙人的語言中還多有用“寧馨”這個詞來表示發(fā)問的,好比說“如何”。
就這樣,通過精煉地列舉文獻(xiàn)中的事例,并結(jié)合現(xiàn)實(shí)生活,洪邁找出了“寧馨”“阿堵”的本義。
《容齋隨筆》的趣味性、知識性很足。我們今天常用“東道主”來指代款待賓客的主人,洪邁不僅告訴讀者這詞的來歷,還介紹了一種鮮為人知的“北道主”的說法。
關(guān)于“東道主”,那是春秋時期,秦晉兩國軍隊(duì)包圍了鄭國國都。鄭人燭之武游說秦穆公,說何不放過鄭國,讓它作為東道主呢。因?yàn)猷崌谇貒臇|邊,所以這樣說。
關(guān)于“北道主”,洪邁發(fā)現(xiàn),《后漢書》記載過三次:第一,常山太守鄧晨在巨鹿跟漢光武帝會合,請求跟他一起去攻打邯鄲。漢光武帝說:“你一人跟隨我出戰(zhàn),還不如以一郡為我的北道主人?!钡诙瑵h光武帝到薊,打算回南方,他的心腹官員都同意,只有耿弇認(rèn)為不能這樣做。漢光武帝指著耿弇說:“這是我的北道主人呢?!钡谌韺檶⒎?,漢光武帝問朱浮為什么會這樣。朱浮說:“大王曾倚重彭寵作為北道主人,現(xiàn)在卻不是這樣,所以他失望了?!?/p>
盡管接二連三出自皇帝之口,差不多成了漢光武帝的口頭禪,但“北道主人”的說法終究沒能流傳開來,后人很少引用。
(源自《人民日報(bào)》海外版,王傳生薦稿)
責(zé)編:潘茜